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首都。拜占庭帝国灭亡。
… Page 72…
2。11至14世纪斯拉夫人的经济生活
斯拉夫人是欧洲民族集团之一,现主要分布在东欧。分为三大支系:东
斯拉夫人 (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西斯拉夫人(波兰人、捷
克人、斯洛代克人、卢日支人)和南斯拉夫人(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
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黑山人等)。在史前时斯,斯拉夫
人的原始居住地是亚洲,公元前第3000年间或前第2000年间移居到欧洲东
部某些地区。斯拉夫人对中世纪欧洲的命运起过重大作用。5至6世纪时,
日耳曼人向西移动,引起了斯拉夫人的大迁徙,向西进入奥得河和易北—萨
勒河之间的地区,向南进入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匈牙利、巴尔干地区,向
北则沿着第聂伯河上游迁移。7至8世纪巴尔干半岛上的斯拉夫移民大大促
进了拜占庭社会经济制度的改变。随后,这一地区产生了一些斯拉夫人的国
家,并在12世纪末以后脱离拜占庭。9世纪中叶,东斯拉夫人建立了古罗斯
国。波兰、捷克(由波希米亚、摩拉维亚、斯洛伐克组成)等西斯拉夫人国
家也在9至10世纪形成。此前的斯拉夫人多以打猎、捕鱼和饲养牲畜为生,
农业很少发展。
12—13世纪欧洲普遍开展了垦荒运动,有些国家除本国移民外还吸收国
外移民到境内垦荒,从12世纪开始,大量西方移民进入波希米亚、摩拉维亚、
斯洛文尼亚、匈牙利、特兰西瓦尼亚、波兰、立陶宛、利沃尼亚等地,砍伐
森林、排干沼泽、开拓荒地,并且建立了无数村庄或“新市镇”。他们不仅
为自己取得了自由,而且还获得了不少特权,成为享有特权的贵族阶级。西
方移民的到来刺激了东欧各地的拓荒运动。在南方,斯拉夫人和保加利亚人
拓殖了马其顿,瓦兰吉亚人 (斯拉夫人称诺曼人为瓦兰吉亚人,意即商人)
和罗马尼亚人拓殖了多瑙河平原,马扎尔人拓殖了匈牙利和特兰西瓦尼亚的
几个郡;波兰人拓殖了在奥得河、维斯杜拉河 (亦称维斯瓦河)和第聂伯河
之间以及在喀尔巴阡山脉和波罗的海之间的平原;而俄罗斯人则开始向东方
和北方扩张。这种拓殖慢慢促使斯拉夫人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变化。
除了简单形式的农业生产、渔业、猎取毛皮兽类、繁殖牲畜以外,谷物
种植的范围在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等地得到扩大,南方斯拉夫人、马扎
尔人和捷克人已引入葡萄和果树的栽种,经济作物亚麻和大麻产量也有增
加。随着各斯拉夫人国家的组成以及为贸易所必需的秩序和安全等条件的实
现,商业也相应地发达起来,有许多东方和西方的商人来到东欧。易北河、
奥得河、维斯杜拉河、第聂伯河和多瑙河等大水道已成为商业运输通道。行
商增多了。在布雷斯劳、布拉格、克拉科夫、基辅和诺夫哥罗德的集市上已
开始了国际贸易。陆地商路又开始恢复。连接亚得里亚海地区同爱琴海和马
尔摩拉海的两条罗马道路,已由塞尔维亚帝国,特别是拉古萨的斯拉夫国家
加以修理,可以重新使用了。在中部,修筑了经过波希米亚和匈牙利,把北
部德意志和东方连接起来的大路。商业中心在12—13世纪纷纷崛起,它们是
布拉格,布达佩斯,甫拉利斯拉夫 (布雷斯劳),格但斯克(但泽),克拉
科夫,里加,波罗慈克,大诺夫哥罗德(它有10万居民和190多个商业机构),
还有在南方的拉古萨。它们依靠自然产物与工业制成品相交换,在这些新国
家与东西方之间建立了活跃的经济关系。
除了原始的工业活动形式(本地的和家庭的手工业)以外,比较进步的
工业活动形式,在西方人和拜占庭人影响下,已经引入这些新兴国家。手工
… Page 73…
业作坊在新兴的城市中心出现,大的采矿业亦开始出现。塞尔维亚、波斯尼
亚和匈牙利的含银铅矿,拉西亚的水银和铜矿,波希米亚的银和锡,塞尔维
亚、捷克和波兰地区的铁、钢和碳酸锌矿以及特兰西瓦尼亚和大波兰的盐池
都得到一定规模的开采。在塞尔维亚、西里西亚、摩拉维亚和波希米亚还建
立了最早的冶金企业。但不论商业还是这种新兴的工业,规模都不大,东部
欧洲仍然是农业经济占优势,市镇只不过是一些设防的据点。仅在大的贸易
商道上才兴起了最早的城市中心,如拉古萨、佩斯布拉格、布雷斯劳、但泽、
里加、诺夫哥罗德以及华沙 (建立于13世纪)、基辅、莫斯科(12世纪建
立)。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引起了原始公社制度的瓦解
和阶级社会的产生。尽管以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为特点的农村公社作为
一种社会组织而残存下来,但私有制已开始出现。私有财产最初是动产,然
后扩及不动产,最后及于土地。王公贵族侵占公社土地和自由农民的份地,
变成大土地所有者。教会通过赠予、拓殖和购买的方式,也建立起极大的土
地财产,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如波希米亚、波兰和俄罗斯,占全部土地的一
半或2/3。一个封建贵族阶级已经形成,它的成员既有部落首领,又有富裕
的地主、官吏、士兵和君主的侍从。他们拥有自己的领地,同英国的庄园、
法国的领地相似。耕种这些教俗封建主土地的直接生产者,主要是依附的农
民。许多自由农民在不同程度上转化为受剥削受奴役的依附者,甚至转化为
农奴。在波希米亚、波兰和俄罗斯,农奴制从13世纪起继续有长足发展。原
始奴隶制在克罗地亚已完全消失,在匈牙利、波希米亚和波兰有很少残余,
在立陶宛和俄罗斯也残存下来并有所扩展。不过此时的奴隶只是作为斯拉夫
人由原始公社制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残余形态而存在的,它必然随着封建制度
的发展而渐趋消亡。11至14世纪,封建关系在斯拉夫各国得到了发展和确
立。
… Page 74…
五、亚非拉经济的多层次发展
1。几度兴衰的西亚经济
阿拉伯人原住在阿拉伯半岛。半岛绝大部分地区为沙漠和草原,土壤贫
瘠,气候干旱,不宜农耕,适于游牧。只有也门地区和少数绿洲适于农耕。
在半岛西部,从也门到叙利亚,是古代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道,东通印度,
西达地中海沿岸。东方商品经海路运到也门,然后由阿拉伯商人用骆驼运到
叙利亚或埃及,再转运欧洲。这条具有重要经济和战略意义的商道,自古以
来就是强国争夺的重要目标。拜占庭和伊朗为争夺这条商路。断断续续进行
了几百年的战争。争夺的结果是,也门土地荒芜,道路湮没,商旅不前,国
际贸易几乎完全废止。
商业的破坏和经济的衰落,使许多靠过境商业维持生计的农牧民及手工
业者无以为生,广大下层人民都陷于商人贵族的剥削和债务奴役之下,社会
的阶级分化更加剧烈,社会动荡不安。阿拉伯贵族为镇压人民反抗,对外夺
取商路,扩张领土,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统一国家。7世纪,阿拉伯国家
应运而生。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它为新国家的产生制
造舆论,为新国家的形成提供组织形式,为新国家的存在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国家统一后,它又打出“圣战”的旗帜,引导阿拉伯人在“前面就是天堂,
后面就是地狱”的战斗口号下,像惊涛骇浪一样奔向对外扩张的道路。在短
暂的几十年内,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耸立在世界面前,使
人们为之震惊。阿拉伯的扩张活动使阿拉伯商路得以恢复,阿拉伯商人得以
垄断近东贸易。这种垄断一方面使阿拉伯人发财致富,同时也阻碍了西欧商
人进入东方。阿拉伯人在自己的占领地建立了许多新城市,像巴士拉、库法、
开罗、巴格达等,这些城市逐渐由军事殖民地变成巨大的国际贸易中心。阿
拉伯人还修筑了连通尼罗河与阿拉伯湾的运河,以运输埃及的粮食。
阿拉伯商人曾深入一些遥远的国家,他们从印度和东非运来香料、颜料、
黄金和宝石,从中国运来丝绸和瓷器,从中亚细亚运来毛皮,从非洲运来象
牙。在阿拉伯占领区内,手工业发展起来,纺织业、金属加工业、制陶业、
造纸业都很有进步。大马士革的缎子、库法的绢、布哈拉的毛毯、叙利亚的
玻璃远近驰名。因此棉织品和丝织品、毛毯、玻璃、武器成为阿拉伯输出的
主要货物。
阿拉伯人同东方斯拉夫人在7至8世纪时就建立了贸易关系,9至11世
纪更加发展。宽阔的里海为阿拉伯人开辟了通往伏尔加河广大流域的商路。
阿拉伯人沿伏尔加河上溯至保加尔城,在那里向来自诺夫哥罗德的罗斯人直
接购买貂皮、银鼠皮、海獭皮、黑狐皮等珍贵的毛皮。此外,罗斯人还把奴
隶和黄色琥珀卖给他们。现在已在下列地区发掘出印着阿拉伯国王肖像的大
量货币,伏尔加河的上中游、第聂伯河上游地区、波罗的海北部沿岸以及在
芬兰湾畔、在芬兰和瑞典之间的各岛上、在挪威、丹麦,其中最多的是属于
9至10世纪中期的货币。这些古币表明阿拉伯人的贸易范围如何之广。
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