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抗战正向战场作战记-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间山地。第33师团跟踪追击,反而遭到中国第70军、第72军围攻。激战两日,第33师团受到重大伤亡,突围而出,于19日返回奉新,认为配合第34师团作战的任务已经完成,遂转入休整,准备调往华北。    
    南路独立混成第20旅团留下1个步兵大队(称“赣江支队”)占领曲江、泉港,掩护左翼;主力继续向西突进,3月20日占领灰埠,然后北渡锦江,与第34师团会合,以加强上高正面的突击力量。这时,中国第19集团军令位于南昌以南的第49军由市汊街等地西渡赣江,在泉港附近截击日军赣江支队,歼其大半;然后尾追独立混成第20旅团,击其侧背。    
    中路第34师团于3月18日占领高安后继续向西突击,遭到中国第74军越来越坚韧的抵抗,前进缓慢。21日起,第34师团在得到独立混成第20旅团加强后,以30多架飞机掩护轰炸,向官桥、泗溪第74军主阵地连续猛攻。第74军各部队英勇奋战,反复争夺,阵地多次易手。战至22日,日军一度突进到上高东北约1.5公里的三角山。第74军固守石拱桥、下陂桥、上添家之线,战斗极其惨烈,双方伤亡严重。    
    


第七部分:相持阶段前期的作战上高会战 双方的战役企图及兵力部署 2

    正当上高东正面鏖战激烈之时,第34师团右侧背因第33师团后撤而失去掩护,中国方面乘机以第78军攻击棺材山,牵制北路日军,以第70、第72军迅速南下。23至24日,第70军主力占领杨公圩、官桥街,第72军主力进至水口圩,第49军也渡至锦江北岸。诸军对第34师团和独立混成第20旅团构成合围,并逐渐压缩包围圈,与正面第74军协同,展开围攻。    
    置两翼侧背于不顾而一味恃强进攻的第34师团突然感到处境不妙:左右失去掩护,成了孤军,几百名伤员还未来得及后送,新的伤员还在不断增加,中国军队9个师的围攻越来越紧,情况十分危殆。大贺茂一面命令部队在飞机掩护下突围后撤,一面向武汉第11军告急求援。第11军对这次短距离截断作战事先也未予特别重视,接到第34师团告急电报后才发现第33、第34师团缺乏协同,事态严重,赶紧派参谋长木下偕同作战主任参谋等人飞赴南昌,组织救援,命令第33师团和其他后方部队紧急出动,接应第34师团突围。但接应部队途中也遭到中国军队阻击,前进困难,直到3月27日才在南茶罗、毕家、龙团圩等处打开缺口,与第34师团取得联系。    
    在撤退途中,第34师团抬运伤员的担架队伍长达7—8公里,以步兵第217联队和工兵部队护卫,可见伤员之多。27日至28日又连下大雨,道路泥泞,主要道路原本已被破坏,雨后更加难行。日军重炮无法行动,只得将炮折毁弃掷路旁。炮兵第8中队在途中遭中国军队攻击,全被击毙。    
    关于这次撤退的情况,日军战史中有如下记述:    
    “27日,第34师团带着数百名伤病员好不容易全部渡过泗溪,按兵团司令部、行李、独立山炮队、病员输送队、野战医院、后卫部队的行军序列,开始向土地王庙东进。如前所述,土地王庙在五天前已成为敌第9师的中枢阵地,另外,在侧背还有重庆军6个师并列尾随追击。入夜,雷电伴随着大雨,各部队在严加戒备下度过黑暗的一夜。    
    “第33师团在各处继续进行着激烈的战斗,28日渡过泗溪进入东岸,翌(29)日虽开始后撤,但出发不久遭到据守在虎形山(泗溪西北约5公里)附近重庆军的侧击,陷入苦战,以后不时和顽强地尾随追击的敌人进行激战,展开全部兵力以求摆脱敌人,此间山炮队所有炮弹用尽,处于不能射击的状态。以后接到了空投弹药。经过了无法用言语形容的重重苦难,于4月2日返回了原驻地。    
    “因受这次作战的直接影响,第33师团推迟了向华北的转进。”〔2〕    
    3月28日,第74军克复泗溪、官桥街全部阵地;至4月2日,第49军攻占西山、万寿宫,第70军重新占领奉新城,全部恢复战前态势,会战结束。    
    日军战史未透露此战中的伤亡数字。    
    三、 会 战 简 析    
    在八年抗战期间,正面战场所进行的各次会战中本次会战的规模不大(日军参战部队只有两个半师团;中国参战部队主要是第74、第70、第72、第49军,加上在武宁方向策应的第78军,也只有5个军),作战地域较小(从泉港至安义,南北约80公里;从南昌附近至上高以东,东西不过80公里左右,属于日军所谓的“短距离截断作战”),持续时间不长(从3月15日到4月2日,只有18天),但对中国军队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始终掌握着战场主动权而致胜的会战,在当时称为“上高大捷”。    
    这次会战之所以能够获胜,是因为针对当面敌情制定了正确的战役方针和作战计划。当面日军兵力不大,但十分骄狂,以其两个半师团还不到的兵力而欲寻歼中国第19集团军主力(特别是第74军)。当其刚刚集结时,中国方面即判明其企图,决定在第一、二线阵地节节抗击,迟滞和消耗日军,控制主力于机动位置;待日军进至第三线主阵地前已相当疲惫时,再集中兵力予以反击。战役打响后,日军本欲作向心合击,而中国第70军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作离心退却,诱使北路日军更加向北,这不仅破坏了日军的合击企图,而且使中路日军的右侧背暴露;随后,又以第49军击破南路日军,暴露其左侧背,使日军只有分进,没有合击,反而造成中国军队包围日军的有利态势。这样,从战役第一步起,中国军队就立于主动地位。“致人而不致于人”,这是取胜的第一着。    
    


第七部分:相持阶段前期的作战上高会战 双方的战役企图及兵力部署 3

    中路日军主力突过第一、二线阵地后,更增加了骄狂心理,不顾侧翼暴露的危险,继续向中国第三线阵地进攻,无异自入口袋。中国第74军凭借既设阵地,以逸待劳,坚韧防御,抗击日军在数十架飞机掩护下的猛烈进攻达6天之久,争取了时间,使第70、第72、第49军能及时从两翼赶到战场,集中优势兵力对第34师团构成合围,按预定方针、在预定战场实现了预定计划。这是取胜的第二着。    
    战前将战区内的道路尽行破坏,给日军汽车、战车、重炮的运动造成障碍,使其优势装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并增加其运输补给困难,这也是会战中取胜的重要一着。    
    但中国方面以绝对优势兵力将孤军深入、疲惫已极、伤亡过半的日军第34师团四面包围,压缩于极狭小之范围内,从3月24日至27日连攻3天,仍未能将其全歼;27日以后,在兵力并不大的日军增援部队接应下,反任其拖着大批伤员突围而出,说明中国军队的攻击精神和攻击力量都太弱。正如中国军事当局在《上高会战之经过与检讨》中所说:“中路之敌既不顾两翼之有无依托,而孤挺进之时,已为我合围歼敌之好机。此时我74军全军迎击于前,70军尾击于后,49军(欠1师)侧击于右,72军围攻于左,战斗态势既形成于四面包围,而复以最大优势之兵力对此包围圈内后援已绝之三千残敌,期一举而尽歼之,非力所未逮。不图于包圈南北直径缩小至五公里之时,敌竟突围逃窜,卒未能达到歼灭之目的,不无遗憾耳。”〔3〕    
    附表6…9…1上高会战日军参战部队指挥系统表(1941年3月)    
    第11军司令官园部和一郎    
    第33师团樱井省三    
    第33步兵团(步兵第214、第215联队,欠第213联队)    
    搜索第33联队    
    山炮兵第33联队    
    工兵第33联队    
    辎重兵第33联队    
    配属独立工兵第3联队一部    
    第34师团大贺茂    
    第34步兵团(步兵第216、第217联队,欠第218联队)    
    搜索第34联队    
    野炮兵第34联队    
    工兵第34联队    
    辎重兵第34联队    
    配属独立山炮兵第2联队第2大队及独立山炮兵第51大队    
    独立混成第20旅团池田直三    
    独立步兵第102、第103、第104、第105大队    
    炮兵队、工兵队、通信队及配属独立工兵第2联队    
    荒木支队(第33师团之第213联队及山炮兵大队组成,支队长为荒木正二)    
    第3飞行团远藤三郎    
    附表6…9…2上高会战第九战区参战部队指挥系统表(1941年3月)    
    第19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    
    第70军军长李觉    
    第19师师长唐伯寅    
    第107师师长宋英仲    
    预备第9师师长张言传    
    第74军军长王耀武    
    第51师师长李天霞    
    第57师师长余程万    
    第58师师长廖岭奇    
    第49军军长刘多荃    
    第26师师长刘广济    
    第105师师长王铁汉    
    预备第5师师长曾晏初    
    第30集团军总司令王陵基    
    第72军军长韩全朴    
    新编第14师师长陈良基    
    新编第15师师长傅翼    
    第78军军长夏首勋    
    新编第13师师长刘若弼    
    新编第16师师长刘守权    
    注释:    
    〔1〕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中华书局1983年中译本,第三卷第二分册第124页。    
    〔2〕同〔1〕,第128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