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减少了价格变动的幅度和每个交易者承担的风险。
第四节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大纲要求
1掌握宏观经济调控的含义及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
2了解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
3了解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原则和手段。
4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含义、类型及其作用。
5了解产业政策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要点速记
一、宏观经济调控的含义
宏观经济调控是指依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规模、速度和比例进行调节,以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宏观调控体系则是调控任务、调控原则和调控手段的总称。
二、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
1社会主义生产是社会化的大生产
社会化的大生产,生产资料是共同使用的,劳动是集体进行的,产品是供给社会消费的。社会分工很细,专业化程度很高,经济联系密切,相互间的依赖很大,需要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才能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实现各地区、各部门、各环节的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国家加强宏观经济调控。
2我国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
我国不仅有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有公有制与私有制合资、合作的半社会主义经济,还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非社会主义经济,其中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在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中,其公有化程度和经营形式也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的所有制经济代表不同的经济利益,会产生许多矛盾。要使公有制经济保持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使其他所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目标服务,国家必须加强宏观经济调控。
3各个社会主义企业都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不仅不同所有制经济的企业代表不同的经济利益,就是公有制经济中的各个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也有着不同的经济利益。它们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有很大的自主权,相互之间展开竞争,必然发生一些矛盾。要使它们遵守国家法律,按照国家的要求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公平竞争,搞活经济,提高效益,国家也必须加强宏观经济调控。
4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国民经济的发展同其他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是不平衡的。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不仅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且各产业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尤其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会经常发生总量上与结构上的不平衡,造成比例失调。要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的相对平衡,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家也必须加强宏观经济调控。
5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着缺陷和消极因素,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
市场经济不能解决经济稳定和协调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社会公平和两极分化等问题。各个企业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因而需要国家加强宏观经济调控。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
1保障职能
保障职能的根本作用在于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具体包括:
(1)保障和维护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这包括对内对外两个方面:对外主要是维护领土完整与国家主权,从事积极的外交活动,努力维持一个有利于国内经济建设的和平国际环境;对内主要包括从事道路、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学校等方面的建设,提供公共服务,保障国内治安。
(2)进行管理和监督,维护市场秩序。政府通过经济立法和执法来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限制各种不正当的市场活动,创造一个竞争的市场秩序。
(3)保护环境和资源。
2参数调节职能
参数调节职能是指政府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对经济运行进行间接的调节和干预,确保经济运行的方向和趋势有利于社会。这些经济杠杆包括财政、税收、价格、利率、收入分配等等。政府通过对这些参数的调节来间接调控经济,以保持经济的平衡、协调发展。
3间接的资源配置职能
(1)政府制定国民经济长期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
(2)保持总量平衡、币值稳定、物价总水平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3)直接参与某些经济活动。政府通过直接投资方式创造个人无力或不能创办而且是国民经济必需的大型项目,如投资于基础设施、原材料、能源、交通等产业,以消除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四、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原则和手段
1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1)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社会总供给是指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能够供给社会的全部商品和劳务的总和;社会总需求是指在同期内所需要的商品和劳务的总和,表现为社会总购买力。如果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则会造成市场萧条,生产萎缩;反之,则会造成市场紧张,物价上涨,经济秩序混乱。两种情况的结果都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是宏观经济调控最基本的目标。
(2)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率。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必须有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才能尽快缩小同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国的差距,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才能增强综合国力。所以,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加快经济发展,力争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但这种速度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的,而不是片面追求产值的增长和基础建设的扩大。否则,只能造成经济的忽冷忽热,大起大落,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因此,我们应坚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方针,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这是我国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深刻总结,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
(3)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的产业结构对实现经济总量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在合理的产业结构基础上实现经济总量平衡,才能取得良好的宏观经济效益。如果产业结构不合理,即使实现了经济总量平衡,仍然会出现某些产品短缺与过剩并存的情况。
(4)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物价稳定是经济稳定、比例协调的综合反映,物价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要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必须将财政赤字、货币发行、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差率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
(5)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劳动力是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可以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又是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的标志。
(6)公平的收入分配。社会成员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前提下,取得个人收入,会出现分配不公的现象。国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调节,以协调社会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缓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7)国际收支平衡。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进出口贸易(包括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的不断扩大,国际收支平衡也成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内容之一。国际收支平衡对国内经济稳定和经济发展关系极大,在国际收支平衡中,重要的是保持适度的外汇结存和外债规模。
2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原则
(1)宏观间接调控原则。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为主,即主要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使企业的目标大体上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的目标。凡是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的问题,政府不再干预。政府对市场的调控主要是宏观总量的调控,而把微观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等决策交由企业根据市场信号自主决定。由管项目审批、管钱、管物转向搞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政府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实施发展规划,协调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完善市场机制,对市场的运行进行监督,并为市场提供必要的服务。
(2)计划指导原则。国家计划要以市场为基础,采取粗线条的、弹性的、指导性的计划。计划指导的任务是抓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预测,确定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大战略,及时为微观经济决策和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信息。计划指导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计划制定过程中的信息交流、计划的发布和计划的执行情况来发挥计划的指导作用。计划应当按科学的决策程序,以定性、定量分析为依据,通过咨询、比较、论证而精心制定。只有保持计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政府计划才有可能指导经济发展。
(3)集中和重点性原则。间接的宏观调控不可能控制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而是着重控制国民经济中的重点部门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部门、产业和产品。重点加强对农业、交通、能源和重工业的控制,根据国民经济各职能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重要性,采取不同程度的宏观调控模式。
(4)以经济手段为主的综合配套调控原则。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手段成为主要的调控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