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462-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基础过关20-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A任何人的意志对社会发展的总结果(合力)都起着作用,因而都包括在这个总结果(合力)之中    
    B任何人的意志都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C任何人的意志都必然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    
    D任何人的意志都只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盲目支配,而不能有自由    
    7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是()    
    A建构社会存在B维护或批判社会现实    
    C控制社会活动D调节社会活动    
    8生产关系的客观性的含义包括()    
    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    
    B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不能随意选择    
    C人们不能干预生产关系的变化    
    D生产关系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    
    9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10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    
    A它是生产资料的谋取方式B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它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更替    
    11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人的头脑中自生的    
    C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体现D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1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因为()    
    A科学技术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科学技术渗透到现代生产力系统各类要素中去    
    C科学技术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作用、超前作用    
    D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杠杆    
    13从与经济结构的关系来看,有确定规范的系统的社会意识包括()    
    A意识的诸形式B思想    
    C国家政治D。科学    
    14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5国家的起源及其特征的表明,国家是()    
    A一个阶级概念B阶级统治的工具    
    C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16国家的职能可以分为()    
    A社会职能B政治职能C对外职能D对内职能    
    17国家的对外职能表现为()    
    A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B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    
    C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D参与国际经济政治生活    
    18政治上层建筑包括()    
    A国家政权B政治法律制度    
    C政治法律思想D道德思想    
    19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人类的历史归根到底是()    
    A劳动发展的历史B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    
    C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D物质资料生产者活动的历史    
    三、分析题    
    1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是什么?    
    2分析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3社会的观念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内涵。    
    4分析说明文明和文明形态。    
    5如何理解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    
    6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这一原理对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7试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迷信思想产生的根源以及坚持无神论的重要意义。    
    8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在坚持依法治国的同时,必须辅以以德治国的方针。    
    9结合意识形态阶级性原理分析,为什么在当前我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反对思想自由化和指导思想多元化。    
    10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11下列是一组有关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材料:    
    材料1    
    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是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跃过任何重要的阶段。    
    ——摘自孔德:《实证哲学》    
    材料2    
    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3    
    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既然一件事实只有当它被人想起时才是一件历史的事实,……问什么是历史的事实和什么是非历史的事实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了。一件非历史的事实将是一件没有被思想过的事实,因而是不存在的,而谁也没有遇见过一件不存在的事实。    
    ——摘自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这两段话所表现的基本思想倾向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2)材料3与材料1、材料2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3)材料2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想?    
    12下面是一组关于经济全球化方面的资料:    
    材料1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同,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2    
    技术的进步和基础设施的建成,第一次使高效率的全球劳动分工成为可能。国际市场经济有效地把亚马逊河流域的橡胶、马来西亚的锡、印度的黄麻、罗得西亚和刚果的铜、俄国的锰、西非的棕榈油、澳大利亚的羊毛、埃及的棉花,等等,都利用于欧洲的工场。这种全球性的经济一体化把1860年到1913年之间的世界工业生产提高了5倍,把1851年到1913年之间的世界贸易提高了11倍。    
    ——参见[美]斯塔夫里亚诺斯(L。Stavrianos)《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过程》    
    材料3    
    全球化是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增强。    
    ——参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7年世界经济展望》    
    材料4    
    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给世界各国带来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和风险。    
    ——摘自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    
    参见《人民日报》,1998-11-19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材料2,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2)根据材料3、材料4,分析说明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对策。    
    13下列是有关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问题的材料:    
    材料1:    
    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的人则要求让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参见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2: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参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3:    
    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参见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请回答:    
    (1)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2)谈谈你对材料2中恩格斯关于“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的理解。    
    (3)根据材料2和材料3,说明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14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请回答: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    
    (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