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李立三之谜-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邓小平率领中央领导同志走过来,和母亲及我们子女一一握手慰问。由王震刚刚宣读的悼词还在我耳边回荡:
  李立三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现在,党中央决定为李立三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林彪、“四人帮”一伙强加给李立三同志的一切诬陷不实之词,都应统统推倒。
  父亲在世的时候,从不愿讲自己的政治生涯和革命功绩,留在我记忆中更多的是慈父的温馨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还有那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精神魅力。父亲是我孩提时亲切依偎的巨人,是我少年时期深深崇拜的偶像!但是,长大成人后,我发现自己对他知之甚少。我力图梳理一些零零碎碎的片段,想追问的问题却比得到的答案要多得多。此时此刻,我多么想坐到父亲身边促膝长谈,倾听他一一给予解答。我多么后悔十七八岁时曾谢绝了父亲要我记录他口述往事的建议!这时我才开始向母亲认真询问,走访父亲生前的战友和部下,后来还一头扎进共产国际档案馆,贪婪地翻阅着发黄的历史档案,渐渐增进了对父亲生平的了解。
  我了解到许许多多有关父亲的动人故事、传奇般的曲折经历。我仿佛看到父亲站在海轮的船头遥望着法国的海岸;看到他在昏暗的油灯下正在安源夜校给工人们讲课;在上海街头,他巧妙地躲过密探的追踪;在赣南,他带领着走出南昌的起义队伍翻山越岭,艰苦作战;在东北,他藏在俄侨的马车上越过边境,奔赴“红都”莫斯科去参加中共“六大”……妈妈和爸爸的“跨国之恋”更是扣人心弦。爸爸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身陷囹圄,在劫难逃,正是我母亲,一个质朴的俄罗斯姑娘,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向他献出了纯洁的爱心。依靠爱情的力量,他们俩冲破社会的阻隔和偏见;人生的坎坷和遭遇使他们彼此难解难分,风雨同舟三十载……父母亲的恋爱故事被《阳光卫视》收入《百年婚恋》大型电视记录片,展现了他们崇高的人文精神,脍炙人口。
  父亲在党内被平反之后,一转眼,二十多年又过去了。1999年父亲百年诞辰之际,首都北京、其家乡湖南等地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父亲的历史功绩再一次被肯定,他的功过得到了较为客观的评价。然而,或许因平时宣传介绍得不够,他的名字一般还是仅限于和“立三路线”连在一起,而很少引起人们其他联想。正如本书所说:……以至于人们心目中的李立三,几乎只是党史教科书中的一个特定的“符号”,而并非一个活生生的人……
  我身为李立三的女儿愿意向大家作证:李立三的的确确是个活生生的人,他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和悲哀,有过错和失误。他个性突出,锋芒毕露,但又直率坦诚,从无害人之心。凡是在他身边工作过的人都是这样回忆他的。
  这本书的基础是曾与父亲共事多年的李思慎同志历经二十多年所精心搜集整理的纪实性资料。感谢李思慎、刘之昆两位作者,真实、全面地描绘了父亲的一生。在他们的笔下,李立三的形象被塑造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为解读李立三这个“符号”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让年轻一代和广大读者们能够接近他,揭开《李立三之秘》。
  李英男
  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

1。铁树开花时出生的人
  三湘大地,人杰地灵。从这里走出过太多杰出人物……
  李立三的“死”很是寂寞,他的生却是轰轰烈烈;
  对于成为毛泽东的“半个朋友”,两人说法很不一致;
  对于湖南名宿程潜,他永远心存感激……
  一、多如牛毛的名字:一条窥其一生的线索
  作为一个职业革命者,李立三的一生确实是波澜壮阔而又充满着险恶与坎坷。如果需要找到一条简单的线索就能窥其一生的基本脉络的话,那么这条“线索”很可能就是——他因革命需要不断更换和使用过的那些多如牛毛的化名。
  据不完全统计,李立三一生中使用过的名字多达30多个。虽然说在那个峥嵘岁月里从事职业革命活动的人,往往根据需要会使用多个化名,但像李立三这样使用过如此众多名字的人,在中国共产党内,不是惟一,也属凤毛麟角。这颇有些戏剧性的情节,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出他不平凡的一生。
  1899年11月18日,李立三出生在湖南省醴陵县城郊阳三石芋园府内。
  图01:湖南醴陵李立三故居
  父亲李昌圭(字镜蓉)是当地一名秀才、教书先生。李立三出生之日,适逢李家后院的一棵百龄凤尾蕉开了一朵很大的白花。凤尾蕉又称铁树,开花极难,民间有“千年铁树才开花”之说,李立三于铁树开花时出生,全家人都感到此子生得不凡,因而,都十分高兴。李立三的父亲遂给他起乳名“凤生”。
  在李立三上面,原来还有一个哥哥,天资聪颖,在其秀才父亲的教育下,4岁就能吟诗作对,可惜才高命薄,不幸夭折。父亲李昌圭生怕凤生也步他哥哥之后尘,便按乡间习俗,又给他取了一个贱名一一狗妹子。无非是认为女人最低贱,所以从名字上“改变”了他的性别,这还不够,再冠一“狗”字,就显得再也不能比他更低贱了,为的是避邪躲灾,保得李立三能“长命百岁”。
  “狗妹子”年龄稍大一些,要到小学去念书时,李昌圭又给他正式取了一个学名:李隆郅。隆者:兴隆、高大之意;郅者:极也、大也、盛也。说明这个秀才教书先生对儿子的未来寄予了厚望,指望“凤生”将来能够出人头地。
  李隆郅果然也不负家人厚望,自幼聪明好学,读书极有天赋。同时,他遇事有主见,从小就显出与众不同。比如,他十二三岁在醴陵县渌江中学读书时,适逢军阀混战,国家战祸连年,乡间土豪劣绅横行,百姓流离失所,这一切,使得生性活泼的李隆郅早早萌发忧国之情。因此,他常常以“忧国子”的笔名,写出一些主张救国的政论性文章,贴在渌江中学的墙报上,博得同学和老师们的赞赏。1916年,他在长沙长郡中学读书时,就寻着“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的指引,有幸与毛泽东结交,成为毛泽东的“半个朋友”。到中学毕业后,由于他的“主见”与父亲的期望水火不兼容,他毅然摆脱了父亲一心要他在家乡教书的束缚,决然“投笔效班侯”,跑到程潜将军领导的“护国军”中,当了一名军中文书。
  李隆郅曾把他在青少年时期写的诗词,汇辑为《芋园诗草》,署名“芋园”。
  在苏联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影响下,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19年9月,他远渡重洋,赴法国勤工俭学。刚到不久,他就在欢迎新同学的大会上,与许德珩、徐特立老先生一起登台演说,提出自己的主张。在是否坚持走“勤工俭学”道路上,他与蔡和森发生意见分歧。为此,1921年2月19日他以“佐夫”的笔名,在《旅欧周报》第69期上发表了《读蒙达尼勤工俭学同人意见书》,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和主张,争得了老教育家徐特立以及赵世炎等人的积极支持,很快在勤工俭学生和在法华工中成为公认的“小领袖”。他领导的学生运动,激怒了中、法当局,被武装押解回国。在此期间,他以激烈勇敢著称,被同学们称誉为“坦克车”,赵世炎还戏称他是“一条毛茸茸的小大虫”。
  1921年12月11日,李隆郅抵达上海,找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陈独秀,当即被批准加入了新生的中国共产党。不等在法国的行李运达上海,他就接受陈独秀的派遣回到湖南,跟随毛泽东赶到安源,从事工人运动。此间,为了在工人群众中开展工作,他改名为李能至,原因是为了让文化不高的工人群众对他的名字好认好写。“能至”本来是采用“隆郅”的谐音,可是由于他领导工人运动精明能干,成绩卓著,受到工人们的热烈拥戴,工友们便称他为“能人”,纷纷传言“能至者,能人到来之意也。”李能至领导工人运动,激怒了安源路矿当局,而被悬赏600大洋要取他的人头,但在工友们的悉心保护下他安然无恙。在此期间,他以能至、隆郅、能郅、能致、能治、农志、志致的笔名在报刊上不断发表政论文章。比如,他用“能至”的名字,在1922年8月10日的长沙《大公报》上就发表了《我要替土木工人说几句公道话》的文章。
  1923年“二七”大罢工失败后,全国革命形势处于低潮。李隆郅被党中央委以重任,由安源去武汉担任区委书记。任务是速去那里重建“二七”惨案后被打散了的党组织,恢复党的活动。此间,他还受命在武汉帮助那里的国民党进行改组。在1924年1月由孙中山主持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李隆郅与毛泽东成为这次会上最活跃的两个人,使与会的国民党元老们刮目相看,惊呼这是哪里来的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会议结束后,李隆郅就被中共中央以有经验的工运干部调到工运比较薄弱的上海,去加强那里的工运斗争。
  在1925年8月以前,李隆郅用“李成”的名字与庄文恭两人成为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的负责人。同年8月21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上海地方委员会改组为中共上海区委。李成与庄文恭、何量澄、顾顺章、尹宽、郑超麟、何今亮7人为正式委员,与何今亮一起分工负责工农部。在此期间,他还用过“李诚”的笔名。
  李立三1924年3月到达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公开使用的名字仍是李隆郅,过了半年多才改名为“李立三”的。这个名字传开以后,曾经在社会上引起种种议论,学究们说他是胸怀大志,要“立德、立功、立言”;国民党人士牵强附会,说他是“决心转向”,要由信仰马列主义转为“三民主义”。其实这都是无稽之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