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旋转的第四堵墙-欧美戏剧史话(上)-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直到1659年才又发表了悲剧《俄狄浦斯》。

  宗教色彩在高乃依的思想中有较深的痕迹。由于在教会中学受到宗教教育的影响,高乃依始终信奉上帝,他的作品更是打上了鲜明的宗教的烙印。在被迫中止创作的年代里,他致力于宗教著作的翻译,曾把《圣经》译为诗文,在此其间,他还写了三篇理论文章:《论戏剧的功用及其组成部分》、《论悲剧》和《论三一律——行动、时间和地点的一致》。这些论著第一次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悲剧的学说,探讨了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美学原则,在戏剧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662年,失落中的高乃依从卢昂迁居巴黎,虽然他仍然继续写作,但他的名声低落了,诗的魅力也减弱了。面对自己创作的衰颓,高乃依已经无能为力。浮夸矫饰,装腔作势的风格代替了伟大、崇高精神和朴素的风格。当时的法国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但高乃依却发现不了法国所发生的变化,时光的流转使高乃依的光荣时代终于一去不复返了。代之而起的是崭新的天才——拉辛。

  1674年,高乃依停止写作。1684年,七十八岁的高乃依在巴黎的寓所里平静地与世长辞。

  作为法国古典主义旗手的高乃依,其光荣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了,他晚年的创作也没有什么成就,但是他永远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伟大戏剧家。著名法国作家拉布吕耶尔这样评论高乃依:“纯朴、胆小,语言枯燥无味,他……不下于奥古斯都,庞培。尼高梅得、赫拉克勒斯;他是国王,是伟大的国王。他是政治家、哲学家。他使英雄们说话,使他们行动。他描写罗马人,他们在他的诗里比在历史上更伟大,更象罗马人。”高乃依同时代的作家波拿文杜尔·德·阿尔贡给他描绘出一幅独特的肖像:“看到高乃依,你一定不相信他能让希腊人和罗马人讲话讲得那么漂亮,不相信他能赋与主人公这样鲜明的思想和感情……他的外表一点也不能表现他的智慧。他说话的时候是那样吃力。哪怕只听一会儿,都会使人感到疲倦。”

  高乃依生活的时代,包括“三一律”在内的古典主义戏剧的规则,刚刚形成。他果断地接受了这些规则,但有时为了创作的需要,他也会大胆破坏这些规则,他曾说:“如果我违反了它们(指规则),这完全不是因为我不知道它。”他制定了戏剧创作的理论原则:一切都应当是逼真的。在这种原则下,高乃依往往从历史中选择悲剧的情节。事实上,他的大部分悲剧,都是根据历史事实写的。高乃依悲剧中的主人公永远是国王或杰出的英雄,而不是普通人,他的悲剧中的主要冲突是理性和感情、意志和欲望,义务和激情的冲突,他的悲剧,在历史冲突和事件中,显示了十七世纪法国的生活和活动,表现出古典主义的审美追求。“象熙德一样美”——《熙德》

  1636年发表的悲剧《熙德》,是高乃依的代表作,也是古典主义戏剧的奠基作品。这出五幕诗剧以西班牙历史上的一个民族英雄熙德的故事为题材,是在参考马里昂的 《西班牙史》和西班牙作家卡斯特罗描述熙德的西班牙剧本的基础上独创的,真正属于法兰西民族的作品。

  《熙德》的基本内容是:主人公唐·罗德里克是卡斯提尔王国者臣唐·狄哀格的儿子。他同伯爵高迈斯的女儿施曼娜相爱。当狄哀格被选为太子师傅的消息传来,高迈斯因为嫉妒,在同狄哀格的争吵中打了狄哀格一个耳光。根据封建荣誉的观念,狄哀格认为自己受到了奇耻大辱,便让儿子去替自己报仇。这使罗德里克陷入极大的矛盾冲突中:是维护家庭的荣誉,还是要爱情。经过内心的激烈思想斗争,罗德里克决心报仇雪耻,于是就向高迈斯挑战,并杀死了他。施曼娜得知这一消息后,也陷入了内心矛盾冲突之中,她知道罗德里克这样做是他的义务,但是为了报杀父之仇,她坚决要求国王惩罚罗德里克,但当罗德里克让她处置自己的时候。她却犹豫不决了。当时正逢摩尔人入侵卡斯提尔。狄哀格请求国王让罗德里克到前线去杀敌立功,国王同意了。罗德里克率领军队奋勇杀敌,打败了敌人,还俘虏了摩尔人的两个国王,这使罗德里克成为民族英雄,被人们尊称为“勒·熙德”。施曼娜虽然内心为罗德里克感到骄傲,但却再次向国王提出报杀父之仇的要求,并选定了向她求婚的另一贵族青年堂桑士同罗德里克决斗。国王同意了施曼娜的要求,提出谁在决斗中取得胜利,谁就同施曼娜成亲。罗德里克在决斗前向施曼娜表示:自己将在决斗中死去,让堂桑士为她报仇。但施曼娜却流露出自己的真情,用爱情激励罗德里克,“只许打胜,不许打败。”在爱情的鼓舞下,罗德里克打败了堂桑士,饶了他的性命。一年以后,在国王的主持下,施曼娜和罗德里克终于结为眷属。

  作为古典主义悲剧, 《熙德》的内容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剧本所展示的义务与爱情的冲突。理性与感情的冲突,实际上就是封建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的冲突,当罗德里克被迫为父亲报一记耳光之耻而去找情人的父亲决斗时,内心曾有过激烈的斗争:

  要成全爱情就得牺牲我的荣誉,要替父亲报仇,就得放弃我的爱人。

  一方面是高尚而严厉的责任,一方面是可爱而专横的爱情!

  复仇会引起她的怨恨和愤怒,不复仇会引起她的蔑视。

  复仇会使我失去我最甜蜜的希望,不复仇又会使我不配爱她。

  作者对这一冲突,采取调和的态度,既肯定了封建荣誉,又对爱情表示同情,在歌颂理性的同时,又使两个青年男女的爱情得到满足,这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反映了资产阶级对国王的信赖和希望,正因为如此,《熙德》才成为古典主义的第一部典范作品。

  在艺术上,《熙德》体现了高乃依的悲剧风格,即通过对主人公内心矛盾冲突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充分利用戏剧的冲突,使艺术效果更为强烈。例如施曼娜派堂桑士去同罗德里克决斗,为父亲报仇。但是她对持剑前来的堂桑士又怀有怨恨,以为他杀死了罗德里克,不停地咒骂他。当堂桑士告诉施曼娜是罗德里克赢了时,又变得很高兴。她一会儿温柔快乐,一会儿哀痛忧愁。她要别人杀死罗德里克,而内心深处却又希望能免除这场毁灭,她虽然明白罗德里克是无罪的,但却一次又一次地诅咒和谴责他。高乃依塑造了一个不安定的倔强的灵魂,揭示了由于感情和义务的悲剧冲突而产生的精神焕散和令人苦恼的矛盾。

  高乃依的才华为他本人带来了极大的声誉。普希金曾赞叹:“高乃依的天才是雄伟的。”伏尔泰也指出高乃依“创立了精神伟大的学派”,这都充分体现在《熙德》中。《熙德》在巴黎上演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它被认为是法兰西戏剧的光荣,法国人民真正民族尊严的象征,它风靡了整个欧洲剧坛。

  不仅仅献给红衣主教的悲剧作品

  —— 《贺拉斯》、《西拿》、《波里厄特》

  以古罗马为题材的悲剧《贺拉斯》(1640),是高乃依献给红衣主教黎塞留的。在献词中高乃依写道:“是你使艺术的目的变得高尚起来。因为它不再象从前我们的导师教导我们的那样,创造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当做自己的目的……您向我们指出了另一目的,这就是:使您喜爱,使您高兴……从您的脸上我们看出您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从而学会正确评价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然后制定什么是应当遵守的,什么是应当讳避的和确定不移的规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明显的讽刺意味。因为高乃依重视的是人们对他的评价:“贺拉斯被执政官判了罪,可是人民却宣告他无罪。”

  《贺拉斯》取材于古代罗马故事。罗马和阿尔巴常年作战,双方约定,每方各出三个人决出胜负,败者国土将被吞并,贺拉斯三兄弟被罗马选中,居里亚斯三兄弟被阿尔巴选中,小居里亚斯的情人正好是贺拉斯的姊妹,而居里亚斯的姊妹则是小贺拉斯的妻子。小贺拉斯表示要在决斗中取胜,而小居里亚斯则内心很矛盾,小贺拉斯的妻子和姊妹也反对这场战争,最后,小贺拉斯杀死了居里亚斯三兄弟,自己的两个兄弟也战死了。当他的姊妹卡米叶指责他时,贺拉斯一怒之下把她也杀死了。最后国王维护了贺拉斯的思想和行为,对他说:“你的美德使你的荣耀超过了你的罪过。”

  贺拉斯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剧作家展示了义务和用爱国主义与人道精神伪装起来的虚荣心的矛盾。居里亚斯是一个爱国者,他并不想抛弃自己的义务,但也不象贺拉斯去奢望不朽的光荣,而是不得已去执行任务,他对自己用双手去毁灭自己的亲人以换取荣誉的责任是恐惧的:“如果罗马需要更英勇的行为,那么,感谢上天,我不是罗马人,在我身上还保存着一点人的感情。”显然,居里亚斯虽然死了,但道义上的胜利是属于他的,他没有因为罪行而玷污了自己的双手。

  高乃依在1640年完成的另一悲剧《西拿》,也是一部取材于古罗马故事的政治性戏剧。西拿是罗马名将庞贝的后裔。西拿追求爱米莉,爱米莉和皇帝有杀父之仇。他让西拿去刺杀皇帝,才能以身相许。西拿答应了她的要求,准备在祭祀时行动。马克西姆知道了西拿的阴谋,但他也深爱着爱米莉,没有告发他。但马克西姆手下的人却把西拿的阴谋透露给皇帝。皇帝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恼怒并想杀死西拿,皇后劝导他要以仁慈服人。于是皇帝召见众人,不但没有惩罚西拿,反而加官于他。爱米莉在皇帝的仁慈面前也良心发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最后皇后对皇帝说:“您找到了征服人的办法。”

  皇后劝导奥古斯都说:“您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