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批评于丹-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丹教授的心得共分7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天地人之道〃,看了这部分的题目,我以为于丹教授的心得一定与孔子对天的思想有关。    
  《论语》可以乱讲的吗…批评于丹(8)    
  《论语》中孔子的思想其实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对天的思想,另一类是对人的思想。  
  读了之后才发现于丹教授这一部分的心得并没有谈清孔子对天的理解,只是引用了孔子的一小段话:“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然后对这一段话做了简单的字面解释。  
  随后,于丹教授引用了一段《三五历纪》中的神话故事: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  
  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这段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代人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不是现实世界的科学反映,只是因古代人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矛盾、变化,而产生了一些幼稚的想象和主观的幻想,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所以马克思说古希腊神话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  
  然而于丹教授却将《论语》扔在一边,把这则神话当成了她理解天、地人的主要依据,她对此发表看法说:“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人的意义跟天和地是一样的,天地人并称为‘三才’。”  
  这与《论语》无关,《论语》没有反映出这些想法,《论语》反映出孔子对天的信仰很强烈,所谓“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所谓“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所谓“天生德于予,桓其其如予如?  
  〃;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所谓〃五十而知天命〃;所谓〃知我者天呼〃……在孔子的思想里,天是世界万物的根本,是宇宙世界的主体,也是人生活的真正凭依,更是人心信念、信仰的源出。  
  《论语》中真实反映出的孔子的〃天地〃并没有被于丹教授提到,当然就不会有什么心得可言。  
  于丹教授仍然有感而发,说:“《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源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  
  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于丹若真的四岁开始学《论语》,她应该知道,孔子主张天是人的大根源,人只能则天法天顺天命,而不能将人与天并列。  
  于丹几次谈到的“天地人并称为‘三才’”,根本不是《论语》的思想,而是《易经》上的提法,《易经·系辞下》写道:“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  
  还有些看相的相书上称人的面部有三才,即额角、准头(鼻子)、地角(两颊骨的下端)。  
  还有《论语》上没有〃天时、地利、人和〃的说法,更谈不上是“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了。  
  “天时”最早还是出现在《易经》中,《易经·乾·文言》中写道:“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无时。”  
  《管子·牧民》中也提到过,说:“不务天时,则财不生。”  
  将天时、地利、人和同时都提到的是孟子,《孟子·公孙丑下》写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于丹教授将〃天地人〃和〃天时、地利、人和〃的说法强硬加在孔子身上,是为了把孔子硬拉成“和谐社会”的倡导者。  
  于丹教授认为合谐“是一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  
  孔夫子的心胸是什么样的呢?  
  于丹教授认为〃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  
  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  
  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  
  ” 阿弥陀佛!于丹教授费了这么大力气,终于提到信念了!原来她这第一部分心得主要是要谈信念的。    
  《论语》可以乱讲的吗…批评于丹(9)    
  “信念”二字出来了,于丹教授马上引用了那段“子贡问政”。  
  我在这文章开头的地方,指责于丹教授曲解了“子贡问政”,说她将“民信”说成是“百性的信仰”,将“民无信不立“歪曲成“民没有信仰不能立国”。  
  于丹教授写道:“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  
  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字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我们在前面已经论证了孔子所说的〃民无信不立〃是指:国家如果失信于民就不能站住脚。  
  而于丹教授之所以要曲解成:国民失去信仰,国家就站不住脚。  
  是为了说明“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看来于丹教授用她的书为我们找回来的是一个她假想的孔子,因为孔子从来也没有在《论语》中阐发过“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字凝聚起来”的思想。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政者正也”和“子率以正,孰敢不正”的名言,态度鲜明地规范着在上位者应有的作法,指出执政者要正,政治才能正。  
  孔子还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孔子是将治国的道德责任完全放在执政者身上,因为他深知百姓随着执政者的安排与命令生活,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于丹教授反孔子之道,将治国的道德责任完全放在老百姓身上,目的是想说明老百姓应该有信仰。  
  于丹教授并不认为如今的百姓已经都有了对真理的信仰,若真有了信仰,就无须这位被称为“小妮子”的教授去找回孔圣人了。  
  于丹教授从国际调查的数据中发现我们国民的幸福指数〃在1996年时,已经从1991年的73%下跌到了68%。”  
  于丹教授忧虑地写道:〃这是一件很令人困惑的事情。  
  它说明,即使一个社会物质文明极大繁荣,享受着这种文明成果的现代人仍然有可能存在极为复杂的心灵困惑。”  
  如何解决这种〃极为复杂的心灵困惑〃呢?  
  是提高物质生活吗?  
  于丹教授摇头,她写道:〃诚然,谁都不愿意过苦日子,但是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  
  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  
  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乍富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依靠物质的丰富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那我们老百姓该如何解决心灵的问题呢?  
  于丹教授说:〃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宽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原来于丹教授是让心灵困惑者向内看心灵,回到内心去,发现内心。  
  《论语》中根本找不到这种“返回内心”的哲学思想,怎么能说这是孔夫子教给我们的秘诀呢?  
  于丹教授好容易从《论语》中找到一句话:“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这句话并没有提到〃去发现内心〃,于丹教授只好用笔墨去解释一番了。  
  她写道:〃更高的境界 ,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们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  
  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这是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的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  
  这是多么美妙崇高的境界啊! 孔夫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也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论语》可以乱讲的吗…批评于丹(10)    
  于丹教授在书中把这两个人当成了“回到内心”的君子的样版。  
  于丹还要再往《论语》上靠一靠,以显示〃回到内心〃与孔夫子的思想有关。  
  于是她又给回到内心的隐士们戴上了一顶“仁”的高帽。  
  仁者爱人,仁者知人。  
  与世无争,安贫乐道,既了解别人并爱别人,这就是于丹用她的心得塑造出来的理想人物。  
  于丹读《论语》的第二个心得被她称为〃心灵之道〃。  
  她在这一章的前面,明确地告诉读者:“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撼与苦难。  
  ” 我从四岁背《论语》(全无与于丹教授攀比之意,与于丹教授相似,纯属巧合)。  
  一直以为《论语》精华所在是论天、论伦理、论政治、论教育、论经济等五项。  
  从不晓得还有于丹教授所说的另一精华:“用平和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撼与苦难。”  
  我当然要诚惶诚恐地认真拜读下去了。  
  于丹教授先是引用了《论语·颜渊》中的一段司马牛与子夏的对话。  
  司马牛遗憾别人都有兄弟,自己却没有。  
  我在这一页的空白处用红笔写道:“好一个小妮子于,真有你的!竟然在孔夫子的书中找到了一件可以拉扯为缺憾的事情。”  
  于丹教授从司马牛与子贡的对话中找到了〃《论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