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就一直在观察、思考、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在比较中有肯定中国文化重伦理、道德、操守的,也有崇尚中国人自强不息、天下为公精神的。但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反思中国深层文化结构的弱点,一直是人们不曾忘却的主题。
目录 前序前序(3)
《无怨》不是策论文章,也不是人文专著,但这部小说在描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以来在海外生活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时特别关注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与中国传统、海外文化割舍不断的内在联系,并把文化作为一个烘托人物个性特点的舞台,使人物与文化融合在一起,以达到臻全互动、交映生辉的效果。从林则徐、魏源以来,中国人为了睁眼看世界走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艰难路程。《无怨》就是在中国人走向世界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谈论晓茵和李珉的爱情故事的。晓茵早年留学美国是为了求知识、求人生的新的起点。李珉身在海外却把返回故里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人生第一要义,他知道只有把自己的人生道路放入中国文化绵延发展的长河之中,自己的生命价值才能够得到更卓越的体现。在这些描写上,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和中国百余年来仁人志士追求的方向相一致的。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小说作者把握住了时代大潮。但在此同时,小说作者又以极敏锐的洞察力观察到了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间走向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与前几代人的差异和不同。这种差异就是这一代知识分子既不像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知识分子那样苦苦求索于在中国建设西方式的民主、自由的社会,也不像二十世纪五○年代留学苏联与东欧的前辈那样虔诚地信仰主义与学说,他们在精神上更独立、更洒脱、更桀骜不驯。但是,他们也有极浓重的中国情结,这种中国情结不是自十九世纪洋务运动之后在中国时起时伏出现的中体西用式的中国情结,而是敢于在深层上肯定西方文化的长处之后又转归中国传统的中国情结——先彻彻底底地闯出去,又完完整整地走回来。
小说作者在描述了晓茵二十余年的海外生活之后,构思了让晓茵返回故园与李珉共享家乡本土生活的情节。这一情节反映出了晓茵这一代人的情感归依。她在心中自言“别了,东京”是小说的最后结尾,故事就此已经讲完,但是人们在这里却感到余音不断。究其所以,就是因为晓茵回归祖国要去寻找的并不只是她从年轻时就已钟爱的恋人李珉,她还要用自己的身体去贴近永远是属于自己的那片热土。正是在这样一个层面上,小说主题就更加鲜明起来,晓茵、李珉的近乎自虐式的爱情曲折是祖国在实现时代转换的大背景下发生的一个故事。正因为这种转换艰难,有时也难免要给人们带来痛苦,但因为未来将是光明的,所以人们也就有可能坦然地面对现实,并重新撑起那含着十足勇气的风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晓茵心中的“别了,东京”的潜台词应该是“久违了,祖国”。小说中晓茵的故事结束了,但中西文化在新一轮时代背景下的冲突与融合的更深远的故事则刚刚拉开序幕,而且它在等着每一个生活在中国热土上的新人去体察、去参与、去创造、去反思。
《无怨》还描写了为数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江雪梅身上的对人友爱的高贵品质、刘志勋的油滑市侩与蝇营狗苟,此外在宏宇那里体现出来的一代新人的纯正、大度、宽容,都给小说带来了极大的可读性。凡此种种,作者都没有进行刻意的描写,而是在夹叙夹议中把握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小说的舞台横跨数国,时间纵轴也拉得较为长久。虽然如此,小说并没有给人凌乱、繁杂的感觉,其原因之一就是小说中的人物不但富有个性,而且均与沉淀很深的文化脉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文化这一大背景下,作者还把其自身对理性、教育、信仰以及为人处事的许多思考与人物描写结合在一起,这些探索既难能可贵,又为读者提供了极富新意、繁荣思考的长廊。
人在曲之上,曲终意更浓。我们期待着作者不断推出新的篇章!
第一部分 在洛杉矶在洛杉矶(1)
晓茵围着花坛慢慢转了一圈,
然后在前院的绿草地旁坐下。
吴晓茵年轻的时候,无论往东飞还是往西飞都没有什么时差反应,不知从哪年开始,来美国总要一周左右才能把时差倒过来。这次吃melatonin(助眠药)也帮不上忙,昨晚几乎又是彻夜未眠。这当然不仅仅是因为时差。
吴晓茵的儿子李宏宇今年三月毕业于东京的一所高中,她送他来美国念大学,跟他们同来的还有好朋友江雪梅的儿子刘浩。这几天,他们住在弟弟吴晓轩家。
送孩子到美国上大学是在计划之中的。其实,孩子初中毕业时晓茵就想让他到美国来上学,可是宏宇不愿意离开他的朋友们。那时他正值反抗期,妈妈怎么劝说他也不听,一拖就拖到高中毕业。
吴晓茵自己在美国读过几年书,了解一些美国教育界的情况,比较认同美国的教育方式。她觉得日本和中国的基础教育还是很扎实细致的,但是偏重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学生善于背书应付考试,社会经验、实际处理事情的能力却不怎么强。中国人头脑灵活,尚有应急本领,日本人不善变通,便显得死板迂腐。美国从小学就开始培养学生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他们灵活且富有创造性。晓轩的女儿吴青小学五年级时就能利用因特网和图书馆加实地考察写出令大人惊叹的蔬菜市场分析报告。而日本初中生的野游感想文还多见于:我去野游了,某某地方真美,我觉得很有意思,能去那儿真是太好了……之类的表述。
另外,晓茵觉得美国是个多元化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儿子在这个国家可以学习最尖端的科学技术,同时在这种多元化的氛围中可以培养他宽广的胸怀和视野,熏陶他宽容大度的气质,摆脱他身上可能有的岛国狭隘的小家子气。晓茵一直担心也许有点儿晚了,因为在儿子身上已经隐约可以感到“日本人的味道”了。他与人交往不主动且不善辞令,解释什么事情越来越简单,在思想上跟国内和美国的同年龄孩子比起来显得幼稚得多。
选择在洛杉矶上大学是因为弟弟在洛杉矶,儿子在弟弟身边她可放心不少。还有一个原因是宏宇不喜欢寒冷的气候,而洛杉矶一年四季如春,一月份的平均气温为13度,八月份的平均气温为23度,是世界上最适宜居住地之一。
这个位于美国西海岸的美国第二大都市在经济上文化事业上都很发达,其所处的加州是移民、民族最多的一个州,人种歧视相对轻一些,大家都是移民,谁有本事谁就是强者,管你何种民族何种肤色!
晓茵母子都很喜欢洛杉矶。宏宇早把舅舅家当成自己的家了,何况他的“Lili”也寄养在这里。
宏宇喜爱动物,东京的公寓不能养宠物让他抱怨不止。他小学六年级那年圣诞节,他们母子是在洛杉矶度过的,妈妈送给他的圣诞礼物竟是他渴望已久的一只法国猎兔犬,这只雌性长毛小白狗非常可爱。因为一年大部分时间要委托小青照管她,所以他依了小青叫她“Lili”。整个假期他寸步没有离开他的Lili,晚上跟她一起睡,出门也抱着她。从那以后,他们母子差不多每年都来两次洛杉矶,因为他们都很想念Lili。
晓茵对洛杉矶有着更深的眷恋,这儿是她远涉重洋的第一个落脚之地,这里有太多太多使她难以忘怀的往事——使她震惊又让她成长的异文化体验、撞击;满怀憧憬为探索科学而拼搏的日夜苦读;还有令她终身无法忘却的初恋……
一夜未眠,晓茵干脆早早起床洗漱。
室内室外一片寂静,晓茵悄悄开门到外边呼吸清鲜空气。周围的人家还没有人出来,她便独自享受洛杉矶近郊清晨这份宁静。
前院正中间有个大花坛,是吴青和她妈妈的杰作。晓茵围着花坛慢慢转了一圈,然后在前院的绿草地旁坐下。
三月下旬的加州正值春光明媚、百花争妍的季节。碧蓝的晴空、芬芳的花朵、清新的空气,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晓茵酷爱绿草地。东京没有足够的空间,除了大公园外,在市内很少看到绿草坪。晓茵家附近前几年还有几块空地,这几年陆续都竖起了一栋栋高楼,连停车场都下到地下几层或高出地面几层,谁舍得一片土地种草坪供人欣赏呢?
刘浩也特别喜欢洛杉矶到处可见的大片大片绿草坪,他常常四仰八叉躺在草坪上晒太阳。
坐了足足半个小时,见有行人走过,晓茵起身回房。
她推开二楼卧室的窗户,窗户正对着邻家的院子,院内也是绿草如茵、姹紫嫣红。晓茵坐到宽宽的窗台上,双手抱膝,侧脸眺望窗外,一片美景尽收眼底。
晓茵比弟弟大三岁,八二年来美留学后,姐弟俩便分多聚少。晓轩在国内大学读建筑,后来到英国留学,拿到博士学位后在洛杉矶安营扎寨。那时晓茵又辗转去了日本。
晓轩伉俪旅居美国已十三年有余。晓轩的妻子张静宜是他在英国留学时的同学,她学习室内设计。他们夫妻俩感情很好,有很多共同的爱好,其中之一就是两人都很喜欢伺弄花草、布置房间。晓茵每次来洛杉矶都发现他们的房间有所变化。他们总是让姐姐先评判哪个房间多少分,然后才告诉姐姐哪个房间是谁的作品。实际上,他们各有千秋。静宜布置的卧室按照季节的变化而色调不同。春夏的窗帘、床上用品倾于素淡,墙上的画儿和花瓶内鲜花的点缀又使房间显得温馨、有生气。秋冬的颜色偏暖,但是协调不俗。美术品一件两件摆在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