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千多年前,人们曾花了28年的时间修建阳陵,而在今天,十多年的考古发掘只展现了阳陵的一小部分面貌,未来的岁月里,我们究竟还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整地看到皇帝的地下宫殿呢?
陶制的人头
残缺不全的陶俑
考古学家发掘出了35副人类骨架
出土的刑具
汉景帝阳陵
阳陵分布
盗洞
清理陶俑
这些陶俑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
所有陶俑都没有双臂
又一个从葬坑里整齐排列着武士陶俑
这次出土的陶俑上,人们发现了残留的铠甲
在武士的队伍中站立着一些美丽的女子
在这些女兵中,也有几个长得特别丑陋,高耸的颧骨毁坏了面容
大量彩绘陶仓
出土的瓦当
兵器上铜制的装饰物
考古中国 第二部 王者归来之天下第一陵
1978年4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主要位置以近十页的篇幅,刊登了系列介绍中国秦始皇陵的文章,文章提到:如果能破解秦始皇陵地宫的秘密,那将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考古发现,这篇文章还绘制了大量的插图,把秦始皇陵地宫比喻成东方的神秘宫殿,而秦始皇陵园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帝王陵园。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的国家,这位在生前骄横跋扈、性情不定的始皇帝,在死后留下的陵墓依然扑朔迷离,成为中国考古史上最重要、最难破解的谜团之一。
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工作始于1962年,在对陵园进行了为期数月的考古调查与勘测后,考古人员绘制出了秦始皇陵园的第一张平面布局图。这次考察结果引起了考古界不小的轰动。
当我们走进秦始皇陵园,所能看见的地面建筑只有这座巨大的封土岭。陵园的封土是用一层层黄土夯筑而成的,两千多年前的夯土依然细腻结实,可见当时工程的劳作之艰辛。
历代的学者都对秦始皇陵进行过研究,最早走出书斋实地考察秦始皇陵园的是明代学者都穆,在他的考察成果《骊山记》中,忠实地记录了陵园内外城,门址的具体尺寸。他所记载的封土高度只有14余米。
1906年,日本学者足立喜六得封土高度应当为76米。11年后的1917年,一位叫维克托﹒萨加伦的法国学者测得封土高度约为46米,同时他第一次提出封土的巨大外形并非完整的四棱锥体,而是有三层明显的台阶。
袁仲一先生是早期参加兵马俑发掘的专家之一,对于封土高度的各方学说,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他认为,秦始皇陵整个地形象一条鱼的脊背,从不同的角度测量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数值。
我们从史料上知道秦始皇生前的穷奢豪华,建造了覆压三百里的阿房宫等大型宫殿,死后他的陵墓一定会建成一个庞大的工程。因此建造如此巨大的封土是为了显示他始皇帝的尊威。除了显示帝王的威严气派外,古代陵墓中修建封土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为了保护封土之下的地宫。
就在我们前去拍摄的几天前,秦始皇陵考古队在封土南部的探测中,发现封土之下约十六七米处有一层厚厚的石层,最厚处竟有三、四米,这是文献资料中从来没有记载过的。
封土岭下地层十分复杂,封土之下的结构情况还需要做大量的勘探工作才能确定,所幸的是,考古队在陵园其他地方的考古工作进展不小,我们有幸记录了考古人员发掘内城北墙的现场。
发掘进行的第三天,我们在发掘现场已经可以看见城墙的表面,而且还可以清楚看见许多瓦砾散乱地躺在夯筑城墙的内外两侧。
内城墙上华丽的建筑可以作为推测地宫建筑的依据。经过秦陵考古队多年的探测,在封土附近探测出一个长方形的宫墙遗迹,南北长460米,东西宽392米,宫墙四面均有斜坡墓道,经考证,宫墙之内就是地宫上口起掘的范围,即地宫在地面的开口面积。
地宫是秦始皇陵墓建筑最核心的部分,是放置秦始皇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两千多年来,由于一直深藏地下,后人对这个神秘的地宫一直缺乏直观的认识了解,构成了先秦文化中最大的谜团之一。
关于秦始皇陵地宫的建造及相关情况,最早的历史文献便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录:“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司马迁向我们展示了地宫富丽堂皇的情景,地下有穿三泉而建的地宫,穷奢豪华的陪葬品,有以水银来表现的百川江河大海,有防止盗墓人的机关弩矢,玄宫顶部装饰天文星宿之象,地上模拟有统一后的中国疆域图,还有用鲸鱼油做成的长明灯,照亮了整个地宫,经久不息……。
地宫的核心部分叫玄宫,是盛放秦始皇尸体的棺椁所在处,地宫的深度就是从地表至玄宫的距离,关于地宫的深度是研究者们争议最大的地方。
司马迁在《史记》中谈到了地宫的深度:“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在史料《汉旧仪》一书中也有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一段介绍,公元210年,即秦始皇50岁生日时,丞相李斯向他报告:我带了72万人修筑丽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连火也点不着了,凿时只听见空空的声音,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
最大胆的推断还是出自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他们推断地宫的深度在500…1500米之间。
大多数中国学者认为这个数字难以置信,有一种说法推断地宫的深度至少在五十米以上。袁仲一先生根据发现的一口秦代水井,发现当时地下水位距地表深度为16米,而水井处地平面较地宫中心部位低约7米,因此他认为地宫部位的地下水位距离地表应当在23米左右。
1976年至1986年之间,经过整整十年时间,考古工作者发掘了陕西咸阳凤翔县附近的秦景公陵墓。这个陵墓的发掘资料对研究秦始皇陵起到重要的作用。经勘测,秦公大墓深度为24米。
秦始皇陵考古队最近有一个重要的发现,经过探测,他们在陵墓地宫的东、南、西方向都发现了厚厚的夯土建筑,夯土建筑最深处位于陵墓的南端,达39。4米,最窄处深度在陵西为23米。考古队认为这是地宫的防水大坝。秦陵地宫南、西、东三面较高,从而推断地宫的深度将低于三十米,否则,地下水将从高处渗入地宫。
王学理先生在研究始皇陵时探测得出地宫深度是33。18米,内容居高10米,他认为这是高精度的探测结果,应该是可信的。钻探人员曾经在地宫之上进行钻探,深至27米仍然属于当初回填的熟土。
司马迁对地宫结构的文献记录中,惟一可验证、且已经验证的就是关于水银的记载。秦始皇陵封土中的汞异常是地宫大量存在的水银挥发造成的,其分布呈有规律的几何形,这证明了司马迁所记地宫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内容属实。
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弘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以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而汞本身是剧毒物质,一旦吸入一定浓度的汞气,即可导致死亡,因此存在于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胆敢闯入的盗墓者。
秦始皇陵直接影响了后来封建帝王陵园规划和建筑的模式,这种厚葬的习俗,历代封建帝王无不尊崇,那么建造如此大规模的工程需要花费多少时间?需要多少的人力呢?
根据《史记》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可以推断始皇陵修建的时间为38年。一位日本的研究者曾说:“修秦始皇陵用的劳力和财力都是天文数字”。《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汉旧仪》说秦始皇“使丞相李斯将天下刑人徒隶七十二万人作陵……”。
1979年,在秦陵封土西部1600米的赵背户村,探测出当年服役人合墓葬104座,这里的村民都知道当年发掘的情况。他们说挖出的都是堆堆白骨。
从赵背户村出土的瓦文我们可以知道,这些来自山东、河南、江苏、河北的修陵人就是当年七十二万人中的一部分。
秦始皇陵以其宏伟的规模、大量价值连城的陪葬品而文明遐迩,秦始皇陵有没有被盗?地宫有没有被破坏呢?
通过对地宫周围水银含量的勘测,考古人员断定地宫依然完好,地宫表面检测出的大片强汞区,成为秦陵地宫尚未被盗的有力证据,如果秦始皇陵有通往地宫的盗洞,水银早已顺盗洞挥发掉。
《史记》中明确记载了地宫中有防盗的“机弩矢”,并且能做到“有所穿近者辄射之”,如果秦陵被盗,必然有盗墓者被机弩所伤,但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对此都没有任何记载。
近十年来,陕西省秦俑考古队在秦陵封土周围进行了细致的钻探工作,考古人员在秦始皇陵四周找到了若干个通往地宫的甬道,发现甬道中五花土并没有人为扰动迹象。
考古专家的分析给我们带来了一线希望,或许秦始皇仍安然无恙地躺在巨大的棺椁中。
如果有朝一日秦陵被发掘,那么,人们就会发现一座灿烂文化艺术的文物宝库,到那时,所有关于秦始皇陵的一切谜底都将会大白于天下。
造陵图
兵马俑
兵马俑出土
地宫
凤翔秦景公大墓发掘现状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用兵马俑做封面
排水管道
平面图
秦景公大墓
秦始皇陵外观
秦始皇像
修陵组画
考古中国 第二部 王者归来之远去的西夏王国
在中国西北城市银川的郊区,贺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