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了哪些心?断除了对欲乐的贪爱,断除了所有的嗔恚,所以三果圣者能够生起多少种心?可以生起多少种心?一位三果圣者还会生起五种不善心:即四种邪见不相应的贪根心;但是,对于三果圣者anàgàmi(不来圣者)来说,他生起的邪见不相应的贪根心,他并不是贪著于欲乐、贪著于男女、贪著于衣服、贪著于漂亮、贪著于食物等等,他只是对生命很微细地贪,而且他还会有很微细的傲慢,所以三果圣者还有这些心会生起,而掉举的心还会生起。惟有到四果阿拉汉圣者,才完全不会有任何的不善心生起。

所以这十二种不善心,是在三种道当中依次地被断除。

对于初果圣者来说,他们还会生起邪见不相应的心。例如:一个初果圣者,好像我们说到的在经典里面看到的Visàkhà,鹿母Visàkhà是佛陀在世最有名的女施主,她在七岁的时候已经证得了初果。但是,她还是会很喜欢穿漂亮的衣服,她还会去享受音乐、会享受美食,但是她享受这些并没有邪见相应心。所以初果圣者,我们甚至会看到在经典里面讲到一个初果的女孩子,她还喜欢上一个猎人,然后就不可自拔,一定要嫁给那个猎人,还有这样的事情。所以,作为一个在家的初果圣者和二果圣者,他们还是会有家庭的生活,他们还会有吃晚餐,甚至于享受音乐,不过他们这种心都是邪见不相应的心,而且他们还是会生气。

惟有到了三果圣者,即使一个在家人,当他证得了三果之后,对于男女、对于钱财,他都没有执著了。就好像过去Kassapa佛的时代,有个陶师,他证得了三果之后,本来他可以出家,但是他为了照顾年迈、瞎眼的母亲,没有出家。他每天到河边去,拿了些泥做成罐子、做成缸,拿到市场里面去交换,他不是卖,他去交换,把这些缸拿给那些人了之后,他要换一些米、换一些盐等等,回去赡养自己年迈的母亲。所以这十二种不善心,可以在不同的圣道当中被断除。

我们说到的断除一切的烦恼,其实就是断除这些心或者断除那些心所。所谓的断烦恼,所谓的证圣果,其实并不是说有什么圣果证。而是说,当你生起了某些圣道之后,这些圣道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断除了某一类的心,或是断除某一类的心所。从相应的圣道生起之后,相应的不善心或者那些不善的心所,永远不会在你的心流里面生起,这个就是证圣果的意思。如果一个人证得了阿拉汉圣道的时候,那么所有的不善心从此以后不会在他的心流里面生起,只是这么样而已。所以我们可以说,修行到最终证果的过程,并不是一个“得”的过程,而是一个“断”的过程。断什么?断烦恼。所谓的烦恼是什么?就是这些不善心而已,表现的就是不善心。如果再具体一点,所谓的烦恼只是一些心理作用而已。这些心理作用表现为十四种,哪十四种?知道吗?就是无明或者痴、无惭、无愧、掉举、贪、邪见、傲慢、嗔恚(生气)、悭吝、妒嫉、后悔、昏沉、睡眠和疑,就是这些而已。这十四种就是我们说到的所谓的烦恼,而所谓的断烦恼就是这么样来的。

那好,我们今天讲心、讲不善心,就先讲到这里。明天再来讲欲界的其它的善心,欲界的大果报心和大唯作心。明天再继续一起来学习。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做回向: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阿毗达摩第二十九讲:八种欲界的善心、果报心、唯作心 
 

阿毗达摩第二十九讲:八种欲界的善心、果报心、唯作心



第五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阿毗达摩第二十九讲
八种欲界的善心、果报心、唯作心
玛欣德尊者2009。05。22讲于江西佛学院



请大家一起合掌来礼敬佛陀。

Nama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三遍)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法师,大德,居士,贤友们, 晚上好!

我们的阿毗达摩课程已经进入了讲心这个课题。讲到心,心一共可分为89种心或者分为121种心,在这些心当中又可以依其本质分为四类:即不善心、善心、果报心和唯作心。

我们在上一期讲完了不善心。不善心一共有12种,这12种依其根,就是称为因(hetu)的根分为三类,即贪根心、嗔根心、痴根心。贪根心有8种,嗔根心有2种,痴根心也有2种,加起来是12种。

心又可以依照其界(多数发生的地方)分为四类:即欲界心、色界心和无色界心,还有出世间心。

欲界心一共有54种,色界心有15种,无色界心有12种,出世间心有8种或者40种。在欲界心当中,不善心属于欲界心,换而言之,一切的不善心都是属于欲界的心。虽然有些梵天人,偶尔还会生起对生命的一丝很微细的贪着或者偶尔会生起一些慢心,但这些心还是属于欲界心,因为不善心都是属于欲界生起的心。

接着我们继续讲欲界其他的心。

欲界的心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不善心;第二类是无因心,有18种;第三类是美心,有24种。

为什么称为美心呢?美心巴利叫做sobhanacitta,sobhana的意思是好的、清净的、美的、庄严的。为什么不把美心称为善心呢?不称为kusalacitta呢?因为善心只是指造业的心,但是美心的范围又要广很多。欲界的善心只有八种,但是美心有24种。欲界的美心可以分为三类,即善心、大果报心、大唯作心,每一项都有8种,称为美心。

现在我们来学习欲界的美心。

首先在这些美心当中,我们先讲善心。这里讲到的善心,它的巴利叫做kusala,或者又称为福(pu¤¤a)。因为这一类心在生起的时候,不善心不会生起。它可以在生起的时候,制止烦恼、制止不善心的生起。而且这一类心在造下的时候,它在因缘成熟的条件下能够带来善的、乐的、好的果报,因此称它们为善心。

善心一共有八种,即

悦俱智相应无行心、悦俱智相应有行心,somanassasahagata§ ¤àõ;asampayutta§ asaï;khàrikam eka§和somanassasahagata§ ¤àõ;asampayutta§ sasaï;khàrikam这两类的心,这两类的心是依有行和无行来分,我们等会再说。

接着还有一对,悦俱智不相应无行心、悦俱智不相应有行心,somanassasahagata§ ¤àõ;avippayutta§ asaï;khàrikam和somanassasahagata§ ¤àõ;avippayutta§ sasaï;khàrikam这一对心。

接着还有另外的一组心,舍俱智相应无行心、舍俱智相应有行心,upekkhàsahagata§ ¤àõ;asampayutta§ asaï;khàrikam和upekkhàsahagata§ ¤àõ;asampayutta§ sasaï;khàrikam,

跟最后的两对upekkhàsahagata§ ¤àõ;avippayutta§ asaï;khàrikam和upekkhàsahagata§ ¤àõ;avippayutta§ sasaï;khàrikam,这一共是八类的善心。

这些善心虽然分为八种,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是很有规律的。它们的规律只有三种不同而已,我们依照这三项的不同而把欲界的善心分为八种,是哪些不同呢?

第一,乐受或者舍受,叫做somanassasahagata§和upekkhàsahagata§。somanassa;是so再加manassa,它的意思是心体验到很好的,这是指乐受。upekkhàsahagata§,upekkhà就是舍,感受平平的。在生起这种心的时候或者我们在造作善行的时候,如果是很欢喜地去做,这个时候生起的这种心称为悦俱的心;而如果感受平平地做,没有特别地高兴,也没有特别地不高兴,这一类感受称为舍受,做这样的善行生起这样的善心称为舍俱的。这是第一种分别。

第二种分别是智相应的¤àõ;asampayutta§,或者智不相应¤àõ;avippayutta§。也就是说,在做善事生起善心的时候,是不是有智慧,有智慧地做还是没有智慧地做。

第三种分别是无行或者有行,asaï;khàrikam或者sasaï;khàrikam。这里的行,我们在讲不善心的时候讲过,对于不善心来说就是煽动、怂恿;对于善心来说就是鼓励、支持。经过鼓励、支持而生起的这种心称为有行;而没有经过别人的鼓励或者自己的鼓励而自动生起的心,称为无行心。因此无行的是主动生起的心,有行的是被动生起的心。

我们再来看一看这八种心,就好理解了。

第一种,悦俱智相应无行心是主动地、欢喜地、有智慧地去做善事;

第二种心是被动地,但是还是欢喜地和有智慧地去做一件事情;

第三种是欢喜地主动去做,但是没有智慧;

第四种是欢喜地、被动地去做,但是也没有智慧;

第五到第八,它的区别只是在于感受平平,并没有很欢喜地去做一件善事。

在这里我们以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这些心的不同差别。

例如:有个人愉快地自动地布施,而且他知道这是一种善业,这个时候生起的是第一种的心;

第二种,有个人在别人的鼓励之下或者敦促之下愉快地做布施,而且他也知道那个是善业,这是第二种心;

第三种心,有个人愉快地、自动地布施,但是并不知道那个是善业或者他没有去思维这个是善业;

第四种心,有一个人在他人的鼓励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