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_净空法师(共159会)-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丙、至於研究办法】
  这一段讲方法。
  【於经文长者,必先识其纲领,大段章节,克定进度,恭恪从容,终始莫懈。研究要领,略举其端凡十:】
  经文短的,它的段落、层次很容易看出来;经文长的,就比较困难。所以我们学经,对於大部的经论,我们要放在后面,从小部经学起;或者稍微长一些,不要超过两万字的,这样的经文我们学起来非常方便,像《金刚经》、《弥陀经》、《无量寿经》,这是比较容易。如果像《法华》、《楞严》就太长了,我们初学的时候确实会非常困难,经文太长;它一部经的文字差不多都在六万字左右,六、七万字,我们辨别它的段落、层次、章法、结构,都不是初学人能做得到的。所以先从小部下手。
  下面这两句话,我们要记住。学东西一定要有进度,要「克定进度」,譬如我这部经书、这个科目,多少个小时把它学完,一定要有进度,进度自己去定。要「恭恪从容」,恭恭敬敬的,很慎重的来做。
  底下举了办法里头十个纲领。第一个是:
  【释科题】
  尤其是一般流行的这些经论,在中国人,几乎不分宗派、不分道场大家都喜欢念的,像《普门品》人人都喜欢念,《心经》、《金刚经》、《弥陀经》、《地藏经》,几乎是在中国佛教界非常普遍,这些经典古今注疏都很多,这些注解我们都可以参考,但是决定不能有成见,有成见你就学不到东西。「只提供我参考」,必须自己拿定主意。不能完全跟著人家走,那你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我们要学著自己能够独立。所以古今这些大德,他们讲经我们可以听,他们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只提供自己做参考,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依据什么?一定依据经文,这就是世尊灭度之前教导弟子四依法「依法不依人」。我们直接跟佛学,我们是佛的学生。其他人所讲的、所注疏的,那都是佛的学生,都是我们同学,连菩萨都是同学,他是早期的学长,我们是后期的小学弟,学长的东西可以给我们做参考,提供我们做资料,我们直接向佛陀学习。直接要学经典,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不跟人走。
  我们的老师,老师他真正懂得佛法,我们尊称他「老师」,的确我们尊师重道。可是老师对我们的态度,不是像我们想像的,老师把我们当作同学看待。古时候通信,老师写给弟子的信、学生的信,后面具名是「友生」,这不仅是谦虚,这是事实。「我们是朋友,我们是同参道友」,老师用这个态度对待自己的学生,称「友生」;朋友的「友」,学生的「生」。我们一看到他这个署名,我们就晓得这个人有学问。所以世出世间的学问都在谦敬,佛陀对人都谦虚、都恭敬。
  孔老夫子,我们在《论语》里面看到的,他老人家处事待人接物「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对一切人事物都恭敬,决定不敢懈怠,没有一丝毫骄慢;节俭、忍让。这是圣人的德行!圣人德行就是我们自己的性德,换句话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佛法里头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是这样的。我们把性德忘失、迷失,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绝对不要认为现在这个样子是正确的、是对的,完全错了!这个要知道。佛菩萨、圣人所表现,那是完全正确的,我们现在要改邪归正,就得向圣人学习。
  一部经拿到手,这是讲我们开始学习,总是要看古人的注解,古人注解一定有科判,所以我们首先要看他的科题。
  【明科意由来及前后照应,使贯通全经血脉。】
  一个完整的注疏,经书的注解,前面一定有总科。总科通常是画成表解,叫总科。也有不用表解的方式,用高低层次的方式来排。一定有总科,那个比什么都重要,特别是用在大经上。所以要常常看科判,要把科判熟记在心中,你对於全经前后经文照应,你一目了然,这样子你整个精神才能够贯注全经。这部经再长,讲的时间再久,你都能贯注。第二:
  【明宗用】
  通常一部经前面讲玄义。天台家的「五重玄义」,贤首的「十门开启」,都是在未讲经之前,先把这部经的概要做一个总说,将全经做一个总介绍,这一部分非常重要。讲经的人,他自己的功力、他自己的学历达到什么程度,都在这一部分完全表现出来。所以老学的人,他不听讲经,因为他听的遍数太多,经文都很熟,听它干什么!他专门听玄义,专门听你的心得报告。玄义是他的心得报告。每一个注解都不一样,这就看到每一个人修学的心得不相同。虽然都是五个科目,五个科目他说的不会完全相同,很值得我们去做参考的。我们要把五重玄义这几个科目,应用在小科上。它那是全经的五重玄义,我们现在学一段,这一大科,每一大科里头有大科的五重玄义,每一小科有小科的五重玄义,再跟诸位说,每一句经文有一句经文的五重玄义,你上台就有得讲,不至於上台不会讲。
  【每一大科,皆须明记其主旨及功用,以识其要也。】
  这一大段精华之所在。「要」就是精华之所在、精彩之所在。所以你一定要懂得这一个段落里头的宗旨,这一个段落里面的功用。功用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处。如果没有用处,我学它干什么?学了就有用,这个教诲才是真实的,我们才能真正在经论里头学到东西。第三:
  【释名典 名词术语典故】
  『典故』,佛家常讲「公案」,一般人讲「故事」。名词、术语、典故。
  【必不惮烦,依疏注或佛学辞典查明之。】
  这个不能够随便说话的,这有根据的。所以我们的工具书要完备,这个要查资料的。『名词』,譬如经典里面讲的「六度」,是哪六条?什么意思?佛学辞典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名词什么意思?甚至於普通大家常常挂在嘴上,但是讲不清楚,「禅定」,什么叫禅定?会讲的人很多,但是能把「禅定」两个字讲清楚的人不多,含糊笼统,这个要不得。所有名词术语我们都要去查,古人注解里面有,查了注解,如果有时间再查佛学辞典。佛学辞典多半是概说,而且如果这个是重要的名词,各家的说法有不相同的地方,它统统都节录到。这个是要费时间,决定不能够偷懒,而且一定要自己去做,不要仰赖别的同学自己偷懒,别的同学查好的,我们借个笔记来抄一下。为什么?自己查一遍印象深刻,你得的东西不一样,借别人笔记抄,敷衍塞责,修学态度上就打了折扣,一定要自己亲自去做。第四:
  【释义理】
  义理可以参考古今大德的注解。
  【章句有道理精华之所在,须为探玄抉微。】
  往往经中有很重要、微妙的开示,但是我们一般读经的人疏忽了,随便看过,没有留意到。非常非常重要的地方,如果不是古人在注解里头提醒我们,或者老师为我们指点,我们很难看出来。但是看不出来没有关系,你一遍一遍的学。所以诸位同修一定要记住,一部经绝不是说「学一遍我就学会了」,这个话说不得。什么叫「会了」?宗门祖师大德勘验学生:「会么?」你会了,那还得了?会了就明心见性、开悟了,那才叫「会了」。我们老老实实答是「不会」,不会,就从头再学。
  你在这一部经典上什么时候开悟了,教下讲「大开圆解」,这叫会了。如果没有到大开圆解,一遍一遍的学,一直学下去,一门深入,绝不改变。「我一生就念一部经,就学这部经,就讲这部经」,心就定在这部经上,你戒定慧三学就成就了。你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这是戒学;你心定在这一门上,这是定学;有戒、有定,你遍遍开智慧,所谓「积小悟就成大悟,积大悟就成大彻大悟」。到大彻大悟的时候,这才真叫会了。会了之后有个什么样子出现?你没有学过的经论,一拿到手上,你统统都会了,那个叫真会。许多经论我没有学过,拿到前面:「这个难,不会。」那你就没有会。三藏十二部摆在面前,任何一部经拿给你,你统统都会,那才叫会了。古人讲的话是正确的:「一经通,一切经通。」怎么知道自己这一部经通了?所有一切经展开来都通了,我这一部经通了。这是一个标准。
  今天佛学院为什么出不了人才?它方法错误。同时学许多经论,他的心力是分散的,他不是集中的。换句话说,他没有戒定慧,他所学的跟世间一般学校一样,佛学常识。你要问起来,他头头是道,好像什么都会;仔细一问他,他什么都不会,门门通、门门松,他不起作用。这个跟我们古圣先贤教学的方法恰恰相违背。我们古圣先贤教学的方法是先求根本智,后求后得智。今天我们讲根本智、后得智,这也是佛学名词,懂得的人不多了。
  「根本智」是什么?是「无知」,世尊在《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根本智,「无所不知」是后得智。我们求学要先求无知,然后才能无所不知。无知是什么?一部经,其他的经我都不知道,无知。这一部经通了的时候,所有一切经展在面前,无所不知;不但佛法你都知,世间法也知了,世出世间法全通了。为什么会通?他一部经上戒定慧成就了。
  我们在一部经上下功夫,是搞什么?是搞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今天佛学院用的方法,是把戒定慧三学全部都破掉了,这是我们佛教的衰弱!我们过去在台湾,也听一些老法师很感慨的跟我说:「我这个徒弟刚刚出家,没有上佛学院,还很好,很乖,教他干什么都行,很听话。佛学院去了几年,回来的时候不认识师父了,眼睛长在头顶上,瞧不起人了。」以后感叹著:「你的徒弟不要送佛学院,送佛学院就完了。」你说教人听了多难过!这是佛学院的失败,不是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