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达摩洗髓易筋经-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神生而气日足,气足而精愈固,精固而神更旺于无穷矣。所以在母怀中,得气血以养之,胎渐 
次成形,形渐次鼓气,气渐次有知觉运动,胎足后而身出,此先天之后天,后天之先天也。其两仪 
所化之精气,五行本体所化之脾胃肝肺肾,皮肤精骨髓妙用,所化之喉舌唇牙齿,耳目口鼻心, 
皆未充实,男必待精液满,女必待天癸至,然后五脏六腑,毫发孔窍,十二经络之禀于阴阳五行,父精 
母血者乃得大成,此谓后天也。先天固藉后天养,后天又藉天地五行,所生之物养,果能顺时而行, 
处处咸宜,人人皆有古皇之寿。无如后世天时人事,与上古异。其中不无气禀所拘,人欲所蔽,起居不 
时,饮食不节等弊,故有寿夭强弱之别。虽死生大数,权由天命,而在生强弱,亦任人为。在昔古皇 
先圣,知赋畀有殊,则贤愚各别,不能尽人引之入道,因设针灸砭石汤药诸法治之。然医家有泻无补, 
有补无泻,万难并行。以故仙佛家始创为导引服气之法,亦顺天地生成之理而行,以补先后阴阳 
之不足,其实与儒家之修身养心,医家之攻散泻补,名异理通,途殊效同。条目次第, 
已详备于散论总歌及各图中。能根据准绳,日行一二次,永无间断,百日后可终身不药矣。终身行之 
不衰,其功效更非浅鲜也。余浅识窃取,不明后验,然就现身观之,甫行一年,老病全失,烟瘾断除, 
步履殊强,饮食差健,精神气力较前四十年判若天渊,即此境界,已有仙凡之别。回忆前之烟酒 
场中光景,真不啻在孽海魔界中也。今梦初觉,始悟降衷之由,因HT 笔而识之以自警。 



上编·原理源流篇第五章·养身养心论说

二、养身养心论

属性:养身之术,其法最多,然庸而正,微而显,粗而精者,莫妙于易筋洗髓内功图说。按之儒道, 
养身各节,名异实同。儒家尽心知性,是以一气贯三才也。道家修真养性,是以一气化三清也。 
释家明心见性,是以一气成三宝也。效虽大,而其功即系于身,存于心。心一不净,身之五官百体, 
皆为情欲所役,运不能使清浊分,定不能使阴阳和。是以养身莫先于养心,养心莫妙于素定。平素 
能守,此心不失其正,则静焉,不至沉于昏,动焉,不至邻于茫。纯乎天理,毫无人欲,即事物杂投, 
朋从往来,行所无事,闲居独处,屋漏尔室,罔有怀惭,动能主静,即静能生动,养身养心之 
道得矣。世之声色货利,平日萦绕吾身心者,不皆有若无,无若有,色即空,空即色乎?老子抱一 
为天下式,不外此理。果使此心在身,不即不离,时酿太和,临时行动,运定自旋转中节。大学云∶ 
正心,中庸云∶慎独,孟子曰∶寡欲,其功皆在于平时。修士欲知悟命,先加省于身心可。 



上编·原理源流篇第五章·养身养心论说

三、动静互根说

属性:动静不失,人所易明。动静互根,人多不觉。天营运动 
也,而四方不移,四序不乱,静主焉。地持载静也,而人物代谢,五宝环生,动使焉。日月盈亏,而终 
归圆满,星宿飞度,而终归本位,胥不外动静互根也。而人亦何独不然?!修士既讲求此道,最宜先明 
动静之理,动静之用,动静互根之法,动静互根之效,方可入门。使动而不静,如浮萍飞羽,无所定止, 
精必耗,气必摇,而神必茫。静而不动,如枵木死灰,毫无生机,精必顽,气必馁,而神必倦。惟 
按增益易筋洗髓内功全图行之,行住坐卧,屈伸俯仰,皆动静不失其所居。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 
中求静,无动不静。动极生静,阳极生阴,静中求动,无静不动,静极生动,阴极生阳,欲使阴阳无 
偏枯,动静安可偏胜乎?!以动化静,以静运动,合乎阴阳,顺乎五行,运乎五脏、达乎六腑,贯乎三 
焦,活乎五官穴道,关节经络,血脉筋骨,皮肉毫毛,孔窍偏体,周身无微不入,无处不通。互根而生, 
造化无穷。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如日月之代明,寒暑之往来,天道之循环,阴阳之递嬗,贯四时而 
不凋,历万世而不朽,岂仅补不足,泻有余。去旧坐新,实内充外,杜外感之诸邪,消内生之百病云尔 
哉!其用莫妙于盈者消之,虚者长之。一阴一阳,以一上一下运之。一往一复,以一屈一伸引之。一清一 
浊,以一升一降还之。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有大生之象。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有广生之功,是皆 
动静也,是皆动静互根之用也。动静可歧而二之乎。 



上编·原理源流篇第五章·养身养心论说

四、正道旁门辨

属性:养身一道,如烧石炼汞,服食采补之说,在人身外求之,稍有知识,因知为旁门。而不知授受不真。 
以伪传伪者,又有四焉∶其太过者,如不厘清浊,逼气过关,不明升 
降,采药非品,此卤莽行事,助长类也。如血脉未和,即便静养,关窍未通,即使既济,此高谈玄理, 
默生类也。坐此成疾,反言出病,逼成幻境,诡言神通,是皆自误误人之类。若作五禽鹿鹤龟蛇等图, 
坐八锦,行八锦,立八锦,海字劲,十二大劲等功,虽属易筋摘出之法,而或未得真传,调息不匀, 
致使水不济火,火不济水,道虽正而法不当,亦无益有损,又如齐立静坐,自谓出于神传,待坐立多 
时,使其自然静极而动,动极而静,是窃洗髓而未得其要也。虽无大坏,亦难见功,意想神驰,又恐 
入魔,虚悬无据,终非实理。可见取之身外,非道;取之身内,而不自然,久无效验,亦非道。此篇所 
载,皆出自然不待勉强,而又有一定不易法门,显而不晦,愈引愈深,简而不漏,愈行愈妙,运定 
之节目,功夫无所不备,圆寂之神通,法力循序,可臻行之,而有益无损,久之而其妙莫名。苟日新 
又新,精微奥妙,有不可言传,真可谓夫妇之愚,可以与知,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已。 



上编·原理源流篇第五章·养身养心论说

五、内外功辨

属性:凡内联功,多借外辅,由内达外,内壮而外无不坚。行外功,多假内助,由外及内,外壮而内, 
久必伤。大凡丹经,外营运于内,而内导引者,内功也。内导引于外,而外营运者,外功也。他如全 
取于外,不问乎内,外功中外功之外也。纯求于内,罔顾其外,内功中外功之外也。行功至骨节灵通, 
气息调匀,饮食增多,精神倍出,时内外之间,不可不辨,三乘之等,仙凡之界,全判于此,行道者 
岂可忽诸! 



上编·原理源流篇第五章·养身养心论说

六、元精元气元神辨

属性:所谓元精,非津液脂髓之精。元气,非呼吸吐纳之气。元神,非知觉运动之神。元精顺可生子,逆 
可成仙。能采阴阳之菁英,结成为精,生亦能变化无穷,神通广大,但落于有形,终属后天之物。上清世 
界难容,生时不过能养性灵,去后不过能保躯壳。至若元气,元神,既经元精,存养多年,功行圆满。神 
用之,则放大光明,亿万化身;敛之则如混沌一元。气用之,则风云雷雨,变态无端,藏之,则与太虚一 
体。元精足,获元气元神。不能随元气送元神上升。丹家所以炼元精者,为养元气元神故也。就即生时 
观之,元气元神,活活泼泼,虚虚实实,不即不离,极明极灵。元神为元精主宰,元气作元精驱使,神气之 
重,更不待辨而可明矣。 



上编·原理源流篇第五章·养身养心论说

七、元精次第采补法

属性:人聚五行之精而生,必藉五行所化而养。人身之有元精,如五谷中之有稻米。种于春,长于夏, 
结实于秋,得纯阳之气,又根养于水,花扬于午,藉水火既济而生,炼以三伏烈日之气而成,所以养人 
之物,稻米为上,足补人身阴阳结成之元精。至五行所化,青黄赤白黑,咸苦酸辛甘之物。五行所属, 
东西南北中之产,皆非纯阴纯阳,辅助元精则可,生养元精,则不能。可用以治五脏六腑十二经络之病, 
不能补元阳真阴之不足。元精未曾炼到蒸之为液,敛之为髓,散之为体,浸之为血,化之为气,用之为 
神时候,正宜努力加餐,必待元精充实,始减去五味,每日素餐。渐至元精凝结,可撤去菜蔬,专食熟饭。 
久久元向导活,渐有生发,即可炼精。熟米凉水,淘净瓦器盛贮,瓦盖紧覆,毋使出气,弥封笋缝,下 
以柴火熏之,浅水烘干,每食以胡麻松子下之, 
先熟食,后冷餐,渐渐生食,渐渐减食,渐渐专食胡麻松子,渐渐减食胡麻松子,渐渐不食,方能 
辟谷,服气不食。若有麦无稻,先调和后,净面先荤食,后素食,先菜下、后胡麻松子下,减食, 
熟食;熟食、冷食、不食,次第同,功夫至此,已到中乘。到底不懈,足登上乘。世人一念于道,劝 
欲辟谷,即求代餐,致生怪疾,是循末忘本之故也。 



上编·原理源流篇第五章·养身养心论说

八、炼元丹说

属性:古仙佛所炼之丹,人皆谓为元精,纯阳菩提,舍利子等物。不知此乃仙佛所炼后天金丹,非先天 
元丹。先天元丹者,畀之降衷,禀之父母,无影无形,无声无臭,极诚极明,至虚至灵。不炼后天金丹以辅 
之,则渐失于昏,渐至于无。故藉后天以补先天,即以先天统属后天。若第以精气所结为元丹,亦无灵有象 
之顽物耳!安能出入由己,生死如归哉?是必炼谷化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结成金丹,以善养元丹, 
于活泼泼地静待天命,安能脱化?斯古仙佛上乘功夫。 



上编·原理源流篇第五章·养身养心论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