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名冢揽胜  杨国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夫、张世杰等文武官员拥立为宋主,时年8 岁,改元祥兴。杨太妃仍一同听政,升■州为翔龙县。不久,移驻新会海中崖山,在崖山造行宫30 间,军营3000间,拥有兵民约20 万。同年底,文天祥在五坡岭抗击以张弘范为都元帅的元军时,不幸战败被俘。祥兴二年(1279)正月,张弘范挟势进攻崖山,宋元二军在广东新会的崖山海面决战,战至二月初,张世杰所率宋军寡不敌众,大败海上。陆秀夫见大势已去,于初六对赵昺说:“国事至此,陛下应当殉国,德祐皇帝被俘,受辱倍至,陛下怎能重蹈旧辙呢?!”随后全身披甲,背负赵昺投海而死。赵昺死时,年仅9 岁。
  宋少帝陵位于深圳南头赤湾西部南山脚下。据赵氏族谱《帝昺玉牒》载:“后遗骸漂至赤湾,有群鸟飞遮其上。山下古寺老僧偶往海边巡视,忽见海中有遗骸漂荡,上有群鸟遮居,心窃异之,设法拯上,面色如生,服式不拟常人,知是帝骸,乃礼葬于本山麓之阳。”另据当地人传说:宋少帝崖山殉国,几天后,有一元兵驾舟出海捞取漂荡在海面财物时,见一黄衣童尸身佩玉玺,便将玉玺取下送交元将张弘范,张断定童尸即赵昺遗体,立即下令兵卒出海捞取,零丁洋面再也不见童尸去向。后来童尸漂至赤湾,伏于沙滩,群鸟遮其上不散。当地父老惊谔之余,只见赤湾滩上天后庙冒起一团黑气,随至栋梁轰然堕地,父老乡亲方知童尸乃是宋少帝遗骸,于是取天后庙栋梁作棺木,收少帝遣骸葬于南山脚下。
  赤湾宋少帝陵的始建年代,凭传说当在元初,史料典籍均无从查考。如今的陵址,是1911 年由旅港赵氏三支裔孙重修。初为灰沙砌筑,平面呈“凸”字形,长10 米,宽6 米,面向零丁洋,墓碑上刻有“宋祥兴少帝之陵”七个字。墓墙两旁刻有一副楹联:“黄裔于今延宗祀,赤湾长此执皇陵。”墓前有两只灰沙堆塑的镇墓兽。该墓初时赵氏后人历年皆来吊祭,后来便沉寂埋没于草丛林木之中了。
  1982 年,赤湾深水港破土动工,在修建与之配套工程赤湾公路时,被人发现此陵。后来,为了保存这一古迹,蛇口旅游公司在深圳博物馆、香港赵氏宗亲会的协助下,对陵址进行了修葺、扩建,全陵由50 余平方米扩大至4400 多平方米,使之成为独立的一座陵园。墓的东侧新立一块1 米宽、2 米多高的泉州白石墓碑,碑文为篆体阴文,风格古拙,为著名书法家商承祚所写。碑背面刻有“崖海潜龙,赤湾延帝”八个大字,字体苍劲,为著名书法家秦萼生手笔。墓前祭坛、祭台系花岗条石铺砌,造型优美,刻工精细。两侧各立石望柱一对,上置石狮。墓的后半部有黄色琉璃墙环绕,墙内有12个花岗石墩柱,颇为壮观。西侧建有圆形花坛、陆秀夫背负宋少帝塑像等建筑。
  如今的赤湾宋少帝陵,头枕南山,面临深港,整齐的石阶墓道缘山而上,陵内青草翠柏,佳木葱茏,环境幽静。游览蛇口现代深水港后,乘兴沿公路直抵少帝陵,追忆宋王朝的兴亡盛衰,凭吊南宋爱国将士的英烈忠魂,抚古思今之际,更能激发中华各民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愫。

  道婆有志覆赤子——黄道婆墓

  黄道婆,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棉纺织品改革家。这位元初普通劳动妇女,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能在极端歧视劳动妇女的封建社会传名,死后又被建祠立墓留存至今,被后世的人们所尊敬、崇仰、歌颂,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是极罕见的一例。
  黄道婆的身世,正统史籍上记载寥寥。后人只能根据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诗人王逢的《梧溪集》中《黄道婆》诗及序,以及民间传说得以了解。王逢在《黄道婆》一诗的序中写道:“黄道婆,松之乌泾人,少沦落崖州。元贞间,始遇海船以归。躬纺木棉花,织崖叫被自给,教他姓妇,不少倦。未几,被更名乌泥泾,天下仰食千余家。”民间流传黄道婆家贫穷,11 岁便给人家作童养媳,因不堪公婆、丈夫的虐待,独自一人搭海轮逃到海南岛南端的崖州。在那里黄道婆虚心向当地黎族妇女学习纺纱、织布技术,历时30 多年。于元朝元贞年间(1295—1296),取海道回到乌泥泾的家乡。回乡后,便改革纺织生产工具,传授有关轧花车、弹棉椎弓、纺车和织机等技术,还无私地将错纱、综线、配色、挈花等纺织技术教给乡亲们,所织成的被、褥、带、手巾等,上面都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花饰,十分精致美观。一时“乌泥泾被”誉满江南,使松江府一带的棉纺织业历经明、清几百年兴盛不衰。
  黄道婆去逝后,据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乡人万分悲恸,纷纷集资捐款为她收殓安葬,修祠建墓、塑像立碑。相传每逢农历四月初六黄道婆生日这天,乌泥泾镇方圆几十里的村妇们都要到黄母祠烧香、祈祷,随后给其墓冢培上一抔新土,祈求黄道婆保佑她们多织布、织好布。当地长期流传着一首民谣: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后人对黄道婆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正如元末诗人王逢在《黄道婆》一诗中所写的那样:“道婆遗爱在桑梓,道婆有志覆赤子。”后人又怎能忘记黄道婆的功绩!
  黄道婆的墓,位于今上海县龙华乡东湾村。始建于元代,落成不久,乌泥泾镇上的士绅赵如珪在镇上为她修建祠堂,内设黄道婆塑像。当地人逢年过节都要到这里举行公祭。一些路途较远的先后在当地也兴建了这类祠堂,以祭祀黄道婆。而乌泥泾镇的祠堂与墓最具文化特色,几经兴废,甚至在明嘉靖年间,被倭寇摧毁,不久还是被后人重新建立起来。明万历年间,张之象便称:“吾松之民,仰机利以食,实此道婆发之,苟被甚泽者,无忘追本之恩,则祠不可废也。”到了明天启时,曾任山东右市政使的张所望在捐款修复宁国寺时,特将西偏殿改建为黄道婆祠。他在《移建黄道婆祠记》中写道:“衣食源,妪实开之,等于育我,以母道事之,谁曰不然。”要后人像对待自己母亲一样来祭祀黄道婆。这座祠一直保存到清朝末年。这种将祠堂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是自汉惠帝改制以来,形成的一种全民的习俗,认为死者的灵魂还是在墓中,“祠以祭神”,死者的灵魂还是知道的。当然,这一封建社会的产物,如今早已被淡化了,形成一种追思先贤,激励后人的场所。如在上海中学的“先棉堂”,已是一座大楼的名字了。
  黄道婆墓也同那些祠堂一样,在漫长的历史沉浮中,几经兴衰,屡有修缮。1957 年,当地政府拨专款修葺黄道婆墓,将原有墓台加高,墓前设立石凳供桌,并立“元代纺织家黄道婆墓”石碑一通,碑阴刻以墓志。1962 年,有关部门修葺墓地时,增置汉白玉石碑一座,碑上镌刻魏文伯所题“元黄道婆墓”。1984 年,上海市文管会拨款扩建黄道婆墓地,使之成为相对独立的一处墓园。
  新扩建的墓园占地600 平方米,坐北朝南。墓园由滴瓦围墙环绕,园内遍植松柏黄杨,一年四季扬青吐翠,环境怡人。青砖砌筑的墓台呈阶梯式逐级而上,墓台正中的墓茔围砌以青石,墓冢之后筑有长17 米、高3。66 米的照壁。整座墓园简洁、朴素、庄重。
  数百年来,黄道婆的高超纺织技术为人们所称颂。如果前往东湾村黄道婆墓祭扫瞻仰时,遇到上了岁数的松江地区妇女,说不定她还能唱出那首流传很久的民谣:“黄婆婆,吃是吃,做是做,一天能织三个(匹)布。”听了以后,会对封建社会像黄道婆这样劳动妇女的墓、祠,能留存至今,增加一份理解的,会对中华民族历史上涌现出这样一位杰出的劳动妇女,而深感自豪。

  玩珠峰下吊孝陵——朱元璋陵

  朱元璋(1328—1398)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元末1356 年朱元璋攻下集庆(今南京)之后,又采纳池州学正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经过十年的磨砺,于1368 年称帝,年号洪武,国号明。朱元璋同历代帝王一样,当政权初步得到巩固后,便开始营建自己的陵墓。
  洪武七年(1374),朱元璋颁布了《大明律》之后,亲往都城(今南京)城东钟山巡视,在钟山脚下独龙阜玩珠峰开善寺,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这里背靠钟山,四周松木如林,登开善寺内高五级的志公塔远眺,山前平川如砥,城内宫墙飞檐可揽。他的随从经过试探,得知朱元璋欲在这里为自己营建百年之后墓圹。不久,开善寺住持仲羲遂以“为见寺居高峻,下临宫阙”为由,请迁新址。朱元璋龙颜大开准奏,遂将开善寺及志公(梁武帝时高僧)墓迁至钟山东南麓(现名灵谷寺)。
  明孝陵始建于洪武十四年(1381),第二年马皇后死后葬入。马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1383 年建成孝陵殿,1398 年朱元璋驾崩后与马皇后合葬孝陵。当时殉葬宫人十余名,从葬嫔妃四十六人。直到永乐十一年(1413),明成祖朱棣为其父在孝陵神道前,竖立“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明孝陵的修建方告竣工,前后达32 年。
  明孝陵建筑大致分两部分:一是导引建筑的神道,二是主体建筑的陵寝。神道从下马坊起,横跨宁杭公路。石坊“诸司官员下马”于本世纪50年代前已毁。从下马坊向东北约一华里,是明孝陵的第一道门“大金门”,原是单檐歇山,上覆黄色琉璃瓦,下为绿色琉璃椽子,石制挑檐,朱红大门,庄严华丽。现仅存四壁及三个拱门。原红门、西江门均已无存。过大金门是朱棣所立“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序,顶部已毁,围绕石碑仅存方形的四壁,犹如一座古城堡,俗称“四方城。”据胡广《游阳山记》载:“永乐三年(1405)秋,因建碑孝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