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陈氏家族全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V鏊3衷吹恼蚊婷玻惺焙蚧挂钍空湓诠∶嫔希猿铝⒎蚧颉癈C”提出带“批评性的意见”,借此在第三者的眼前吹起迷沙。李士珍之所以能始终保持着中央警官学校这个地盘,没有被“军统”吃掉,不能不多谢陈立夫的做法。这样一来,以李士珍而言,是借陈立夫之助维持住地盘;在陈立夫而言,则是利用李士珍的存在,以抵御戴笠在警权内的独占,双方都有好处。因为李士珍的地盘巩固了,在国民党内的地位提高了,他对警官学校的毕业生就能抓得更紧。这些毕业生派到各省、市、县去担任警政职务后,由于李士珍的关系,便和“中统”的地方特务组织协同一致,这又使“中统”
  得到不少助手和方便,借此达到两利的目的。在警权方面,“中统”虽无力与“军统”明争,却仍用“柔术”进行暗斗。
  尽管陈立夫和徐恩曾等人想方设法与戴笠争宠,可是事实上,愈到后期,“中统”愈给“军统”压得无法出头。这不仅是因为“军统”利用抗战期间,大量扩充,且得到美帝的帮助;更因为蒋介石的统治愈接近末日,也就愈依靠暴力手段来维持,在这个作用上,“军统”的组织比之“中统”,确实更能适应蒋介石的需要。再加上戴笠一心要垄断蒋介石的整个特务工作,但又不可能把“中统”消灭,便时时处处都想让它出乖露丑,一直弄到徐恩曾走私贪污案发,是戴笠对“中统”最重的一击。徐恩曾招架不住,终于被打下台来,从此就得不到蒋介石的起用。这一幕,是“军统”和“中统”利害冲突的顶点。
  徐恩曾垮下来,叶秀峰顶上去,“中统”就开始走下坡,其内部的离心现象也加重了。
  首先是人事上的变迁。在徐恩曾时代的许多组处级的人物,因已利用过去时期的人事关系,和别的范围拉扯上,这时候干脆弃旧而就新,离局他去。有的人因在本籍已扎了根,或在企业范围已打好底子,这时也转去当地方官或经营赚钱的业务了,有的和二陈关系更为直接也更为密切的,就转到中央级的别的部门或省市级的厅处去。只有一部分一直靠“中统”吃饭的中下级人员,仍然守在旧窝。
  其次是经费被削减。在徐恩曾为蒋介石宠信的时期,除国民党中央党部照编制开支的经费之外,尚有“特别补加费”。“中统”分布在各公司开的有收益机关(如盐务机关)的头子们,还向局本部提供款项,俾资运用。而用走私等种种不法手段弄来的钱,也可拿来补充。但徐去叶来之后,在蒋介石偏重“军统”的情形下,正式经费打了折扣,别的来源也随之萎缩,以致叶秀峰也唉声叹气的说:“徐先生倒霉,连机关经费也缩减,人与事相联,实在伤脑筋广
  在失宠的景况下,为了挽回颓势,重邀蒋介石“青睐”,叶秀峰就加紧为恶。所以,在抗战后期,像在重庆搞“校场口血案”,组织反苏游行,捣毁《新华日报》等等,“中统”局本部及其“重庆实验区”都派了大批特务去进行。抗战结束后,各地学生“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运动风起云涌之时,在学校进行特务活动,编造学生黑名单,并进行绑架搜捕工作,“中统”更成为主力。在蒋介石政权的最后阶段,“中统”向“军统”学步,在川湘等省的部分地区,也利用帮会和土匪,组织过特务武装,其中如湘西洪江的陈通焕、玩陵的吴学尧等“中统”分子,就是这样。但是,在解放军到达湘西时,很快都被肃清了。
  叶秀峰接管“中统”是在抗战后期,当时,他还看不到蒋介石政权会如此迅速地趋于崩溃,所以仍想借着这个特务机关,做出一番“表现”。岂料抗战胜利不久,许多他认为可靠的人,已开始离开。到1948年,这种众叛亲离的现象更趋显著。连他自己一手培植的杨博清(曾混人延安抗大,后返重庆),也不愿再跟随他,而利用自已是福建人的关系,要到印尼去另谋出路。今天这个离开,明天那个远走,连“纪律”约束也宣告失灵。那年秋天,‘中统’的刘恭在上海碰到“CC”头目之一的洪兰友,洪对他苦笑道:“趋炎附势,人之常情;看样子,如果共产党说不杀人的话,我们“中统”的朋友,十有八九输诚自请,望门投止!”曾兼过“中统”
  局长的朱家晔,在离开南京之前,在其赤壁路7号寓所见到“中统”的旧人时,也承认共产党的工作做的好,国民党是没有办法了。他说:“他们的工作做得好,老百姓都跟他们了。这些事实我们都知道。我看老头子(蒋介石)也明明知道一些,他就是不肯认输。戴先生(戴季陶)和他谈过,谈了也无益。我们这些人都上了年纪,不中用了,钻牛角尖钻到底算了!”那时候,蒋介石在大陆还保有半壁江山,但洪兰友和朱家骅已觉得局势无可挽回。先为它致悼词了。
  3.“中统”确比“军统”更阴毒
  陈立夫说:“我们召集人才要重质不重量,宁可少,不可滥。我们不许用北洋军阀招兵的方式,举起旗子叫人跟着走,就算是自己的兵,我们要找孙猴子,找到一个孙猴子,可以放弃100个猪八戒”。
  陈立夫还说:“戴雨农喜欢蛮干,情报人员摆出吃相难看的样子。用便衣武装代替一切,还要情报技术工作作啥用场!”
  “中统”的第二组,是专搞反共工作的重点组。这个组集中了不少被徐恩曾认为是“基本队伍”的要角,如万大宏、吴若萍、沈哲臣、杜衡、章志仁、何畏、陈建中等都在其内。徐恩曾所谓“以组织对组织”的策略,就是靠这一班人为他策划的。著名托派分子叶青也在其内。
  “中统”特务的“小组生活”和“小组学习”,都是由第二组布置的。他们也要特务们读一些马列主义的书,有时还讨论共产党的“党的建设”。还由万大宏拟制过提纲,要大家“钻研”“联共党史”。他们认为要作一个高级特务,非有“这一套”不行。在这批特务之中,如托派吴若萍等,也和叶青一样,以“精通”
  马列主义自命。只是叶青爱公开地吹,而吴若萍则只在“中统”之内,从不向外抛头露面。
  在“中统”内部的所谓“业务学习”中,有一种所谓“调查演习”,在这种时候,就是由吴若萍之流装扮成共产党人,就某一个具体问题,用所谓“站在共产党的立场,用共产党的观点,以共产党的思想方法”,作一番分析、判断,有时还要来一套所谓“鼓动宣传”。然后由其他参加“演习”的特务,作其“评点要求”,说这不像、那不够,于是一再重演,弄到足以以假乱真为止。这套把戏,目的在使特务们学到理论伪装,以便骗人入陷阱。
  陈立夫常常自夸“中统”的“软功”。有一次,他在一个特务班讲演了“情报技术的政治要求”之后,对“中统”的高级人员说:“戴雨农(笠)喜欢蛮干,情报人员摆出吃相难看的样子,用便衣武装代替一切,还要情报技术工作作啥用场!”
  他总认为“军统”的做法是不合要求,而只有他所夸示的“中统”的那套技术,才是情报工作的精髓。不过事实上,在某些政治技术方面,“中统”确也比“军统”
  更为阴毒。
  伪装中间和伪装进步,一向都是特务们的迷惑手段之一。如在学校区开书店,摆卖些进步书刊,供以吸引和侦察进步学生,就是这类手段之一种。那些特务店员,有时还故意发些不满现状的牢骚至于“左”的话,以接近进步青年,从而施展工作。抗战期间的重庆,他们在大学区的沙磁区和南温泉,都开有这类书店。
  当时,“中统”在沙磁区的特务学生组织中心,设于中央大学,公开和半公开的组织,有“生路社”、“民锋社”和“自强社”。这三个社都归王星舟领导。王星舟自抗战初期起,就在重庆大学和四川教育学院等校发展反动组织,组成“沙磁联组”,收罗了特务学生谢昆、崔尧、谭永昌、赵剑豪等20余人。这个“沙磁联组”与“中统”的重庆实验区沙磁区经常联系,将各校进步学生的言行动态制成记录。“中统”即根据此等资料,编造学生黑名单,分别进行打击、分化以至逮捕工作。这方面的活动,也由局本部第二组发号施令。
  在反动政治技术的研究上,收买叛徒的工作上,以及指示各省市调查室工作方针及解答困难问题上,研究室都与第二组配合。研究室主任杨为,老奸巨猾,一方面,他时时刻刻都称颂“徐先生(徐恩曾)领导有方”和“前辈先生们的成绩”,使“中统”头子都把他引为心腹。另一方面,也自认为自张冲以后,就算他对共产党的理论与实际最“通”了。他的办公室堆满了俄文书刊,上衣口袋里也常常插着一份《真理报》,口衔烟斗,扮成学者的姿态。特务们则称之为“杨教师”。当张国焘和何畏等人投蒋介石之初,“中统”曾派专人与他们谈过话,并研究过共产党的策略和路线问题。杨为把每次谈话写成记录,提出具体问题,加以分析判断送交徐恩曾转呈蒋介石过目。这一类的“功绩”,也得到过蒋介石的欣赏。因为“中统”
  认为杨为是“苏联问题专家”,后来就派他到新疆主持特务工作去了。同时,第三组组长谢永存,也被派到新疆去当国民党省党部书记长,与杨为合作。就在这段时间,谢因飞机失事而亡。
  “中统”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机关,主要就是省市的调查室。贵州调查室(简称“黔室”)是被“中统”局本部认为组训工作做得最好的一个省室。这个地区的所谓“专业工作”,又曾被评为第一等。其所以获得局本部的嘉奖和重视。
  “黔室”的主持人程惕予(又名程铁如、程迪庐),是“四一二”之后投蒋介石的。抗战期间,他在贵州用就地取材的办法,吸收训练了一批特务骨干,完全解决了“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