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抗战正向战场作战记-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 作 战 简 析    
    中国远征军应英、美之请入缅援英作战,从3月初先头部队到达东吁参战,至8月间撤出缅甸,历时近半年,转战1500公里,在许多局部战斗中,曾多次挫败日军,使日军遭到自南进以来少有的打击,给英军以及时、有效的支援,并创造了东吁防御战、仁安羌解围战以及斯瓦河沿岸阻击战等出色的战例,获得了中外人士的赞誉和钦敬,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远征军虽浴血奋战,并遭到重大损失,但未能挽回缅甸战场的颓势,也没有达到与英军协守缅甸、保卫滇缅路的战略目的。其原因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4点。    
    


第八部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抗战中国远征军入缅援英作战 10

    1。 中国远征军入缅布防过迟,仓猝应战,是失败的主要原因。英国在缅甸战争问题上始终处于矛盾境地,一方面担心在英国威信已经降低的情况下公开承认没有中国增援就守不住缅甸,这样英国的威信将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面对德国在欧洲的强大攻势,无论从战略上还是从实力上,都不能对抗日本在东方的挑战,因此希望借助中国的力量来遏止日本南进,保持帝国主义在亚洲的力量均势。英国的利己政策使它在对待中国出兵缅甸问题上踌躇不决、出尔反尔,不敢正面否认中国出兵的重要性,只是强调时机未到,不同意中国军队先行入缅。直到1942年2月仰光告急,中国远征军才开始陆续入缅。第5军先遣师第200师一部于3月8日到达东吁时,该军主力尚在滇缅路运输途中,炮兵及战车部队亦正从昆明向缅境赶运中。而当天日军第33师团已攻占仰光。远征军还未能迅速集中优势兵力于战场,就面对从勃固北进的强敌,以致作战一开始就陷于被动。以后兵力逐次投入使用,无法发挥全力,从而影响整个战役。    
    2。 中英联军缺乏协同,致贻误战机。远征军入缅之初受英军总司令胡敦指挥,但联军对缅境作战并无完整计划,亦无明确目的,仅有地境划分与部署的建议:将缅甸大部正面划给远征军,英军则集中在伊洛瓦底江地区,以印度为后方(便于在战况不利时向印度境内转移),而以第5军在仰曼路方面掩护其撤退。在联军协同联络方面,英方为便于其单方行动的方便,一再拒绝中方要求派遣联络员到英军师、旅的要求。在作战进程中,英军不顾第5军右侧的安全,节节败退,甚至放弃阿兰谬,向仁安羌转进的重要行动亦不通知第5军。为了右侧翼的安全,中国远征军被迫放弃彬文那会战,坐失击破当面日军的良机。    
    3。 联军指挥系统紊乱,层次多,不统一,影响全面作战。中国远征军初受英军司令胡敦、后改亚历山大指挥,他们都未实施其统一指挥责任。远征军长官部成立后,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全权指挥在缅远征军。1942年4月蒋介石第二次赴缅督战时,对在缅将领明确宣布了五个指挥关系。其中三个是:① 史迪威全权指挥中国军队在缅作战。② 司令官罗卓英受史迪威的指挥,第5、第6军军长和在缅军官都受罗卓英的指挥。③ 对英一切问题,由史迪威接头。此外,军事委员会选派驻滇参谋团入缅就近协调作战。名谓协调,实际亦参与指挥。此种指挥系统,层次繁多,指挥失灵。在保卫缅甸的大前提下,中、英各方均怀有各自目的:英方以保卫缅甸为次,以利用中国远征军掩护其撤入印境为主;中方则既要协同英军击退入缅敌人,又要尽可能减少伤亡,保存部队,所以蒋介石在战略上着重严密防守、部队纵深配置,也不是积极协助英方。这样,在全役作战过程中中、英两军各自行动,情况通报失时,史迪威与参谋团并未起到协调中、英两方的作用。在指挥层次本已复杂的情况下,蒋介石还亲自遥控指挥,迭次电、函指示驻滇参谋团。参谋团负调协责任,但亦参与直接指挥,造成前线指挥员无所适从。如4月24日,第200师将攻克东枝时,远征军长官部电令第5军“攻克东枝后,即返曼德勒,准备会战”。同时,驻腊戍参谋团又电令第5军“督率所部于攻克东枝后,继向雷列姆北进之敌尾击”。两电相左。经向双方请示,最终还是由蒋介石授意,命长官部采取折中办法,令第200师继向雷列姆,令军主力返回曼德勒,同时令参谋团指示按长官部命令行事,以维持双方的“面子”。这种指挥方式既难适应作战需要,又复造成兵力分散,且又枉费宝贵时间,焉得不影响作战?    
    4。 作战指导失误,忽视翼侧、后方安全,影响全局。缅甸东境本已完全暴露在侵占泰、越日军的威胁之下,而且此地地形复杂,仅有垒(垒固)、腊(腊戍)公路贯通纵深。整个东境仅有1个军的兵力。该军既要拒止泰方来攻之敌,又要扼守垒固要点、配合正面作战,显然力不胜任。如此部署,使远征军左翼薄弱。当正面放弃彬文那会战时,本应调整部署(可从国内抽调兵力),加强东境防务,确保远征军后方通路的安全,阻击日军第56师团的东进。可是军事当局仍未引起重视,未能阻止日军沿垒腊公路长驱直入、深入滇西边境、切断所有主要退路,造成远征军的迅速失败。当垒固失守、腊戍告急,第5军东进增援、攻克东枝,有可能挽回不利局势时,又因长官部(实际是史迪威)与参谋团的指导思想各异,造成兵力分散使用,以致第200师既未能起到阻止日军、稳定战局的作用,反而陷入困境;第5军主力亦徒劳往返、浪费时间,未能发挥战力,且从此转入完全被动挨打的局面。至此,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败局已无可挽回。附表7…3…1中国远征军指挥系统表(1942年3—4月)    
    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参谋长史迪威    
    


第八部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抗战中国远征军入缅援英作战 11

    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罗卓英(4月3日前为卫立煌,但由杜聿明代理)    
    第5军杜聿明    
    第96师余韶(第286、第287、第288团)    
    第200师戴安澜(第598、第599、第600团)    
    第22师廖耀湘(第64、第65、第66团)    
    新兵训练处黄翔(补充第1、第2团)    
    军直属装甲兵团、炮兵团、骑兵团各1个    
    第6军甘丽初    
    第49师彭璧生(第143、第146、第147团)    
    第93师吕国铨(第277、第278、第279团)    
    暂55师陈勉吾(第1、第2、第3团)    
    第66军张轸    
    新28师刘伯龙(第82、第83、第85团)    
    新29师马维骥(第85、第86、第87团)    
    新38师孙立人(第112、第113、第114团)    
    长官部直属炮兵第18团第1营,战防炮第1营,野战重炮兵第2旅第13团第1营,独立工兵第24营,宪兵第24团1个营    
    注:各军的一般直属部队未列入。    
    附表7…3…2英缅军第1军团编制表(1942年3月)    
    英缅军第1军团军团长史林(又译斯立丹、斯列姆)    
    英缅军第1师史考特    
    第1、第2、第13步兵旅    
    英印军第17师史密斯    
    第16、第46步兵旅(后改第48步兵旅)、澳军第63旅英装甲兵第7旅(战车约150辆)    
    附表7…3…3侵缅日军指挥系统表(1942年3月)    
    第15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    
    第33师团樱井省三    
    第33步兵团荒木正二    
    第213、第214、第215联队    
    山炮兵第33、工兵第33、辎重兵第33联队    
    第55师团竹内宽    
    第55步兵团堀井富太郎    
    第112、第143、第144联队    
    骑兵第55、山炮第55、工兵第55、辎重兵第55联队    
    第56师团渡边正夫    
    第56步兵团坂口静夫    
    第113、第146、第148联队    
    搜索第56、野炮兵第56、工兵第56、辎重兵第56联队    
    第18师团牟田口廉也    
    第23旅团佗美浩    
    第55、第56联队    
    第35旅团川口清健    
    第114、第124联队    
    骑兵第22大队,山炮第18联队,工兵第12联队,辎重兵第12联队    
    注释:    
    〔1〕〔日〕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军事译文出版社1987年中译本,第2册第1页。    
    〔2〕同〔1〕,第3页。    
    〔3〕同〔1〕,第51页。    
    〔4〕《英日关系的疏远(1919—1952)》。英国剑桥大学1982年版,第109页。    
    〔5〕1942年1月4日《新华日报》。    
    〔6〕〔英〕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57年中译本,第4册第192页。    
    〔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00页。    
    〔8〕同〔7〕,第1400—1401页。    
    〔9〕转引自蒋纬国主编《抗日御侮》。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8年版,第8卷第179页。    
    〔10〕同〔1〕,第53页。    
    〔11〕同〔10〕。    
    〔12〕同〔7〕,第1402页。    
    〔13〕同〔7〕,第1391—1392页。    
    〔14〕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缅甸作战》。中华书局1987年版,(上)第61页。    
    〔15〕同〔9〕,第195页。    
    〔16〕同〔14〕,第64页。    
    〔17〕同〔14〕,第77—78页。    
    〔18〕见《林蔚报告书》(国民党军令部战史会档案)。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印的《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3辑第41册。    
    〔19〕同〔9〕,第206页。    
    〔20〕转引自刘伟民《刘放吾将军与缅甸仁安羌大捷》。美国洛杉矶1994年印,第24—25页。    
    〔21〕见《孙立人回忆录》。转引刘伟民文,同〔20〕,第126页。    
    〔22〕[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