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拿破仑文选-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7.如果拿破仑执行政府的命令:带二万人向罗马及那不勒斯进军,另留下一部分军队由克勒曼指挥,驻防曼图亚附近;那么,意大利固然会丧失,而军队也会大受损失。毫无疑问,他这样作虽说只是执行最高权力机关的命令,但他本人也会有罪。    
  总司令不能借口大臣或国王的命令来掩饰自己的罪过,因为大臣或国王都远离战场,他们很少知道或完全不知道当时的战争局势。1)任何一个总司令,如果明明知道计划不好,而且有致命的危险,却仍然着手执行这个计划,那么,这个总司令就是罪犯。他应当向上级报告,要求修改计划,最后宁可辞职不干,也不能成为毁灭自己部队的祸首。2)任何一个总司令,如果确信战争不能致胜,而仍旧遵照上级命令作战,那这个总司令也是罪犯。3)总司令在军职等级中是首要的长官。他的作战活动应当考虑大臣和国王所下的命令的精神及意旨,但是这些命令绝不是作战命令,并且不能要求他绝对地死板地服从。4)即使是作战命令,它也只是在下面这种场合才要求绝对服从。这就是说,下令的人是亲临战场的老首长,熟悉战争局势,能听取反面意见,并能向必须执行命令的人作解释。    
  海军上将土尔维耳率领四十条军舰进攻八十条英国军舰,结果法国舰队全军覆灭。路易十四的命令不能给他开脱罪过。国王的命令不是要求绝对服从的作战命令,它只是一般的指令。执行这种指令有个保留条件,就是胜利的可能性同失败的可能性至少相等。在这种情况下打了败仗,海军上将就可以借国王的命令而推卸自己的责任。但是事先既已知道失败就在眼前,却仍然死板地遵守命令,这只能说明执行者不懂得命令的精神实质。如果海军上将把命令摆在路易十四面前,对他说:“陛下,如果我去进攻英国人,那么您的舰队会全部毁灭;因此我已把舰队开进某某军港里了。”这样,国王就只有感谢他,而国王的命令实际上也就执行了。    
  人们常常为奥尔良公爵于1706年在都灵前面的行动辩护①。有些历史学家认为他完全无罪。奥尔良亲王既然是后来的摄政王,为人又很和气,作家自然对他有好的印象。同时,死在战场上的马尔慎又不能起来为自己辩护。但是,众所周知,他在死的时候,曾反对过留在前线的决议。那么,谁是驻意大利法军的总司令呢?是奥尔良公爵。而马尔慎、费耳亚德和阿耳别尔哥蒂都是他的部下。听取或不听取军事会议的意见完全取决于他。他担任会议主席,同意或不同意军事会议的决定也取决于他。别人不能妨碍他发号施令。谁也不能不服从他。1)如果他命令法军全线进攻,2)如果他命令左翼渡过多腊河去加强右翼,3)如果他确实命令阿耳别尔哥蒂渡过波河,只是将军们借口不应服从他而拒绝执行他的命令;那么,一切就好办了,而公爵也就无罪了。但是有人指出:阿耳别尔哥蒂奉到分兵去波河右岸的命令,并没有去执行。他表示反对这个命令。这是常有的事,这不是不服从的行为。如果公爵发出明确的命令,如果他飞奔到兵营里,动员士兵并发出“纵队向左转!”的口令,那么,士兵肯定会服从。4)军队大败以后,应当退到阿斯提,以掩护伦巴迪亚,并和这一天在卡斯奇里恩附近打了胜仗的美达维的部队会师。总司令(亲王)改变了决定,退往皮涅罗耳,因为他认为去伦巴迪亚的道路已被截断。当时有一个传说,说奥尔良公爵只是名义上的总司令,而马尔慎则拥有国王给予的指挥军队权利的密令;如果这个传说是可信的,那么,这位三十二岁的奥尔良公爵还同意充任这样一个角色,就说明他的行为对他本人(贵族)来说是不体面的,应该受到鄙视的,并且是最可耻的。如果法军成了胜利者,那么,谁应该享受这个荣誉呢?马尔慎伯爵带了国王的一封给公爵的信,信里劝告这位年青的亲王多听从马尔慎的意见。这就是事情的全部真相。所有将军、军官和士兵都承认奥尔良公爵为总司令。从来没有哪个人拒绝服从他,甚至连稍微不服从的人也没有。所以他对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得负责。    
  ①这儿说的是1701至1714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的都灵战役〔1706年9月)。法军在这个战役中大败。从这个战役以后,法国几乎完全丧失了意大利。——译者    
  儒尔当将军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到,政府曾暗示他,要他在什托卡赫①进行战役。他企图这样来开脱自己对那次战役的悲惨结局应负的责任,可是,谁也不能同意他这种辩解,即使象我们所证实的,他是奉了正式而明确的命令。因为当他决定作战的时候,他是认为有胜利的把握的,可是结果他错了。    
  ①1799年儒尔当率领多瑙河方面军通过巴伐利亚向维也纳进军,3月21日在什托卡赫被查理大公的部队战败。——译者    
  但是,会不会有这种情况呢,即一位大臣或一位国王把自己的意图对总司令说得很明确,不准在执行他的意图时附有任何保留条件。他对总司令说:“你们投入战斗。尽管根据敌军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他们所占据的阵地来判断,你们会被击败,但是,这没有关系。因为这是我的意志。”那么对于这种命令应不应当绝对执行呢?当然不能。如果总司令认为这个奇怪的命令有好处,同时,认为它有道德上的价值,那他就应当执行这个命令;如果他不赞成这个命令,那他就应当拒绝执行它。    
  然而这种事情在战争中是常有的。一个营为了挽救全军,需要在困难的情况下坚守原来的阵地。不过,这个营长所奉行的是当时处在现场的一位首长的命令。这位首长可以答复一切不同意见,如果这些不同意见是合理的话。既然这个作战命令是当时在场的首长发出的,那么,对于这个命令就应当坚决服从。而如果大臣或国王也待在军队里呢?在这种情况下,要是他们担任指挥职务,他们自己就变成总司令了,而原来的总司令就不再是总司令,而变成他们属下的师长了。    
  但是,不应当由此得出结论说,总司令不应该服从命令他作战的大臣。相反,在他认为成功和失败的机会各半、可以服从和可以不服从的时候,他就应当在任何时候都服从他的命令。因为我们所说的只是在毫无成功希望的情况下才不服从他。    
  三    
  评论三。    
  1.维尔姆泽将军在8月初制定的计划是不妥当的,因为他的三个军团(一个军团由他亲自指挥,另一个由克瓦日达诺维奇指挥,第三个由达维多维奇指挥)被两条大河(阿迪杰河和明乔河)、几座山岭和加尔达湖隔开了。    
  维尔姆泽应当让全军穿过加尔达湖和阿迪杰尔之间的地区,进占里沃利高地,并在因卡纳列同他的炮兵会师。这样一来,这七、八万大军(右翼衔接加尔达湖、左翼连接阿迪杰河,正面宽三法里)就会使法军感到恐惧,因为法军仅有三万人,不能和他们相对抗。    
  他也可以使全军沿基耶泽河开往布里西亚,炮兵也可以走那条路。    
  2.他在执行自己的计划时犯了错误,他为这个错误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这就是他在往曼图亚前进时,耽误了两天时间。他应当在明乔河上架两座桥(在彼斯基耶腊的大炮射程之内),迅速通过这条河,并在洛纳托、德散扎诺、萨洛等地和他的右翼军会师。这样,他就能以迅速执行计划来纠正他的计划的缺点。    
  3.军队向几个方面行动,这几个方面彼此离得很远,相互间又没有交通线。这种行动就是错误的,这个错误通常又会引起其他的错误。每个纵队只是在头一天能得到指示。到第二天,它的行动就得看主力队伍发生了什么事情而定:它或者是丧失时机来等待命令,或者是盲目行动。在这种情况下,维尔姆泽必须消除这种不方便,命令克瓦日达诺维奇不仅向布里西亚前进,而且甚至向曼图亚前进;而他本人也应当率领主力军团迅速向曼图亚要塞前进。克瓦日达诺维奇如果不在布里西亚附近耽搁时间,就会到达曼图亚,迫使法军解围。而他自己就可以在这个要塞的围墙掩护之下,住在一个预定的、保障不出任何意外事故的据点之中。即使维尔姆泽在抵达曼图亚之前被打败了,克瓦日达诺维奇反正还是能够向要塞守军供应粮食,守住谢腊尔奥。客观情况最终会给他指明一些做法。    
  一般说来,军队应当使自己的各个纵队紧密结合起来,使敌军不能插入它们中间。如果由于某些原因而不得不违反这个常规,那就必须使各个分散的部队独立行动,开往指定的地点与全军会合。为了减少由于单独行动而可能遭到攻击的危险,各个部队在行动中不应该犹豫不决,坐以待命,而应该直奔集合地点。    
  4.9月初维尔姆泽转入进攻。他让达维多维奇带领三万人留在蒂罗耳,自己带领三万人往巴萨诺地区前进。他应当预料到法军总司令向蒂罗耳进攻的可能性并指示达维多维奇不要在罗韦雷托附近应战,而要退到巴萨诺和他会合,然后再与法军交战。蒂罗耳的民兵对监视阿维乔河谷是有足够的力量的。或者他应当自己投入蒂罗耳战役,而命令达维多维奇退到卡利阿诺和阿维乔。圣马尔科、莫里和罗韦雷托都是很好的阵地,可是在受到坚强敌人的攻击时,这些很好的阵地并不能弥补兵员不足的缺陷。在峡谷里发生的一切战斗中,被打败的队伍互相冲突,结果他们都落到法军手里。    
  5.当维尔姆泽决定叫美萨罗什师团开往维罗纳的时候,为时已经太晚了。法军预料到敌军会这样移动,基耳默带领一支不大的监视部队在那儿严阵以待。维尔姆泽最好把这个师团留在巴萨诺去支援其余的两个师。最后,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