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己把自己淹死了。舜帝不能平安下庄,只好跑回宫里硬着头皮等待。
正这时候,大禹跑来向他请示工作。大禹说:“虽说治水大功告成,但是天下并没有完全太平。长江流域的‘三苗’一直不听号令,阴谋阻挠治水。我一直打算征讨他们,直到今天才有时间。特意请示让我带兵出征。”
舜帝满脸忧虑,心想坏了,这家伙又来抢我的军权了:“大禹啊,三苗不肯遵循教令,朕就亲自出征一趟。你先多在家里,把关节炎养养好吧。”
大禹不傻,坚持道:“您身处帝位,您的职责就是冷静思考,发展臣属们的价值。用您完美的德行执行神的意志,上天将不断降福给您。打仗这样凶险的事,是对您的侮辱,对您人身安全也不利啊。”
舜帝不敢强求,喃喃批准道:“啊!好啊,好啊,好臣子啊,你是我的大腿、胳膊、耳朵、眼睛啊。朕只有依靠你啦,外面的事情就托付你吧。”
大禹拜了一拜,出去就把天地祖先祭祀一遍,号令大军备战,举行誓师大会。大禹发表讲话说:“三苗,是东夷人蚩尤的后代,流窜去到西南。不是小子我穷极好战,实在是这伙人犯有两大流氓罪。一是不敬天地,不敬鬼神;二是妄作虐刑,给人凿脑门,抽皮筋,残杀弱小。现在我就率领你们众位部族首长,联合出征,去给他们一些德育教育。”
三十天后,大禹的远征军抵达湖北省江汉地区,得知三苗已经集结重兵,准备决一死战,士气高涨,大禹变得愁眉不展。这时他的老助手伯益进言说:“只有靠美德才能获得上天的庇护,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我看三苗心里仍然对我们不服气,即便战胜了敌人也带不来和平。”大禹赞成伯益的话,带领军队回了中原,比以前更加勤奋地广施德治,又执干戚而舞,举行军事演习:士兵们一手执防身用的盾牌,一手拿石斧,上面插上装饰的羽毛,整齐挥舞。七十天后,三苗人害怕了,派来和谈的使者,双方就这样避免了流血冲突,大禹平定了三苗的骚动。
当然,上述记载是被讲求德治的、连杀羊的厨房都要躲开的儒家学者们修正后的版本,实际上大禹征三苗的战争相当惨烈,延续时间很长。三苗作为东夷蚩尤族人的后代,总被华夏族人视为“亡我之心不死”的异类——总想给死去的蚩尤翻本儿。于是屠杀三苗就成了黄帝及尧舜禹时代各位帝王的主要事业。尧帝也曾派舜征讨过他们,到了大禹之时,三苗已被压击出了中原,流落到湖北省的荒蛮之地,再没退路可走,遂掀起了保家卫种的殊死抗击。战斗打得相当血腥,死尸盈满原野。天空下起了血雨,大地阴风四合。大禹军队的石制兵器并不十分锐利,石器时代的伤者要遭受极大的痛苦,被砍击十数下,直到血水流光才会满意地死去,实在难熬。战场上到处肉迹模糊。
大禹,最终用一簇乱箭射死了三苗首领,三苗之师溃败,宗庙被烧夷,男女老幼倒捆着双手被驱赶着离开家乡。他们想小便的时候就提出说要解手,这也是“解手”一词的来历。侥幸逃脱的三苗族人也郁郁不得善终,东躲西藏不能恢复元气,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该地区的楚国人又与三苗发生冲突,在楚人打击下,三苗最后退至我国大西南,与现今苗族有千丝万缕的血缘联系。很多苗人至今头饰上还有牛角形,是对祖先蚩尤战士“身披牛皮,头顶牛角”的纪念吧,并且保存着关于蚩尤的大量歌谣。
大禹通过对三苗用兵,彻底把握了华夏族的军政大权,成为万人瞩目的焦点,向着帝位跃跃欲试。
虚无之夏三
舜帝被迫退位前的最后一道政令,是对治水有功的F4进行封赏。赐大禹姒姓,摄政,总理天下大事;赐“鸟蛋之子”子契以河南商丘封地,赐子姓,子就是鸟蛋的意思,因为他是鸟蛋之子。“种地英雄”后稷赐姬姓,封地在陕西武功,“凿井英雄”伯益赐嬴姓,赐封山东鱼台。F4如今都有了姓,在当时,有个姓是件惊天动地的事,比拿美国绿卡还难。姓是一个封国统治者的族徽,代表着高贵的血统与权位。有了姓就意味着有了独立的封国。这些来路不明的鸟蛋之子、鸟蛋之孙,如今成为一方诸侯,也算是洪福齐天了,并且将以姒、子、姬、嬴四个姓分别命名他们或他们的后人所开创的夏、商、周、秦四个朝代。
舜帝给自己的掘墓人加冠进爵完毕,又跟大禹搞了一个隆重的权力交接仪式,美其名曰“禅让”,大禹就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子了。舜的儿子“商均”(妈妈是女英)据史书上讲也接近白痴,吃饭不知饥饱,睡觉不知颠倒,根本帮不了舜帝。舜帝也曾教这孩子学围棋识数,也没有用。大禹把这个可怜的智障少男封到河南虞城,让他当个快活的小诸侯,算是给尧帝家族一个出路。
种种迹象表明,从前尧帝的儿子丹朱,如今舜帝的儿子商君,都被说成智障人士,都向老爹学习围棋,如此一致的巧合,显然是后人对他们众口一词的诋贬,目的是把“禅让制”美化打扮一番,以他们的愚钝,衬托接受“禅让”者的英明。既然丹朱、商君都是智障人士,那他们的爹只好把位子“禅让”给英明的大舜和大禹接着啦,也就顺理成章啦。掩盖了其赤裸裸的权力争夺与转移的实际过程。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禅让制”,这时战国时代学者出于学说宣传目的的杜撰。
舜帝失位以后,很快患了老年多动症(我不知道有没有这种病,但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他的出走行为)。舜帝带着自己的两个老婆——娥皇女英(现在已经是老大姐,不是美少女了),一路南行,走走停停,跨过长江,顺着潇水,来到潇水的源头——湖南南部宁远县的九疑山,然后舜就趴在山底,死了。舜帝急急地出走,却是去死,为什么呢?
第一种解释是患了老年痴呆症,从家中走失。但我们不认为舜帝和他的两个媳妇同时患有此症。那么,出走的原因就是被不孝之“子”逼迫——大禹逼跑了他。那时的南方可不是温柔富贵的江南,湖南南端的森林里到处是犀牛和毒蛇,散布着类似非典病毒的古代瘴气,跑到这种地方去的人等于慢性自杀。柳宗元就是被贬蹿至这一地区,在潇水上慢慢等着自然界的病毒来毁坏他的健康。而舜帝衰老的免疫能力很快就出卖了这个老人,他也被类似非典的病毒一把抓住,大病不起,无药而治,气绝而亡。这实际上是对舜帝的政治流放。
第三种解释更加惊心动魄:政坛失意、被迫退位的舜帝不甘寂寥,他在国都组织宫廷政变,不料计划泄漏,被迫仓惶南下出逃,路途死于古代非典病毒,或者被大禹派出的武装追杀人员刺死。
第四种解释是舜帝没有选择政变这种铤而走险、胜负参半的极端手段,而是离开国都南去,找自己从前的老部下,伺机集结武力返攻国都,夺回失去的从前。可惜他的身体顶不住了,一切计划最终落空,舜帝孤单无助地死于荒野,没有人知晓他坟墓的具体位置,就像没有人知道他的死谜。各种各样的猜测都将不是最终结论。就像大诗人李白经过这里时所发出的感慨:“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
舜帝死得不明不白,凄凄惨惨,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他的神秘去世,不免引起人们议论纷纷。不过大禹非常善于搞思想工作,而在生活上得到了一些实惠之后,人民通常也乐于健忘。华夏史上第一桩可疑的帝王死亡案,就这样在沉默中无疾而终。
舜帝被草草埋葬在潇水源头的“九嶷山”阳坡,煦暖的阳光照着这个曾经在河滨制陶、雷泽打鱼、人们追随他如同河流归纳海洋的长着两个瞳孔的矮个子帝王。舜帝临死心中最怀念的会是什么呢?也许他多么想再次爬上那高高的粮屯,接近蓝天,去为爸爸瞽叟装订被风儿吹坏的顶子。那时候他是一个健康透明、年轻爽朗的农夫。谁也不晓得舜帝在生命最后一刻有没有后悔自己的从政生涯。
传说,舜在位时饮食节俭,吃饭的甑盆连油腥味都没有,因而下面的官吏也都很节俭。舜用粗碗吃饭,端着瓦钵子喝汤,由于他带头不用精美的器物,工匠们也不必追求制作精巧的器物。舜的法令简单易行,因而人们容易听从,舜要百姓作的事不多,百姓一般不会因为违反政令而被治罪。排除当年“舜逼尧”的可以理解的政治斗争不讲,舜的完美品德堪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楷模。
舜帝的两位夫人,娥皇和女英,在舜帝死后哭得伤心欲绝,她们甚至未被允许亲临九嶷山舜帝墓地,而是在附近的湘水观望徜徉。作为国家的第一、第二夫人,蒙尘南荒,不尽的愤懑可想而知。俩人疯疯癫癫地乱跑,在湘水岸边抒发内心的悲哀,把自己感动得直哭,泪水滴答在青竹上,印出斑斑的痕迹,从此这种竹子叫湘妃竹,也叫斑竹,就是今日BBS上各位斑竹大号的来历。
后来,两位夫人痛不欲生,跳入波涛滚滚的湘水,化作湘江女神“湘夫人”。由于怨恨难平,湘夫人经常呼风唤雨吞云吐雾,致使船只不能渡过。秦始皇后来路过这里,很不高兴,命令刑徒三千一夜之间砍光了湘山之木。
舜帝的坟墓没有人祭奠,大禹没有参加舜帝的葬礼唯一专程赶来的是舜的弟弟象。象弟弟从前看不起这个矮个子的哥哥,作磨着把哥哥填死在水井里。但是飞黄腾达的哥哥莅临帝位以后,宽宏大量,以德报怨,让象弟弟到政府里去拿津贴。象弟弟良心发现,自我谴责,便变作一头大象,在哥哥的墓地附近耕种。种出来的粮食,提交给守墓者作为护墓经费。后人在附近的道县立有“鼻亭”,认可这个弟弟送给哥哥迟来的情义。
中国古代的美好时期被我们讲完了,这就是五帝统治的大同世界,“五帝”分别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所谓“大同”,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