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管理七诫 作者:和仁 管家民-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人尽其用,首先要察其所能,也就是确切了解一个人的能力,看人要看手面,做事的手面,反映的是人的气量。这就好比大家闺秀显示出气度、涵养,而小家碧玉显示出娇媚、可爱。能收能放,调度自如的一个人,可以让他负起方面之任;锱铢必较,算计精确的人,宜司明细账目,不适于跑外场,而像那些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人才,恐怕方面之任太亏了他,须得罗织入幕,引为上宾。

  慧眼识才,人尽其用,这些都还不够,还存在一个如何使下属在现有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积极性,做出最大成绩的问题。这就需要领导对下属进行激励,胡雪岩非常注意利用物质利益杠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每有英才,不惜重金相聘,这也体现了对人才真正的尊重。

  阜康银号业务发达后,在通都大衢遍设分号,据陈代卿《慎节斋文存》记载,每当胡雪岩雇佣号友时,“必询其家食指若干,需用几何,先以一岁度支畀之,俾无内顾忧。”这样,一则使雇员专心致志,二则使他们感恩戴德,干起活来,自然更卖力。然而现代人的情感需求渐渐超越了物质需求,所以领导者也应充分认识精神激励的作用,做到以情感人,吐哺归心。

  一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会用人。越有本事的人越要用人,越要用能人。商场如战场,一个再优秀的将领,身边如果没有精兵强将,也敌不过敌人。同样,优秀的领导者手下也必须要有优秀的人才,才能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很难得到的,而那些在某一方面有着显著缺点的人,往往在其他方面倒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这就要求领导者能够只看人长,不计人短,获得特殊的人才,办成特殊的事业。

  适才适所,就是指要把适当的人才安排到最能发挥他才干的适合的工作岗位上去,实现人与事的最佳配合。

  “适才适所”用才艺术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用才,必须发挥其专长

  适才适所的用才艺术,其首要内容就是为了发挥专长,应根据人才的某一专长来安排其适宜的工作岗位。

  我国古人早就懂得这样的用人之道。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的门客鲁冲连就曾说过:“让猿猴离开树木跳到水中,当然不如鱼鳖;要论钻墙跳房,老虎不如狐狸;让勇士抛掉宝剑去拿锄头,必然不如农夫。因此,如果用人去其所长,用其所短,那连尧舜这样的圣人也一无成就。”

  在科技竞争、人才竞争愈演愈烈的现代社会,使用人才讲求适才适所的艺术,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人才资源总是有限的,每个单位所拥有的人才更加有限,因此,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和才智,而不是埋没才智,是时代的要求。无论是行政领导者,还是企业领导者,都应该学会适才适所这一用人艺术,使有限人才的智慧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2.用才,不可轻视其“偏长”

  适才适所用人艺术的第二方面内容,就是使用“偏长”,即把拥有偏长的人才使用到最合适于他的工作岗位上去。所谓偏长,就是指某人在某些方面所具有的某种特长。具有这种偏长的人,算不上杰出的人才,甚至还算不上一般的人才。但是,发挥这样人的偏长,也是高明的领导者所要注重的用才之道。

  我国古代就有所谓的“鸡鸣狗盗”式的人才,重用这样的人才,就是使用偏才。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招纳宾客、广集各方人才为食客,号称门下食客三千。其中有一位善于在晚上像狗一样潜到别人家中偷东西的人,还有一位会模仿鸡叫并能引起真的雄鸡啼叫的人。孟尝君在关键时刻使用了这两位食客,使自己在危难之时渡过了险关。这两位鸡鸣狗盗食客,算不了什么重要人才,但是,使用他们的偏长,却能发挥出别人所不能发挥的作用。

  3.用才之道,要以诚相待,充分信赖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就是说,如果你怀疑一个人,那么就不要使用他,而要使用他就必须信任他。试问,你如果对他疑神疑鬼,他怎么能够放开手脚去工作呢?

  古代有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文侯任命乐羊为大将,去讨伐中山国。可乐羊的儿子恰恰是中山国国君的近臣。因此,许多人都认为乐羊一定会袒护他的儿子,不会尽力攻打中山国。当乐羊攻打时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战术,于是便有很多人上奏,建议魏文侯撤换乐羊。但魏文侯对乐羊深信不疑,把攻击乐羊的奏折一一收藏起来。后来乐羊终于攻破了中山国,得胜回朝。魏文侯又为乐羊举行隆重的庆功大典。藏书任将,用人不疑,魏文侯表现了大政治家的气质。

  用人不疑、保护和支持人才,是一种强大的激励手段。因为人被信任,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便油然而生。尤其是上级对下级的充分信赖,就是对下级的最好的奖赏,它将形成一股促使下级努力工作的强大动力。一代豪商胡雪岩早在一百多年前就以自己的商业实践证实了这一点,在今天,我们在企业经营中更要注意用人不疑的思想。

  4.用才,必能容人之短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那些具有特殊才华的人,往往也是具有明显缺点的人,因此,要用人之长就必须能容人之短。当我们欣赏胡雪岩一生在商场创下的无数业绩时,不能不注意到他手中的济济人才,而这些人才之中,许多能干的人员都统统是别人眼中的“败家子”。胡雪岩的高明在于他能“用人之长,容人之短,不求完人,但求能人”。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从延揽人才的目标来看,当然最好是找到能够像胡雪岩说“眼光手腕两俱到家”的全面人才而用之。

  然而,“金无足亦,人无完人”,生活中也确实难得有面面都强的全能人才。春秋初期颖上(颖水之滨)人管仲是古代名相,但他既非完人,也非全才。他曾与少年时代就结识的朋友鲍叔牙一同做生意,管仲因家中拮据,分利时常要多占。后来,他参加作战,又顾念家有高堂老母,三次临阵脱逃。但是鲍叔牙看出管仲有治国的雄才大略,并不因管仲有某些缺点而全盘否定,当齐桓公小白要鲍叔牙担任太宰时,他慎重保举管仲。管仲先被拜为上卿,后来为太宰,在桓公手下一干就是40年,他大胆推行改革措施,减少力役,保护耕畜,使齐国国力大增,他还帮助桓公大会诸侯,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这个例子说明“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用人要做到德看主流、才看一技。

  在企业管理中,常常碰到一些令人左右为难的事,比如当一个职位出现空缺,需要物色一个理想的人选时,如果只因不能容人之短而扼杀了人的特定才能,最后的结果必定是平庸的人当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学习胡雪岩的做法,不拘一格,大胆起用人才。

  5.高薪寻高才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此话虽忽略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而显得偏激了点,但有一点却是千真万确的:人们奋斗着,是为了活得更好,因此,任何企业要有效地组织生产,必须“以欲从人”,即关心员工的物质利益,以此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民族资本家的典型代表,享有“中国企业大王”美称的刘鸿生,也是一个高薪寻高才的典型。

  刘鸿生创业之初,看好了火柴行业,办起了一家鸿生火柴公司。

  但是,由于技术、销售、管理等环节没有可靠的人才,公司往往会中途夭折。因而,当企业在某一环节急需特殊人才的时候,不失时机地以重金聘用专门人才,也成为刘鸿生的一个妙招。

  鸿生火柴厂初期生产的产品,存在着两个缺点:一、火柴头受潮后易脱落;二、火柴盒子的磷边很容易磨损。因为存在这两个缺点,很难与优质的外国火柴展开竞争,怎么办?刘鸿生四下访问,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人选:林天骥。他留学美国,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担任沪江大学教授,刘鸿生“三顾茅庐”,不惜以一千元月薪的重金,热情邀请林教授兼任火柴厂工程师。在当时,学徒的薪金每月只有二三元,普通工人只有十来元,刘鸿生本人的月薪也不足一千元。一个普通工程师兼职得到一千元月薪,在那时华商企业中是绝无仅有的。由此可体现出刘鸿生的人才观。当然,拿了相当于两万多斤大米月薪的林教授,没有辜负刘鸿生的厚望,他用半年的时间就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不但使鸿生火柴在国内立住了脚,还远销到东南亚。

  这样的重金招聘,使刘鸿生爱才识才的名声广为传播,招来了无数的优秀人才,使企业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刘鸿生也因此得到了“中国企业大王”的美誉。

  我们常说有钱要花在刀刃上,在生意场上,得力的人才当然是刀上之刃,为揽人才,花费重金也是值得的。胡雪岩一生都坚持“一分钱,一分货”的人才观,这给他的事业带来了真正的人才,带来了昌盛。这一点,对今天想要增进财气,获得更多利润的经营者来说也应深有启发。

  □提供条件主动吸引人才

  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踢足球讲究“三剑客”,做管理的也要有自己的“三驾马车”。一个人再神通广大,也有玩不转的时候,欲让事业发达,没有得力的人才相助,注定难以成功。

  成功的领导者,身边总有几员得力干将,这些人能做到对领导、对团队忠心耿耿、甘苦与共。

  古往今来仁君明主大多离不开才华出众的将相来辅佐,那么对于当代的一名领导者来说,知人善任,找到自己的得力助手也至关重要。具体说来,需要领导者能做好以下一些事情。

  1.用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