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cctv发现之旅-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建安十三年冬天,曹军在今天湖北长江南岸一个名叫赤壁的地方与东吴水军初次交锋,遭到了挫败。原因主要是东吴拥有一支强大的舰队。这些战舰已经非常先进,足以令今天的人们大开眼界。
  遗憾的是,史书对于记载这些东西太不感兴趣。以至于我们今天只能从宋代的军事著作中大致推断出东吴战舰的大概面貌。
  曹操与东吴水军初次交锋遭遇到挫败之后,他就把军队和战船全部转移到长江北岸一个名叫乌林的地方。如今这里还叫乌林镇,属今天湖北省的洪湖市。它的附近就是著名的洪湖。没过多久,周瑜找准了一个刮东南风的日子,让黄盖以投降的名义突然进攻曹操在乌林的战舰。这就是众所周知的“火烧赤壁”。实际上,如果按地点命名的话,这场著名的战役应该叫:火烧乌林。
  赤壁大战后,曹操逃回北方,孙刘联军攻占了荆州大部分地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安排“关羽华荣道上捉曹操”和后来“智取江陵”的故事在历史上均未发生过。当时,刘备攻取了荆州长江南部的零陵、武陵、长沙和桂阳四个郡。江南四郡包括今天湖南省的绝大部分地区和广东、广西的部分地区。东吴占据了江夏郡和南郡,这是荆州最精华的地区。曹操占据了南阳郡和襄阳郡,战略位置最重要。
  夺得江南四郡之后,刘备任命自己为荆州牧,也就是荆州的军政首脑。此时的他可能很有成就感,同时,他也发现诸葛亮的《隆中对》确实很有预见性,加上这位年轻人成功地出使东吴,于是,就任命了诸葛亮第一个正式的职务——军师中郎将。这是一个界于将军与校尉之间、大致相当于参谋长的职务。当时校尉相当于今天的校级军官,在它之下还有相当于尉级军官的都尉,而中朗将的军衔则有点类似于今天美国军队中的准将。
  但是刘备没有让诸葛亮继续参谋军事,而是派他去刚占领的江南四郡征集税收、调运军粮。相当于今天税务总局和粮食总局的局长。而江南四郡中每一个郡的军政首脑、也就是太守一职,刘备都另有人选。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出山就被刘备委以重任,指挥大军火烧新野、赤壁大战、智取江陵,创造了辉煌业绩。因此,古往今来,一直有人认为,在历史上,刘备没有重用诸葛亮。
  其实刘备还是很重用诸葛亮的。我们可以拿东吴方面的人才和诸葛亮的提拔速度作一个比较。赤壁大战前,诸葛亮什么职务也没有。而东吴的重要谋士鲁肃是“赞军校尉”,东吴的军队统帅周瑜是“建威中郎将”。赤壁大战后,诸葛亮马上越过都尉、校尉这两级,直接被刘备提拔为“军师中郎将”,与大战前东吴的统帅周瑜的军衔相当。而大战之后,功劳最大的周瑜,只是被孙权稍微提拔了一下,作了“偏将军”,比“中郎将”稍高一点,而鲁肃则没有升职。只是在几年后他镇守荆州时,才被提拔做了“奋武校尉”。还是比诸葛亮的“军师中郎将”低一些。
  诸葛亮在江南待了大约两年,其办公地点在临烝,就是今天湖南衡阳一带。他在这段时间是怎么工作的,史书上没有记载。不过很多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工作历练,给他后来担任丞相、治理蜀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几年后,刘备实力进一步扩张,首先他从孙权手中借得了荆州的南郡,后来,他又攻取了成都,占领了包括今天四川和重庆的全部,云南大部和贵州西部的广大地区。初步实现了诸葛亮《隆中对》中“跨有荆州、益州”的战略构想。这一年,诸葛亮的职务由军师中郎将提升为军师将军,兼刘备左将军府总管。此后,刘备在外领兵打仗,诸葛亮坐镇后方,备办后勤、处理政务。
  刘备获得益州后,继续向北发展,从曹操手中夺取了陕西汉中。同时,关羽在荆州也积极配合,猛攻襄阳,一时间威震华夏。但孙权却趁机攻打关羽的后方,致使这位将军腹背受敌,最终败走麦城,死于非命。荆州从此失去。
  建安二十五年六月刘备在成都称帝,史上称之为“蜀汉”或简称“蜀”。
  刘备称帝后,给部下一一加官晋爵。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其官衔的全称是“大汉丞相、录尚书事、假节”。意思就是:汉朝丞相,代为皇帝审阅和批复奏章,被授权在必要时以天子的名义指挥全国军队、任命百官。
  这一年诸葛亮40岁。
  我们可以猜想,在被任命为丞相的那天晚上,诸葛亮可能彻夜难眠。毕竟,一个很早就失去父母的孤儿,一个身处战乱年代的读书人,能有这样的成就,谁都会心潮起伏,难以入眠。
  关羽死后,刘备发兵攻打东吴,结果在夷陵、也就是今天湖北宜昌一带被打得大败。这就是著名的“火烧连营”的故事。
  这年夏天,刘备退回白帝城后一病不起。在弥留之际,他请求诸葛亮辅佐自己不到七岁的儿子刘禅、也就是阿斗继承帝位。刘备还对诸葛亮说,刘禅,你能辅佐就辅佐。实在不行,你可以取而代之。诸葛亮听后痛哭流涕地说:我一定竭尽全力,效忠后主,至死方休。
  这就是名垂千古的“刘备托孤”的故事。后世的人们都赞叹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真挚友谊。古往今来,中国知识分子之间的交往,特别追求“相知”,所谓“士为知己者死”。特别是那些进入仕途的读书人,在宦海沉浮之中,他们就格外羡慕这种肝胆相照、鱼水情深的君臣关系。
  刘备死后,刘禅即位,改年号为“建兴”。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把国家的一切事务都交给他来处理。
  关于后主刘禅,历史对他的评价确实不高。民间也有“扶不起的阿斗”这种说法。一直以来,人们总是替诸葛亮感到遗憾,认为他辅佐的是一位昏君,这肯定不利于诸葛亮才智的充分发挥。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换一个角度,我们或许会有新的发现。
  从刘备“三顾茅庐”到他去世这十多年时间里,诸葛亮一直是个幕后人物。除了坐镇后方、备办粮草之外,在政治和军事方面,他几乎很少参与。刘备去世后,刘禅昏庸无能,诸葛亮总揽国政。实际上,这种局面正好给他提供了一个全面发挥自己才智的机会。试想一下,如果刘禅像后来的康熙皇帝一样,年纪轻轻就急着要亲政,怎么会有诸葛亮大放光彩的机会呢?所以,诸葛亮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是从刘备去世后开始的。
  如何解决眼前的危机呢?诸葛亮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补与东吴的外交关系。
  在刘备东征之前,诸葛亮或许也认为,荆州可以重新夺回。夷陵之战后,他清醒了,《隆中对》战略存在着先天的设计缺陷。荆州虽然物产丰富,战略地位重要,但它与益州之间隔着长江三峡,荆州一旦被攻击,益州很难及时地调兵增援。而周围的魏国和东吴则就容易进入,加上荆州的平原地形,所以这是一个很容易被攻击而很难防守的地方。
  这一年,蜀国的外交特使来到了东吴。其实,东吴非常清楚,与强大的魏国不可能维持真正的同盟关系,他们也研究过与蜀国联合的可行性。孙权见蜀国很有诚意地放弃了荆州,于是就决定与魏国断绝关系,而与蜀国结成同盟。
  建兴七年,也就是公元229年,蜀国和吴国签订了同盟条约。这是《三国演义》没有提到而又十分有趣的一个外交条约。
  在条约中两国约定今后要相互支持,共同讨伐曹魏。把魏国的土地夺过来,分给吴蜀两国。
  蜀国的外部环境改善后,诸葛亮开始着手国内事务。
  他首先派军队平定了南方的叛乱。这就是著名的“七擒孟获”的故事。
  随后,诸葛亮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他对农民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社会得以安定。
  成都有一个很美丽的别称叫“锦官城”。据史学家考证,这与诸葛亮有关。三国时期,蜀国、尤其是成都的丝织业最为发达。这里出产一种灿若云霞的丝绸产品,人们把它叫做“蜀锦”,而管理织锦业的官员就叫做“锦官”,所以成都就叫“锦官城”。当时,东吴所属的江浙一带还没有织锦业,魏国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出产,且质量完全不足以与蜀锦相比。所以,蜀锦就成为蜀国重要的出口商品,赚取了丰厚的利润。
  诸葛亮最值得今天的人们敬仰的,是他的廉洁。他生活非常节俭,甚至到了清心寡欲的地步。史书记载,说他全部的财产就是: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他和家人甚至没有多余的衣服。诸葛亮不但自己生活俭朴,还非常反感官员们贪图享受。前面我们提到,刘备打下成都后大肆赏赐部下,居然把仓库中的财物赏得精光。可以想象,当时诸葛亮应该是很不赞成这种做法,只是不太好说而已。
  在诸葛亮执政期间,他大力倡导朴素廉洁的执政作风,提拔了一批德才兼备、廉洁奉公的官员担任政府重要职务,再加上严格的执法环境,久而久之,蜀国各级政府上行下效,勤政廉政之风蔚然形成。后来,又经过十多年的倡导和坚持,官员们大多数都能主动做到廉洁自律,其清廉的执政风气为中国历史上少有。
  在刘备去世后的这几年里,诸葛亮力挽狂澜,殚精竭虑,终于使蜀国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史学家们虽然对于诸葛亮后来的北伐,有着各种不同的评价,但对于他治理蜀国所取得的成就,公认的说法是:一个封建时代的政治家能够为民众所做的,诸葛亮几乎都做到了。这正是他备受后人敬仰的最重要的原因。 



 《武侯春秋》第四集:南方森林中的迷雾



  “七擒孟获”是人们熟知的三国故事,它集中展现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远见。并为后世的人们处理民族问题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范例。
  但是,翻遍《三国志》这本权威的历史著作,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