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社会心理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笪《榷懒⒆龀雠Φ母实兀狡诩涞拿拦芡陈匏垢#戏堑穆吕踔恋鹿南L乩眨嵌荚诤艽蟪潭壬细谋渥抛约核畹氖贝娜嗣堑男形ass 、Avolio(1993)以及Hater、Bass(1988)用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区分出了有魅力领导者的四个特征:
魅力(charisma):是指那些被下属信任、看作楷模加以认同并模仿的特征。
激发动机(inspirational motivation):领导利用各种手段激发下级的热情和对团体预期
目标的理解。
智力激发(intellectual stimulation):领导鼓励下属重新检查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并构
想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方法。
个人化的考虑(individualized consideration):领导者要能引起他人的注意,用不同的
方式公平地对待下级,经常给下属提供一些学习提高的机会。
可惜的是改变型领导者理论只能解释一小部分领导者的行为特征,而这些人也只有在社会发生变革或危机的时候才能出现(Bass 1985),在社会稳定的时候以及对大多数领导者而言,未必如此。
专栏7…3:领导者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征?
对领导特质的探讨一直是组织心理学家关注的问题,正如我们刚刚谈到的诸多观点那样,不同的研究者对此有不同的观点。那么,作为一个领导者到底需要哪些特征呢?著名心理学家麦克里兰(McClelland)通过自己几十年的研究,提出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的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成就和行为(Achievement and Action):领导者应该有高的成就动机和抱负,对环境的变化有较强的自我监控能力,能够创新并且不断地寻求新的信息和机会。
二是服务意识(Helping and Human Service):能够满足他人的需要,使自己适应他人的兴趣与要求,包括有较强的人际理解力,有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有较强的组织意识,能够与他人建立起亲密而又牢固的关系,并且对他人有较大的影响力。
三是管理才能(Managerial Ability):能够为他人创造条件,以使他人有成长的机会,包括团队式的领导、与团队的合作、对他人提供指导等。
四是认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y):包括分析与抽象性的思维方式、知识深度等。
五是个人效能(Personal Effectiveness):包括对自我的控制、自信和工作中的灵活性,并且具有较高的组织承诺。
除此之外,领导者还需要职业献身精神,有远见,有准确的自我评价,有较高的社会亲和力,注意细节,有较强的沟通能力。
在麦克里兰的基础上,心理学家威尔逊(Clark Wilson)进一步把领导者的特征简化为三个方面:
预见变化(Envisioning change):有远见、有想象力,富于冒险、有创新精神,坚忍不拔、有耐心。
寻求支持(Enrolling support):组织意识强,鼓励参与,有团队精神,与他人同甘共苦。
驱力水平(Drive):为自己定的目标高,有活力且能够承受压力和挫折。
随着人们对领导才能的不断发掘,更多的研究者意识到,简单地谈论这些特质没有太大的意思。相反,心理学家开始意识到从不同的层次上理解能力差异更为重要。因此,以麦克里兰、斯本瑟(Spencer)、温特(Winter)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把人的与能力有关的特征分为核心特质(Core personality)、自我特质(Self…concept)和表面特质(Surface trait),其中核心特质包括个体的动机和一些人格特质,它是最难发展起来的东西;自我概念包括一个人的态度和价值观,它的发展也比较难;而表面特质是最易发展的能力,它包括一个人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

尽管对领导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但人们却一直忽略了一个问题,既下级在领导者影响力建立方面的作用问题。直到最近几年人们才开始注意到这一点,按照Edwin Hollander(1993)的观点,领导和下级之间的关系也符合社会交换原理:领导向下级提供好处,如指导、预见以及完成目标的机会;而下级通过使自己变得对领导的影响力更乐于接受来回应之。Hollander(1961)用个人特异学分(idiosyncrasy credits)对这种交换加以解释,他认为特异学分是指领导通过帮助团体达到目标和遵从团体规范而获得的人际影响力,领导对团体的帮助越大,对团体规范遵从越多,他的特异学分就积累得越多,他的影响力也越大。Lombardo等人(1988)的实验就发现,有能力以及遵从的领导在赢得了下级的信任之后,当反从众行为在他们身上出现的时候,团体对其的忍耐程度也较大。
(2) 权变模式
    另外一个有关领导的研究思路是由费德勒(Fred Fiedler)提出的权变模型(contingency model of leadership)。费德勒认为,领导的效果取决于领导者个人因素与情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领导者的人格特质与环境的匹配程度决定着绩效。费德勒的权变模型由四个部分构成,其中一个方面与领导风格有关,其它三个方面与情境特征有关。
    领导风格(leadership style):与早先的研究一样,费德勒把领导也分为两类:任务取向的领导(task…oriented leaders)和关系取向的领导(relationship…oriented leaders)。一个甲级足球队的外籍教练可能会是任务取向的领导,因为取胜对他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事情;而一只社区少年足球队的教练则会是关系取向的领导,因为关心小队员的情绪感受与人际关系对他来说更为重要。
在测量这两种领导风格的时候,费德勒发展出了一套叫做“最不愿共事者量表”(least preferred coworker scale)的工具,让领导评价团体中自己最不愿共事的人的特征。那些对他人作消极评价的领导倾向于追求工作成就,是任务取向的领导;而那些对他人作较积极评价的领导较为关心团体内部的人际关系,是人际关系取向的领导。
费德勒还指出,不论是任务取向的领导还是关系取向的领导,他们的领导效果往往取决于情境允许他们对成员施加影响的水平,他称之为领导对情境的控制程度,这种控制与三种情境因素有关:一是领导与团体的关系(the leader’s relations with the group),关系越好影响力越大;二是任务结构(task structure):指团体目标与任务的清楚程度,变化的范围很大,从模糊到清楚;三是领导的职位权力(the leader’s position power)由自身职位提供的权力,可以从强到弱。
在回答什么样的领导最好这个问题的时候,费德勒整合了领导风格以及领导对情境的控制两个方面之后指出:没有一种领导风格在任何条件下总是有效,也没有一种领导风格总是无效,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图7…2表示,关系取向的领导在中等控制条件下效果好,而任务取向的领导在控制低或高的时候绩效最好。


    在控制程度低的困难情况下,成员需要更多的指导,而任务型的领导正好能提供指导,所以他们的绩效高;相反,关系取向的领导经常比较民主,不太提供这样的指导,所以绩效较差。当控制程度很高时,任务取向的再次会因为自己的指导性而使生产效率达到更高的水平;而关系取向的领导对关系的过分关注却会降低组织的效能,费德勒的模型被很多研究者证实(Peters 1985,Strube 1981)。
(3) 影响领导效能的其它因素
    除了领导风格与情境因素,最近的心理学研究还发现许多因素对领导者的领导绩效有影响,其中比较重要的由两种因素:性别与文化因素。
    性别与领导方式:Alice Eagly和 Blair Johnson(1990)对150项有关性别与领导方式关系的研究做了元分析,发现在组织环境中,女性与男性领导者在任务取向上基本一样,所不同的只是她们比男性领导更倾向于采用民主和参与的方法。也就是说,女性领导者更可能会邀请下属参与决策过程;而男性领导者喜欢独裁和指导性的方法,是一种纯任务取向的管理方法。女性则是把两种领导风格融合在一起(Eagly,Karau 1995;Helgesen 1990)。在解释这种微小差异的时候,Eagly认为女性在社会化过程中人际技能的发展比男性完善,这种优势使得她们容易采用体谅他人的领导方式。
文化与领导方式:文化也会影响领导的效能, Harry Triandis(1993)就发现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文化中人们心目中理想的领导者并不一样。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关心团体的需要与人际关系最为重要,如在集体主义的伊朗和印度,有教养被看成是最主要的领导特征(Ayman 1983,Sinha 1986)。而在个人主义的美国,独立、以任务为中心以及对个人成就的强调,使得美国人更喜欢任务型的领导方式。针对文化所引起的领导方式的差异,许多跨文化的研究开始重视这个问题。
第三节  团体内部沟通
    任何一个团体内部都少不了成员之间的沟通,沟通是保证团体与组织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沟通也是团体活动中的重要课题,从某个委员会无休止的讨论,到大学生的“夜谈会”,沟通使得我们了解了别人,也让别人了解了我们。
1.团体沟通的特性
    有两个特性在团体沟通中很有意思:成员发言的不平等性和领导在沟通中的主导作用。
(1)成员发言的不平等性
所有的团体在沟通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有些人说的话多,有些人说的话少。心理学家发现,在团体沟通过程中,不论谈论什么样的话题,也不论团体成员之间互相熟悉与不熟悉,在团体讨论的时候,总会出现一两个人主导讨论的场面。Stephan等人(1952)对这种现象的规律性加以描述,并用对数函数表达了这一规律,如图7…3:
图7…3: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