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权主义者,第一个主张男女完全平等的人。
在理想国里男女完全平等,一切事情,凡男的可以做,女的同样可以,包括做战士。在甄别全体公民的考试中,以及在平常的训练中,男女是完全不分的,男孩与女孩有同样的机会成为普通人、战士或者哲学王。他曾说过:“造就一个男子成为一个优良的护国者的教育,也同样会造就一个女子成为一个优良的护国者;因为他们的本性是一样的。”
大家可以看出来,柏拉图之所以主张男女平等,并不是出于对弱者的怜悯,而是打心眼儿里认为“他们的本性是一样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是比我们现代社会里的男女平等还要彻底的平等。
家庭生活如此,与家庭生活息息相关的婚姻生活又如何呢?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上看这间题:一是性生活,二是婚姻。下面所说的不单是哲学王们的,也是普通人和士兵的婚姻生活。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婚姻的年龄是有限制的,女子在20 岁到40 岁之间,男子在25 岁到50 岁之间。在这个年龄段的男女谁嫁谁、谁娶谁既不讲父母之命媒灼之言,也不讲自由恋爱,而是像雅典人选将军一样,用抽签来决定,哪位男士抽上哪位小姐就要她做老婆,小姐也是一样。
至于在这年龄段之外的男士女士,性生活完全自由,惟一不准的就是生小孩,怀上了也要打掉,万一生下来了就杀掉。但柏拉图又有另一个主意,这些婚姻表面上是由抽签决定的,但实际上却是内定了的,也就是说,要由最健壮聪明的男人与最漂亮动人的女人婚配,而且要让这些人生的孩子最多。这就是柏拉图的优生原则,柏拉图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计划生72
育”的人,认为应该依据粮食来决定人口数量,否则人太多,粮食太少,国家就会乱。所以不但要优生,还要少生。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矛盾:既然要共产共妻,那么怎能还去抽签决定谁配谁,搞优生学呢?我想理想国的婚姻实际上是这样的:
哲学王们是共产共妻的,他们用不着抽什么签来婚配。普通人和士兵则要经过抽签来婚配,在婚配的年龄段中间也不能随便与妻子丈夫之外的女人男人乱来。
那孩子怎么办呢?
一句话:决不能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孩子生下来后,要马上将他们秘密地送到某个地方去,由国家统一抚养,像上面说过的一样进行教育,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俗话说,千里搭长棚― 没有不散的筵席,
我们讲柏拉图的理想国也是如此,虽然理想国是柏拉图最有名的理论,但总得有个结束,我们现在就要开讲他的另一个有名的理论― 理念论。
我们先来讲个笑话。
据说柏拉图的一个学生,在阿卡得米学习了几年后,回家去看老爸,顺便要点钱。他老爸看到独生子挺高兴,杀了只鸡款待儿子。
席间,老爸问:“孩子啊,你跟伟大的柏拉图学习哲学也有几年了,你能告诉我学哲学有什么用吗?' '
儿子愉快地回答说:“成啊,爸。”
他顺手指着桌上的鸡,问:“爸,你看这桌上有几只鸡?〃 73
“一只呀,儿子。”他爸不假思索地回答。
儿子笑了,颇有点得意地说:“爸,在你看来只有一只,在我看来却有两只哩!一只是你用眼睛看到的个体的鸡,还有一只是老师告诉我的理念的鸡。”
他爸听了,一下子将盘子端到了自己面前,说:“儿啊,你的哲学真有用,好,现在你就吃你的理念的鸡吧,我来吃个体的鸡。”
这虽然是个笑话,却真的显明了柏拉图理念说的几个要点:一是理念是与个体的物不同的东西;二是理念与个体的物有某些相似之处,如理念的鸡也是只鸡― 不但是,而且柏拉图认为比我们看见的鸡还要“鸡”哩!
等一下我们会详细地说这些,但先得将理念的来龙去脉弄清楚。
不真实的个体十多年前,当我初次步入哲学的大门,初次阅读哲学著作,尤其是那些西方哲学教科书时,我有一个深切的感受:这些人都是在自说自话,东拉西扯,缺乏系统,弄得我常丈八金刚― 摸不着头脑。这样不但没能理解哲学,而且对哲学心生畏惧与厌恶。
这样的原因并不在于哲学本身,而在于我们表达哲学的方式。正因如此,我将以一种清楚的、符合逻辑的方式来表达哲学。用维特根斯坦的话来说:要么不说,要么说清楚。
也就是说,我将努力把本书的一切,包括下面的理念论,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具体地说,一是在结构上我将把哲学理论逻辑化,看看哲学家们是如何从简单到复杂地推出一个个理论来的,最好是从一些大家都会同意的常识入手;二是文字上尽量将每句话都说得74
明明白白、清晰如画。
题外话说得够多了,我们现在开始谈理念。
柏拉图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认为:个体事物,也就是我们用肉眼看到的万事万物是不真实的。
为什么有这样的观点呢?因为柏拉图认为:
凡真实的事物,必须是不自相矛盾的,也就是说,它必须要么是美的,要么是不美的,要么是正义的,要么是不正义的,否则就不是真实的。
这句话就是柏拉图理念论的前提,柏拉图正是由此而步步推进地提出了理念论的其它思想。
那么我们所看到的具体事物具有什么特点呢?
柏拉图认为它们具有如下特点:有时,它们看来是美的,但有时,它们又好像不美;有时,它们看来是正义的,但有时,它们好像不正义。真善美都是如此,在此时此地此个角度看是真的善的美的,但换了彼时彼地彼角度看就不真不善不美了。总之,具体事物永远是矛盾的,具有自相矛盾的恃性。我想大家对于柏拉图的这个观点是可以理解的。有句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这万物之灵尚且如此,何况它哉!实际上,我们能否从生活中,从整个视野中找出一个绝对好的事物来呢?人好,物也好,事也好!或者转过来,是否能找出一个绝对坏的事物来呢?人好,物也好,事也好!
我们试试看吧,先说绝对好的。
― 我根本想不出来,只好问朋友:“你能想出一样东西来吗?它绝对的好,没有一点儿不好。”
答:“不能。”
那么我们找绝对坏的吧了
75
― 我也想不出来,又问朋友们。
过了一会儿,有个朋友说:“希特勒,行吗?' '
我笑笑:“希特勒绝对的坏吗?那为什么当时几千万德国人都把他当做救世主?大好人?〃
另一位朋友严肃地说:“我来给你找一点希特勒的好处吧!他给烧死后,他的骨灰是上好的肥田料。”
哄堂大笑。
但读者您能否认这确是一个好处吗?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世界上一切个体事物都不是完美的。这所谓的不完美也就是说:在它的好里有不好,在不好里有好,总之任何东西都是既好又不好,既不好又好。
所以柏拉图说得对,世间一切个体事物都是自相矛盾的,永远具有相反的特性。
他又认为:凡自相矛盾的东西都是不真实的。
所以,世间一切个体事物都是不真实的。
这是一个简单的三段论:
大前提:凡自相矛盾的事物是不真实的。
小前提:一切个体事物都自相矛盾。
所以,一切个体事物都是不真实的。
什么是理念在我们定义理念以前,我必须举出一些理念的例子。这样大家会发现,柏拉图听起来那么神秘兮兮的理念原来并不难理解。
我们拿狗,这人类最温柔忠诚的朋友来作例子吧。很可能您家养过狗,至少我们都看过许多狗,有毛绒绒的狮子狗、长耳朵的哈巴狗、大嘴巴的斗狗、一脸深沉的沙皮狗,等等,这些狗很可能像我家的白狗一样,有自己的名字,如白毛的76
就叫老白,黄毛的就叫阿黄。有个哲学家养了条狗,叫“宇宙精神”;有个科学家养了两条狗,一条取名叫“天体物理”,另一条叫“牛顿力学”。
总而言之,这些都是个体的狗。
但如果有人问您:什么是狗?您会怎样回答他呢?我们一起来回答这个看似简单实则棘手的问题好吗?我们把“狗”与“个体的狗”,例如老白比较,可以看出这“狗”有什么特点。
(一)我们可以肯定这“狗”与每个“个体的狗”是不同的。(二)它必须具有我们所看到的所有“个体的狗”的一般性质,反过来说,每条“个体的狗”也有“狗”的性质,否则“个体的狗”就当不成狗了。
(三)推理,我们也可以知道,每条“个体的狗”会死,但这“狗”是不会死的。
当然这“狗”还会有其它性质,如看不到摸不着,但我们就说这些吧。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说什么是理念了:上面的“狗”就是理念,是狗的理念或者理念的狗。
柏拉图认为,不光狗,所有个体事物,从狗阿白、猫花花直到这些桌椅板凳,都有类似的理念,如猫的理念、桌子的理念等。这些理念也都具有上面狗的理念那些性质,只要把“狗”换成“猫”就成了,或者也可以干脆换成“理念”。
大家现在该明白什么是理念了吧?理念,说穿了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概念,是每一类事物的共性,或者用专业一点的名词来说,是“共相”。
神创理念现在我想问个问题:您猜是先有这个理念的77
狗呢,还是先有个体的狗?
这个问题太难了,我不做回答,大家可以自己去想,这也许是个信仰的问题,也许是个常识的间题,也许是个蛋和鸡的间题,因人而异,我这里只说柏拉图的观点。
柏拉图认为,如前所言,所有个体的东西都是不真实的,那什么才是真实的呢?当然是理念了。只有理念的狗、理念的猫、理念的桌椅板凳才是真实的,至于我们所看到的具体的阿狗、阿猫、桌椅板凳,都只是理念在我们眼中那块玻璃体上的虚假映像,是不真实的。
在此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洞穴之喻”。
他在比喻里说,我们假定有这么一个洞穴,某些人生下来就被关在这个洞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