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名冢揽胜  杨国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入湘,6 年后,21 岁的秋瑾依父母之命嫁湘潭富绅子弟王廷钧。不久,王廷钧花钱捐了个京官,举家入京。秋瑾目睹民族危机深重,清政府腐败无能,因而激起了强烈的爱国心。1904 年冲破封建家庭束缚,自筹资金赴日本求学。在那里,结识了一批宣传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提倡男女平权的著名人物,如陶成章、蔡元培、徐锡麟等,并加入了光复会。1905 年旋即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次年返国,创办《中国女报》,倡导女学。同时,在绍兴大通学堂主持校务,积极培养反清骨干。1907 年7 月徐锡麟在安徽起义失败后,绍兴府山阴县知县李钟岳得知浙江巡抚电令绍兴知府贵福查封大通学堂,即拜见贵福,陈述该校无越轨行为,要求调查核实,以拖延时间,使师生67 人得以脱逃。7 月10 日,秋瑾闻知此情,将生死置之度外,在给盟姐徐自华的信中,留下了一首绝命词,其中写道:“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日暮穷途,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苍歌。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7 月13 日贵福再令将该校师生全部枪毙,否则告李“通同谋逆”罪。李不得已将秋瑾逮捕。
  当夜,在府署会审时,秋瑾不承认政治革命的企图。次日再审,秋瑾提笔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以对。贵福大为恼怒,亲下手谕“即行正法”。李钟岳虽据理力争,但已无可挽回,为使秋瑾免受凌辱,李愿自己执行。在答应秋瑾死后不剥衣服,备棺木一口和写家书诀别三项要求后,于7 月15日翌晨,秋瑾在绍兴轩亭口从容就义,时年33 岁。而李钟岳在秋瑾死后三日,即被撤职,心存内疚的李钟岳于当年秋自缢身亡。
  另有一说秋瑾死后,“暴尸道路”,乡人惧于清廷的残暴,无人敢去收尸,遂由慈善机构同善局葬于卧龙山麓。后来,秋瑾的哥哥秋誉章将其遗体秘密迁到严家潭暂厝。可是,殡舍主人不久得知这是“女匪”秋瑾的棺木,便令秋誉章迁走。万般无奈的秋誉章只好将棺木移至大校场一荒地,以草扇掩遮日晒雨淋。秋瑾生前好友徐自华、吴芝瑛得讯后,遵秋瑾遗愿,“卜地西湖西泠桥畔,筑石葬之。”吴芝瑛亲书墓碑“鉴湖女侠秋瑾之墓”,徐自华撰“鉴湖女侠秋君墓表”。其墓表最后写道:“石门徐自华,哀其狱之冤,痛其遇之酷,悼其年之不永,憾其志之不终,为约桐城吴女士芝瑛,卜地西泠桥畔葬焉。用表其墓,以告后世,俾知莫须有事,固非徒南宋为然;而尚想其烈,或将俯仰徘徊,至流涕不忍去,例与岳王坟同不朽云。”可以想见,辛亥革命前夜,公开如此为秋瑾树碑立传,是需要何等勇气。
  果然,不久满御史常徽侦知此事,遂奏清朝廷削平秋瑾墓茔,并要给徐自华、吴芝瑛治罪。此时的中国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清政府地方官员恐此举会激怒民愤,只让秋誉章携秋瑾儿子将棺木取出,迁葬湖南,与王廷钧合葬而已。
  辛亥革命胜利后,秋瑾的尸骨从湖南运回,归葬西泠桥畔原址,并在墓地临湖处兴建了秋社和风雨亭。1912 年,孙中山先生亲临秋瑾墓主持祭典。亲笔写下了“巾帼英雄”的挽幛和一副挽联:江户矢丹忱,感君始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至此,秋瑾的尸骨在短短的4 年多时间里,辗转迁葬达六次之多,行程数千里,最终在辛亥革命胜利后,有了一席安灵之所。这种状况,在中国墓葬文化史上是极罕见的。正如秋瑾在那首绝命词中说的那样,“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苍歌”。辛亥革命前,神州大地竟无秋瑾的安息之地,直到实现了秋瑾生前未尽事业,西泠桥畔才矗起秋瑾墓。该墓形制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墓制,墓基平面呈六角形。中空置墓碑一方,六面有门可窥。其墓顶尖,似一柄利刃,直刺蓝天。墓前有传统的石祭台一张,四周植以罗汉松,以石栏围之。
  近百年来,秋瑾的事迹被人们所敬抑。有关秋瑾的遗稿以及后人评传先后出了几十种。围绕秋瑾的墓地,也留下了极丰富的辞章。被郭沫若尊称为“今屈原”的爱国诗人柳亚子,一生眷恋西湖,在凭吊秋瑾的《过秋墓作》一诗中,他慨叹道:“大好中原坐付人,钱镠赵构只称臣。西湖云气今休问,立马吴山少此君!”在对变节者无情鞭挞的同时,热情讴歌了鉴湖女侠的丰功。秋瑾生前盟姐徐自华,晚年迁居西泠桥畔秋社,为秋瑾守灵,有《西泠悲秋图》留世。1939 年,周恩来凭吊绍兴秋瑾牺牲地,亲笔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
  然而,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西湖孤山的秋瑾墓园被毁,坟墓夷为平地,遗骨丢失。1980 年1 月28 日,秋瑾烈士在武汉的两个孙女王玉琳、王家梁姐妹,给邓颖超写信,请求为她们到秋瑾墓地扫墓提供方便。根据邓颖超及中央有关部门的指示,寻找秋瑾遗骨的工作开始了。
  当时唯一的线索只知道秋瑾的遗骨,移葬于鸡笼山东边洁清山脚下的辛亥革命烈士陵园附近。由于时间流逝,原来的辛亥革命烈士墓已搬迁到南竺,在原来的地方种了庄稼、树木。后来,有关文物管理部门在原烈士陵园后面挖到一只陶罐,里面装的正是一具女性尸骨。附近一位叫来政富的正巧路过,当得知在寻找秋瑾遗骨后,激动地告诉文管部门:“你们挖的陶罐是辛亥革命烈士裘绍的夫人严维峻的骨骸。秋瑾的遗骨埋在山下边。”接着,他又介绍如何与当年将秋瑾遗骨迁此的负责人陈尔祥邂逅相遇,得知秋瑾遗骨埋葬具体位置的经过。根据来政富的介绍,文管部门在一块棕桐树丛中的一株翠柏旁边,挖出一陶罐,将遗骨拼接,确系女性。因秋瑾是清政府在绍兴用刀杀害的,颈部骨骼与常人死亡不同,经有关部门的严密鉴定,该遗骨属秋瑾确凿无疑。
  1981 年,在西泠桥畔,秋瑾墓得到了重建。墓茔用花岗石砌筑,呈方座状,高1。75 米。正面嵌大理石,上刻孙中山亲笔题词“巾帼英雄”四字,背面嵌徐自华撰、吴芝瑛书墓表原石。座下安葬着秋瑾遗骨。其上为汉白玉雕成的秋瑾立像,高约2。5 米。整个墓地依山面湖,松柏环列,象征着鉴湖女侠的精神,与西湖山水同辉!

  [附录]中国墓葬文化刍议

  从中国墓葬的现状谈起中国墓葬,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行为和现象,几乎是伴随着华夏文明诞生而延续至今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6 年4 月27 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151 人,为破除封建迷信,带头倡议实行火葬后,各级政府也为大力推广火葬费尽了心力,但几十年来,收效并不尽人意。据最近二年报刊披露,我国每年死亡人数已超过700 万,其中70%为土葬,即500 万人要土葬。若按每座坟墓至少占地0。2 分计算,那么,每年至少要占用良田10 万亩以上;以每座坟墓花费1000 元统计,每年用于安葬的费用就达50 多亿元。目前,全国十几亿亩耕地中,有5000 万亩以上被墓地占用。从事“白色产业”的人数达180 多万人,每年仅烧掉的花圈和钱纸香烛之类就达20多亿元。更有甚者,人未死,墓已修好,出现了死人与活人抢夺土地的现象。有不少风景名胜已是坟冢林立,成了一大扫兴的人文景观。而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建设的步伐加快,商品意识的增强,全国各地的古墓,有一部分或遭到灭顶之灾(如南京江宁县湖熟工业区开发工地,200 余座古墓毁于一旦),或被盗、毁(如震惊全国的耶律墓被盗案)。《中国文物报》近几年几乎每期都登有类似的案例,令人痛心。许多名冢古墓极具文化研究价值,有关部门却苦于资金短缺,无力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开发。结果,中国墓葬出现了这样的窘境:神州大地,毫无意义的现代墓葬竟屡禁不止;而极具文化价值的古墓葬,却渐渐在消失。
  这不仅是中国墓葬文化的悲哀,也是中国古墓文化的一大损失。
  一、中国古墓葬的文化现象与实质中国墓葬,是伴随华夏文明诞生而同步发展的。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洞的下室葬地,到新石器时代仰韶聚落遗址四周壕沟的南北两处的公共墓地;从氏族公社母系、父系社会葬式的嬗变,到被称之为“东方文明曙光”的红山文化遗存,大规模制度严明的石冢出现,华夏远古的先民们在创造华夏文明的同时,也在谱写着中国墓葬文化史。
  中国墓葬的起源与发展,是随着当时人们对生命终结思维方式变化而变化的。许多人认为:最初的墓葬,是出于先民们的灵魂不死观念而产生。其实,远古的先民们,其思辨能力有一个缓慢的提高过程。《孟子·滕文公上》认为:“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归反虆(盛土器)梩(铲土器)而掩之。”先民们在劳动中建立起原始的亲谊后,当亲人突然死去,受情感的驱使,不忍亲人暴尸荒野,而将亲人虆梩埋之,继而置亲人尸骨于一洞室,可能更接近远古葬地的原始状态。这是伦理观念进步的表现,也是原始宗教的开端。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内的下室葬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上室为居住地,下室则为葬地。新石器时代大量的儿童瓮棺葬出现在居室附近,也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原始的一种爱心的痕迹。即便是被尊奉为“圣人”的孔子,在找到父亲的墓地后,又迁来母亲的遗骨与之合葬。孔子不由地感叹道:“古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