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462-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基础过关20-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联系:    
    (1)量变是质变的基础:任何事物的变化首先从量变开始。事物相对量的对比变化,决定了质变的方向。    
    (2)质变是量变的结果,在质变基础上引起新的量变。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的统一    
    割裂二者的相互联系,只强调量变而否认质变是庸俗进化论,右倾主义;只强调质变而否认量变是激变化、灾变论、左倾主义。    
    方法论意义:我们要把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相结合,现代化建设要分三步走,要把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相结合。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1)相互区别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自始自终——时时有矛盾;反映了事物的共性,是绝对的。    
    矛盾的特殊性:事事、时时的矛盾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就不同。一方克服另一方,相互融合形成新事物;双方同归于尽。(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个侧面,都各有特点)。反映了事物的个性,是相对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2)相互联系    
    个性包括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也离不开共性;割裂二者的相互联系,只强调共性,而否认个性的教条主义,只强调个性而否认共性的经验主义。    
    (3)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否定之否定规律。    
    内容上:揭示了任何事物的发展,由事物内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必然要经历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两次否定是一个完整的周期。    
    从形式上: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波浪式、螺旋式上升。    
    三、本章常考知识点    
      本章是哲学考试中出题最多的一章,无论是选择题,还是辨析题、分析题和材料题,都是考点最多、题目最集中的。因此必须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来把握这一章。总结本章历年命题特点,不难发现以下几点命题规律:    
    1.在联系这一知识点上,容易出联系与系统的关系、以及对条件的认识,1999年、2000年、2001年、2004四年都出过类似的题目。条件问题容易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等结合在一起,2001年考题涉及到对水资源的改变,其中对条件的认识和改变,是一道大题。    
    2.在发展这一知识点上,容易出辩证的否定、肯定与否定的关系以及对形而上学否定观特点的认定。    
    3.在规律这一知识点上,容易出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原因和结果、可能和现实的辩证关系。    
    4.在量变与质变的知识点上,容易出“度”的问题,即“过犹不及”的问题。    
    5.对立统一规律是每年必出而且占分较大,这几年对“矛盾同一性”出题较多,表现为对“双赢”、“和而不同,同则不继”等观念的认识。    
    6.矛盾不平衡原理是出题的重点,有时出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有时出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非主要方面等。    
      本章中“对立统一规律”一节是历年考题所占分值比重最多的一节,这不仅仅体现在同本章其它内容的分值对比上,即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门课中,它也属于命题的重中之重,尤其是近几年来,10分以上的大题的考查集中在“对立统一规律”一节的矛盾学说的内容上。    
     本章出题还有一个特点,即考点分布不均匀,某些考点如“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度”、“系统联系”等反复考,几乎每年都考到,而另外一些考点,如肯定与否定、辩证的否定六年来却从未命过题。究其原因,主要是肯定与否定、辩证的否定的内容难度较大,较难出题。    
    四、本章2005年试题标准答案分析    
    (2005年多选题第16题)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联系的普遍性是指:(1)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而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3)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部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4)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所谓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证明,各个领域之间,联系都是普遍存在的。故选项A、C正确。信息是客观实在的存在物,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是事物及其各种要素、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D不能选。    
    五、本章2006年重点预测      
    由于本章的热门知识点有反复考测的习惯,建议应试者应不厌其烦地狠抓常考知识点,并侧重于理解与运用对立统一规律。    
    本章2006年特别注意“和谐社会”与矛盾同一性的哲学分析,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哲学分析,包括中国传统“和谐”“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分析,要熟悉有关这方面的经典语言及其哲学分析。同时注意可能性与现实性、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三对范畴的考测。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绝对和相对的观点B有限和无限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2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意思是()    
    A世界都是过程,所以什么也不存在B一切都在变化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世界只是过程,所以是无方向的运动D否认事物存在的相对稳定性    
    3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实质()    
    A否定一切B把肯定与否定绝对对立起来    
    C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D否定中包含着肯定的因素    
    4“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句话的实质是()    
    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    
    C辩证唯物主义D相对主义    
    5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的普遍联系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C事物的发展动力是内部矛盾D事物的发展经量变过渡到质变    
    6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的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挖甘草的人们()    
    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当静止    
    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7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的发展中,条件的意义在于()    
    A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没有作用    
    B条件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C任何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发展、灭亡    
    D条件的改变只能引起事物的量变    
    8“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一观点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    
    9有一首断言缺了钉马掌的钉子会导致战争失败、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0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    
    C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D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11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A唯物论的观点B唯心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12看问题,不仅承认“非此亦彼”,也承认“亦此亦彼”,这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诡辩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    
    13矛盾的同一性是指()    
    A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B矛盾双方的完全一致    
    C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D矛盾双方没有差别,完全等同    
    14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B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由坏向好的方向转化D由低级向高级转化    
    1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