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清净道论》里面还提到了十一种培育精进的方法。《清净道论》里面说到有十一种方法可导致生起精进觉支:

第一、省思恶趣等的怖畏,就是我们刚才讲到的。

第二、见到精进能证得世间、出世间的功德。

透过精进,我们可以获得世间的成就,例如说持戒清净。持戒清净可以带给我们人天福乐之因,这是世间的功德。我们可以修定,如果修定,假如还没有证得圣道、圣果,没有断除、断尽一切烦恼,可以使我们投生到梵天界,这也是世间的成就。我们可以修慧,了知这个世间的真相。如果我们不通过精进的话,是根本不可能证得出世间的成就的,根本不可能断除烦恼的。因此惟有通过精进,我们才能够证得出世间的成就。这是通过精进获得的功德。

第三、我们应该省思我们所修行的道路。我应行于佛陀、独觉佛、大弟子们所行之道,它不可能以懈怠而行。佛陀、独觉佛、大弟子们,他们都是通过精进才能够证得成就的、才能够断除烦恼的。而这条道路、这条殊胜的道路,不可能通过懈怠、放逸而达成,所以我们应该省思所行之道。

第四、为了施主们能够得大果报,而恭敬钵食。我们可以想:施主们供养我们饮食,供养我们生活必须品,他们并不是说我现在供养你,以后你要给我们什么回报。或者你是我的父母、你是我的儿女,所以我要供养你。施主们供养并不是这么样供,而是希望:透过我的供养,可以使我能够获得大果报、大功德。假如你是一个放逸的人,那么,你如何对得起施主的供养呢?你如何能够给施主们带来大果报、大功德呢?透过精进,透过恭敬施主们的供养,透过我们恭敬钵食,我们应该修行、应该精进。

第五、我们应该思维、省思导师的伟大、就是佛陀的伟大。导师是赞叹精进勤奋者。他是不会违越'精进'的教导者,(就是他不会教导你放逸的,他必定教导我们精进的),对我们有许多的助益,我们必须以精进、恭敬行道作为恭敬,除此之外,更没有其他。这样来省思导师的伟大。

第六、我应继承称为正法的伟大遗产,它不可能以懈怠而行。如此省思遗产的伟大,就是我们现在仍然能够听闻到佛法,仍然能够依照佛陀的教法而修行。为什么我们仍然还能够听到佛法?因为这是佛陀给我们的遗产。

遗产有两种:一种是利养的遗产,一种是法的遗产。

利养的遗产是对于出家人来说,一旦出了家,就有人供养袈裟、钵食、住所、医药等生活必须品,这是利养的遗产。我们不应该为了追求利养的遗产而修行,我们应该追求法的遗产,我们应该继承佛陀交给我们的法的遗产。

什么是法的遗产呢?四念处、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这些是佛陀遗留给我们的伟大的遗产、法的遗产。我们要继承正法的遗产,我们不可能通过很放逸去实践它。

第七、可以通过作意光明想、变换威仪及露地住而习行等,就是改变姿势,实行露地住等去除昏沉睡眠。

第八、避开懈怠之人。就是那些不修行的人、那些放逸的人,我们应该避开他们,应该远离他们。

第九、亲近勤勉精进之人。那些精进禅修的人,我们应该亲近他。

第十、应该省思正勤。省思四种正勤,我们昨天晚上讲到的。

第十一、对比胜解。就是我们应该决定精进。

这是《清净道论》里面讲到的培育精进的方法。

我们今天讲了精进,接着再讲另外一种心所。这种心所是喜(pã;ti)。喜的特点是心对所缘的喜欢、兴趣或者满意;作用是令身与心清新,充满喜悦;表现为身心喜悦。

喜在佛陀的教法里面重不重要呢?我们昨天晚上讲到七觉支,七正觉支的时候,有一种叫什么?叫喜觉支。正觉支是什么意思?昨天晚上刚讲的sambojjhaï;ga是什么意思呢?啊?忘了?什么意思呢?导向正觉的因素,或者正觉的因素,导向正觉的条件,这称为sambojjhaï;ga(正觉支)。佛陀把喜也称为导向正觉的因素,为什么呢?

我们反问一下,如果我们对修行没有兴趣、对禅修没有兴趣,会修行吗?修行到底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一种工作呢?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事情?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中,如果自己压根就不想修行,那你很难投入地去修行。就好象世俗有句话叫:强扭的瓜不甜。同样的,如果人家逼着你去修行,或者你自己硬是好象完成一种任务一样去修行,那你修行也可能修得愁眉苦脸,越修越苦恼、越修越烦恼。

对于禅修也是,现在有很多的禅修者,一天到晚都在专注呼吸,越专注越觉得呼吸太单调了、太简单了,然后心开始枯燥、开始无聊,这样的话,心就变得很钝,就没有力,变得很软弱。由于心对对象、对所缘失去了兴趣,于是精进也减退了,正念也减退了,其它的很多…,一境性也减退了,心要么是在胡思乱想,要么是在昏昏欲睡。这个时候,我们应该通过提升喜觉支,培养心对呼吸的兴趣。对修行也是,我们应该要对自己的禅修目标、禅修所缘培养兴趣,或者换而言之,要有感情。没有兴趣、没有感情,你的心往往不能够持久。所以我们现在去问一下自己,如果你对于自己禅修的所缘不能够持久,很多时候,可能是因为缺乏兴趣。

应该如何来培育喜觉支呢?在《清净道论》里面就讲到有十一种方法可以导致生起喜觉支。第一、佛随念;第二、法随念;第三、僧随念;第四、戒随念;第五、舍随念;第六、天随念;第七、寂止随念;第八、避开粗俗之人;第九、亲近柔和之人;第十、省思信乐的经文;第十一、对比胜解。这十一种方法的任何一种都可以提升我们的兴趣,可以培养喜觉支。

例如:佛随念。要如何修行佛随念呢?佛随念对于佛弟子来说,这是应该修的。因为佛随念有很多种功德:首先它可以去除我们的心对目标的没有兴趣、无聊;第二、它可以增强我们的信心,当我们的心对修行没有兴趣,失去信心的时候,通过修佛随念可以培养信心;第三、它可以提升喜。为什么?因为我们都是佛弟子,作为佛弟子,必定会恭敬我们的导师、会恭敬佛陀。由于取恭敬的所缘、欢喜的所缘,我们的心很容易培育起欢喜来。

所以在传统上,我们会把佛随念当成是护卫业处、保护的业处,它可以保护我们的信心。

应当如何修行佛随念呢?佛陀在世的时候,那些弟子们可以直接取佛陀为对象来修行佛随念。即使在佛陀已经入灭的这个年代,我们仍然可以修行佛随念,我们可以借助佛像来修行佛随念。在传统上,一般我们都是,当我们在礼敬菩提树、在礼敬佛塔的时候,来修佛随念。到了佛灭五百多年的时候,开始产生了佛像。然后人们可以借助佛像来修行佛随念。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要获得佛像,也是轻而易举的,因此我们可以取我们最喜欢的佛像来修行佛随念。

你可以取一尊很庄严的佛像,或者一张你很喜欢的佛像,然后注视着它,然后,你就在佛陀的九种功德或者十种功德当中,取其中一种最喜欢的功德。佛陀的九种功德是:那位世尊的确是阿拉汉、全自觉者、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天人导师、佛陀、世尊。你取其中的任何一种来忆念。

如果你是忆念arahant(阿拉汉),阿拉汉一共有五种意思,你可以取其中的任何一种意思。例如说,阿拉汉的意思就是araha,再加ant,araha的意思就是有资格的、值得的。值得什么?值得,因为佛陀拥有无比圆满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他完全有资格,而且应当受到诸天与人的恭敬、礼敬、尊奉、供奉、供养。当我们省思佛陀的这项功德,然后我们的心持续地忆念阿拉汉、阿拉汉。。。。。。让我们的心持续地把佛陀的功德放在心中的第一位。这样专注,由于我们忆念了佛陀的功德,这个时候,恭敬的心、欢喜的心会生起,这是培育喜觉支的一种方法。

对于法随念也是,我们省思佛陀的教法的伟大。

佛陀教法拥有六个特点:

第一、法是世尊所善说。也就是说法是佛陀所证悟并教导的。

第二、是自见的。就是说它是在我们今生就可以证悟的。

第三、它是无时的。一旦一个人证得了圣道,立刻圣果就现前,它不会隔很长的时间。

第四、它是欢迎来见的。佛陀的教法是公开的、没有隐秘的,只要你怀着一颗真诚坦诚的心,恭敬的心来,佛陀的法是欢迎你来体验,所以说Ehipassiko,ehi就是来吧,passiko就是看,你来看吧,你来体验吧。

第五个特点opanayiko。就是导向清凉的、导向正觉的、导向涅槃的,这是佛陀教法的特点。

第六个特点,就是只要任何的资质,他都可以体验到,这只是各自体验的,它是不可能代替的,你必须得通过修行实践才能够体验的。这是佛陀教法的六种特点。

我们可以忆念佛陀教法的任何一种特点,然后把它放在心中的第一位,持续地忆念佛陀的教导,我们将能够生起欢喜的心,恭敬法的心,这是培育喜觉支的一种方法。

还可以透过思念、忆念僧随念。佛陀的弟子僧团,他是善行道者,他是正直行道者,他是真理行道者,他是正当行道者,也即是那一切已经证得了圣道、圣果的那些弟子们,这是佛陀真正的弟子僧团。他们应当受到恭敬、应当受到供养、应当受到布施、他们应当受到供奉、合掌,他们是世间无上的福田。我们思维着僧众的这些素质,这些功德,我们应该培育欢喜的心。忆念佛法僧三宝的功德,这是对我们内心所恭敬、所皈依的,可以这么样来忆念。

我们也可以通过忆念自己所拥有的功德。例如说,如果对于出家众,我们可以忆念自己持戒清净。由于自己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