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462-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基础过关20-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只有将计划和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它们各自的功能和发挥作用的领域,使之优势互补,相辅相成,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3)构建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益探索。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    
    (4)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发展和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竞争、讲求诚信、依法行事的市场秩序,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不同行业、部门、地区之间自由流动,为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创造或提供一个良好的场所和环境。    
    (5)国家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6)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遵循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公平与市场效率相结合等原则,不断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保证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本章的难点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区别和联系,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有机结合,构建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和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一、本章常考知识点    
    本章内容是历年考研命题的重点,考试的题型主要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辨析题和论述题。常考的知识点主要有:(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文科考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2002年理科考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治和道德规范之间的关系,1995年文理科和2000年文科考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2000年以材料题的形式考查了经济体制改革问题。2004年以多项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把握。(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和运行基础。1994年理科考查了企业经营机制,1993年文科考查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管理体制改革,1994年理科考查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1996年理科考查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1998年文科考查了现代企业制度中出资者的所有者权益,1999理科考查了放开搞好国有小型企业的形式,1993年文科考查了市场体系的特征,1998年理科考查了价格改革的目标,1999年文科考查了价格体系,1995年理科以材料题形式考查了价格改革问题。(3)宏观调控和保障体系。1994年文科和2003年考查了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995年文科考查了间接调控的特征,1996年理科考查了政府定位,1996年文科考查了宏观调控的任务,1995年及1999文科考查了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2003年以材料题形式考查了宏观调控,要求考生根据试题提供的数据,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两个阶段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以及国家的调控目标,从理论上说明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2004年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材料辨析“有必要限制市场机制的作用,让拥有强制力的政府来干预”的理论观点,说明“良好的市场秩序是维系市场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政府为市场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必须正确处理政府干预与发挥市场作用的关系。    
    二、本章2005年试题标准答案分析    
    1.(2005年多选题第20题)规范市场秩序所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制度要以()    
    A。道德为支撑B。行政为主导 C。产权为基础D。法律为保障    
    【答案】ACD    
    【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制度这一知识点的掌握。良好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保证。由于信用既属于道德范畴,又属于经济范畴,从而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要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所以,A、C、D选项是正确的。    
    2.(2005年分析题第35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下表的数据反映了我国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演变状况。    
    单位:%年份19891992 1995 199619971998 1999 20002001 20022003GDP增长率    
    就业增长率    
    就业弹性系数 4。1    
    1。83    
    0。446 14。2    
    1。01    
    0。071 10。5    
    0。90    
    0。086 9。6    
    1。30    
    0。135 8。8    
    1。26    
    0。143 7。8    
    1。17    
    0。150 7。1    
    1。07    
    0。151 8。0    
    0。98    
    0。123 7。5    
    1。30    
    0。173 8。0    
    0。98    
    0。123 7。8    
    0。90    
    0。115*就业弹性系数指就业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即经济增长每变化1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值。    
    请回答:    
    (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为什么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同时,却没有带来较高的就业增长速度。    
    (2)当前为了扩大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    
    【答案要点】(1)从表中数据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在保持较高速度的情况下,却没有拉动就业的同步增长。这主要是由于:体制转型深化,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提高,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机会被人口增长部分抵消,劳动力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新增劳动力对就业形成很大的压力。    
    (2)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解决好就业问题的措施主要有:确立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并重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通过促进经济增长来扩大就业,又通过扩大就业来促进经济增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作用,鼓励人们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继续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实施就业援助制度,增加就业和再就业资金投入,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逐步建立城乡统筹、规范运行的劳动力市场,完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    
    【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中“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关系的掌握。该题的解题思路应从所给的材料入手,在概括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分析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同步的经济原因,进而着重阐述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的对策。    
    此题的理论分析应包含三个部分:    
    (1)根据材料提供的数据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尽管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然而我国的失业压力却有增无减,经济增长始终是在巨大的失业压力下实现的。    
    (2)造成我国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同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①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期,国有经济比重下降带来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增加;②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期,产业结构升级,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企业不仅吸纳新增劳动力的能力下降,还要不断排斥富余人员,使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③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与劳动力增长较快,使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机会被人口增长部分抵消,劳动力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新增劳动力对就业形成很大的压力。④经济结构失衡,农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太低,使得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人数相对较少等,也是造成经济高速增长而就业压力不减的原因。    
    (3)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主要措施有:①确立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并重的长期战略和政策,既通过促进经济增长来扩大就业,又通过扩大就业来促进经济增长;②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作用,鼓励人们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③继续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实施就业援助制度,增加就业和再就业资金投入,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逐步建立城乡统筹、规范运行的劳动力市场,完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④在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和适度技术产业,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将城镇富余和农村过剩的劳动力劣势,转化为劳动力竞争优势;⑤加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