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儒家文化背景-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失望。”我问:“你见过人间圣母吗?”H立即答道:“我外婆就是。我最崇拜的就是外婆。她是我们那一带谁都知道的既贤惠又能干的人。我妈妈家是因为有了我外婆才有名。我外婆虽然文化不高,但在她身上体现了所有的传统美德。她年轻时很漂亮,她的女儿们个个不如她。我外公不是太有能力的人,而且经常在我外婆面前发脾气,我外婆不计较这些,从不对我外公说不。我妈妈兄妹六人,全靠我外婆内外支撑。我外婆为人处世的原则是“以德报怨”。 
外婆通情达理,善解人意,以仁待人,我见到的所有人都尊重她。”           
        看到H说到外婆的神情,我不怀疑外婆在她心中的份量。
         H出生在一个普通职员家庭,父亲是某保险公司部门负责人,母亲是某邮电局财务人员,已提前退休。
         
母亲家在一个小城市里有很好的名声。这个家庭的有名正如H所说是因为外婆的贤惠能干,乐善好施。不仅如此,这个家族的几代女人都有传统的好名声,外婆的母亲和婆母都是三十来岁守寡而未改嫁。H从小在外婆家长大。H三岁时,奶奶因外遇而与爷爷离婚。但这个消息一直对H封锁直到近年。自发生这件事后,父亲与他的母亲断交,觉在岳母家抬不起头来。因觉不能面对岳母家里人,而有三年没与岳母家来往。父亲由一个开朗的人变得沉默寡言,这个家里再也没了笑声。
          
在家庭发生了这些变故后,H的母亲不是去与丈夫沟通,反而认为与丈夫讨论此事会伤丈夫的面子。H的母亲告诉我,他的丈夫是个非常传统爱面子的人,他很有道德感,我不问他这些事,这些事会让他觉得丢人。我家里是很有家教的,我妈妈是那种典型的三从四德的女性,对我爸爸百依百顺,我妈妈很能干,但她很传统,她六十岁时,我还看见我爸爸打她耳光,但她总是平心静气……我丈夫有三年没跟我娘家来往,我没指责他。
          
这种家庭生活外表平静,但实则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在失去情感交流的同时也失去了信任。H的母亲在失去了与丈夫的感情交流后,将更多的精力放在H的教育上,由于自己情感的压抑,经常是脾气暴躁, 
对H横加指责,经常无缘无故骂H笨。H父则越来越不愿回家。H在这种道德氛围中长大,潜隐默化地吸收了类似的道德观。尽管没人告诉她家里的变故,但她能清楚地感受得到家里不和谐的气氛。父母对自己直接的指责与家里不合谐组合在一起;孩子只会找出一个自认为合理的理由是自己没做好,因而渴望做外婆那样的圣母来使眼前的处境变好。
         为了了解这个家庭内的人际互动,我约见了H一家三口。
         
面谈时,这对夫妇步调一致地说着对方的好话,彼此称赞着对家庭的责任感。丈夫被称作道德品质好,对家庭负责任。妻子被称作贤惠能干,这么多年带孩子看病不容易。对女儿的指责也步调一致。也一致表达了要将女儿的病治好的决心。在夫妇彼此称赞时,女儿的愤怒在升级,说道:“你们俩人很虚伪,你们之间根本就是在维持。许多年了,我没有看见爸爸在家里笑过。你们彼此不指责不过是要维持好名声。妈妈有怨气就往我身上发。妈妈,你其实很可怜,你很要强,但机会不好,爸爸又不跟你沟通。你只有以做贤妻良母来证实自已的价值。把我管得死死的,对爸爸的错误视而不见。爸爸在家里说话就象作报告,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情感。爸爸,你比我更需要看心理医生。最近我才听外婆说;自奶奶的事发生后,你的头都要低到地上去了,你觉得丢脸,你在人们面前抬不起头来,特别是在外婆家。”
         
当我在随后对H父的单独访谈中问其对女儿的话有什么想法时,H父说:“如果她不是神经有问题的话,她说对了,我妈妈的事发生后,我一直感到抬不起头来。我们家和我岳母家在前后街,岳母是方园几十里都知晓的贤惠女人,但我的妈妈那样; 
也是方园几十里知晓……这么多年,我尽管与母亲断了交; 但心里总不是滋味。我们家后来发生了许多事,我父母亲再婚,弟弟吸毒,妹妹离婚。这些事都让我抬不起头来。”
         尽管发生了这么多事,但这对“好夫妻” 
从来没就这些事交流过。作为丈夫,是觉得丢脸,因为这一切离他信奉的道德观相距太远,并且还有那样圣洁的一位岳母作为比较。作为妻子,一是要为丈夫顾脸,二是要认同母亲作一个贤惠的妻子。
          
H的父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他们想要完善自已的社会角色,以他们自已认为的好方式对待他人,结果对方要的或想的是什么,他们不知道也根本没能力知道。那么,尽管他们看起来为他人做了许多,那实在是出于自恋的目的。能够印证这一点的是,在后来的治疗中,随着H真正自尊自信的增强,她能独立地处理自己的问题,不再要母亲代劳一切并准备继续深造时,她的母亲全面崩溃。刻薄地说,她失去了满足她做好母亲的工具。当然,她自已也是一个受害者。一个人明明是为已,还要打着利他的旗帜,让他人做一个供人利用的工具,这永远是导致他人心理障碍的根源。
         
H在外婆的神话中长大,但面对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凡人,特别是面对自己这个凡人时,不可能不面对凡人所有的弱点和欲望。但只有成为一个神,或找到一位神才能避免面对生命本身所导致的困惑与恐惧。
 六、小结
1.  本组患者共有的个性特征
        通过这组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描述,不难发现他们共有的一些特征。表现为:
⑴  
对自我有无所不能的感觉,夸大成就与天赋。被无限制的成功、权力、才气、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幻想所迷惑。相信自已是特别的和唯一的,并相信自已仅能被其它同样特别的或高地位的人理解,或应该被联想到与上述的人为一类。有种特权者的感觉,要求过度的赞美。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或职业成就。一般在公众场所有较好的人格评价。亲密人际关 
系的困难。缺乏共情的能力等。这些完全符合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
⑵    遭遇困境如恋爱婚姻问题,亲子关系问题或事业受挫。
⑶    受到西方文化诸如追求自我,追求人格独立,民主平等尊重等思想影响,处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之中。
⑷    
均来自有较浓儒家文化背景的家庭,这些患者的病态自尊表现为对内化了的某些儒家价值观的追求,如崇尚理性、追求理想化的“圣贤”人格、权威崇拜等。这种价值观是以家庭这个特殊文化系统为中介,通过早年的社会化过程,特别是对家庭中权威人物的认同而获取的。
         
上述病例涉及的家庭似乎给我们留下这样的印象,其一,尽管案例来自于五个不同类型的家庭,但绝大多数是传统意义上的“书香门弟”。从患者均有较高学历来看,“圣贤” 
人格仍然对中国知识分子有着具大的吸引力。其二,这些家庭中均有一二位具有权威地位的人物,他们是这种价值观的榜样。这种榜样人物的过于理想化的公众形象与在家中真实形象的反差是导致患者巨大心理冲突的原因,以及由于患者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这些现象有了批判性反省。其三,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自恋表现有差异,这与社会文化对男女性别不同的要求有关。
2.  本组患者的家庭特征:
⑴  过份崇尚理性、抑制情感
         
从本组家庭来看,他们在家庭互动中将情感的自然流露视为意志薄弱,对情感采取抑制的态度。。弗洛伊德认为我们大量的心理活动产生于无意识领域,这是我们的意识和理性难以进入的领城。他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本我是一个与本能有关的充满欲望和情感的部分。他认为人格中由欲望支配的部分、遵循现实原则的部分、以及道德良心的部分三者协调发展才会导致人格的健康。麦独孤认为本能是推动人类一切活动的原动力,本能的核心是情绪体验。他认为产生于情绪基础上的感情有不断地对个体的情和意进行整合的功能,因而发展健全的情感对个体和社会的品格行为极为重要。
         儒家文化过份崇尚理性,特别是宋明以来的儒学认为“天理” 与“人欲” 
是根本对立的。他们将凡超过维持人生存需要或违背礼义规范的行为统归于“人欲”。'林存阳等,2000' “存天理”“ 灭人欲” 
的伦理要求使人们对情感采用贬低的态度,不愿也不敢正视自己的需要与欲望,对情感的抑制成了自已“修身” 的重要内容。儒家价值中榜样式的人物柳下惠以其“坐怀不乱” 
而流传于世,家喻户晓。这样的伦理期待通过教育和代际传承潜隐默化地影响着家庭,指导着家庭成员的行为规范。
        
但是,家庭同时也是满足情感需要的地方。当社会价值蔑视情感的自然表达时,会带来两种后果,一是过份压抑,二是被压抑了的情感以病态的方式在家庭…这个比外在世界较为安全的地方呈现出来。上述患者的养育者们无一例外的表现为外在世界伦理道德的“模范遵守”者,遭受压抑的情感则在家庭生活中以消极的形式表露无遗。如前所述,儿童自我观念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接受他所了解的别人,特别是家庭中的权威者对他的观念而完成的。当家庭中充斥着诸如愤怒、斥责等负性情绪体验时,儿童们别无选择,只能按别人对他的观念去生活。
⑵  严重的角色冲突:
        儒家的“君子、圣人” 的人格理想是社会肯定的价值。 
这种价值导致的过高角色期待往往难以在现实中实现。如此,这就造成了理想角色与现实角色之间的冲突。加之儒家崇尚理性、抑制情感的态度,使人们在完成社会认可的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