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幕府和各藩政权扶植的洋学特点是:洋学同军事技术近代化的需要, 
同“殖产兴旺”的需要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即利用洋学的实用价值,维护其 
政权。 
                          4。江户时代的教育机构 
     江户时代以前,学校教育衰落,武士阶层只能在家庭中和寺院里受到教 
育,平民百姓则享受不到有组织的教育。但是,到了江户时代,日本出现了 
文艺复兴的局面,学校教育越来越发展,学校和各类教育机构越来越增加。 
虽然对学校和各类教育机构无准确数字统计,但从当时的武士资格要求和他 
们的文化教育水平,文化生活等方面来看,武士教育已相当发达。即使是平 
民,虽然仍受等级身份的限制,得不到高水平的文化教育,但识字的人数却 
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江户末期在男子中有40—50%的人识字,在妇女 
中有15%的人识字。这些情况说明当时的学校教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当时的教育机构,大体上有幕府直辖学校、各藩的藩校、平民的乡校和 
 “寺子屋”等。此外,还有私塾、心学与讲习所等其它类型的教育机构。从 
这些学校的教育程度和教育水平上看,分为以普通教育为目标的学校和以专 
门的高等教育为目标的学校;从教育内容上看,分为儒学、国学、洋学、军 
事学、医学、武艺等多种教育,就武士的学校教育而言,分为幕府设置的直 
辖学校和各藩设置管辖的藩校共两个层次。 
     (1)幕府直辖学校 
     幕府直辖学校是为幕臣的子弟设置的,为培养辅佐幕政的官吏和务实人 
才的教育机构。在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内,先后设置的幕府直辖学校有21所, 
每所学校各有不同的职能和教育内容。最重要的及最早成立的是昌平黉。 
     昌平黉也称为昌平坂学问所,是德川幕府时代儒学教育的最高学府。它 
的前身是1630年在德川幕府支持下由林罗山创办的书院。1686年,幕府第 
四代将军德川家纲(1641—1680年)赐予称号为弘文院。从此,成为林家的 
私塾。1691年,德川幕府授权给林氏家族指导祭孔典礼和管理学校,并把这 
些私塾收归幕府直接领导,改名称为昌平黉。1790年,幕府禁止在该校讲授 
朱子学说之外的其它学派学说,从此该校变为传授朱子学的高等学府。 
     1793年,幕府对于该校的招生对象、教学科目、修业年限等都做了明确 
规定。按照这个规定,招收学员的对象是幕府的家臣——旗本(上级武士)、 
 “御家人”(下级武士)的子弟。教学内容包括有经书、历史、诗文。教学 
… Page 77…
方式,首先是“素读”(光念不讲),指定教科书是《孝经》、《四书》、 
 《五经》;接着按照长期的学习计划,对指定的教科书讲释,使用的教科书 
以关于经学方面的为主;再次,以集体讨论的“会读”和“轮讲”为主,进 
行专门的自由研究,采用质疑的方法。 
     幕府除在江户设立昌平坂学问所外,还在幕府直辖的领地设立昌平黉的 
分校,以教育在各地任官的幕臣子弟。这些分校都以儒学教育为主,由昌平 
黉派遣儒学教官去讲课。 
     在江户时代的后半期,幕府受到国内国际形势的冲击,不得不相继设立 
儒学教育以外的洋学校和国家教育学校。幕府直辖的洋学校有传授西洋学术 
的开成所和传授西医的医学所。 
     及至德川幕府末期,那种以武士子弟为对象,以儒学为教学内容的高等 
教育,受国内外各种形势新变化的影响已呈衰势。昌平坂学问所的课程进行 
部分改革,学科改为经科、中国史科、日本史科、刑政史科。学生可以按自 
己的学习能力和志愿选科。此外,还计划增加天文、地理、算术、物理等实 
用学科,但没有实行,幕府就被推翻。在组织形式和授课方式上,由于放宽 
和降低招生对象的入学年龄 (由14和15岁降到8岁),在必要编班和共同 
授课,所以学校分为3个学习阶段:①素读所和复习所 (刚入学的儿童,以 
阅读指导为主,学生自己读,教师个别指导);②初学所(学习中等程度的 
课程);③稽古所 (学习专门课程)。稽古所是高等教育程度的专科教育, 
是昌平坂学问所的主体。不难看出,这时昌平坂学问所也在变化,向近代学 
校的方向演变。 
     (2)藩校 
     藩校是以昌平坂学问所为样板,由各藩设立和经营管理的学校。德川幕 
府的初期,幕府和各藩以武治为主,不注重文治。轻视儒学教育。藩主中只 
有少数好学者奖励学问和设立学校。其目的是把儒学纳入到武士道教育体系 
中去。培养武士对上忠于幕府和大名,对下有统治平民的自觉性和知识,以 
维护封建制度。当时藩主设立学校甚少,多半是利用儒者的私塾和藩主的圣 
堂(祭孔用)或讲堂改建的。幕府中期以后,各藩竞相设立学校形态的藩校, 
藩校大有兴旺发达之势。 
     根据《日本教育史资料》一书以及以后新发现的资料统计,藩校的演变 
情况,如下表所示。 
                       德川幕府时代藩校设立情况 
     年  代                                  年 间         创立校数 
     宽文~贞享(1661~1687年)               27             4 
     元禄~正德(1688~1715年)               28             6 
     享保~宽延(1716~1750)                 35              18 
     宝历~天明(1751~1788年)               38             50 
     宽政~文政(1789~1829年)               41             87 
     天保~庆应(1830~1867年)               38             50 
     明治元年~四年(1868~1871年)           4              36 
     年代不明                                 —             4 
     1661~1871年共计                         211年间        255 
… Page 78…
      (注:明治三年时,全国总藩数276个,其中21个藩因缺少资料, 
是否设立过藩校情况不明。此表调查的是255个藩设立藩校的情况) 
     表内的数字说明,1869年 (明治二年)全国有276个藩。调查的是255 
个藩,共设藩校255所,平均各设一所。255所中有219所是在1867年(庆 
应三年)以前设立的,有36所是在明治元年到四年设立的。德川时代所设立 
的219校有187校是在1751年到1867年这117年中间开设的。可见德川幕 
府末期各藩竞相设立藩校,占总数的86。4%。 
     藩校发展如此之快是由于幕府时期商品经济已有很大发展,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已经出现,商人阶层的势力大有增强,幕府和各藩处于财政危机阶段。 
各藩为了挽救危机,曾试图改革幕政。一些开明的大名认识到要富国强兵, 
摆脱困境就必须培养和选拔有才能、干练的人才。那些和新兴的地主、商人 
有联系的,出身于下级武士的改革派已参予藩政。他们更是主张引进外国先 
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打破世袭的身分制度,广求人才和造就人才。 
另一方面,当时受过教育的武士阶层积极要求受到教育,尤其是那些因减少 
世袭俸禄,丧失社会特权和经济实力的下级武士,把接受教育看做是进入新 
的职业领域,谋求提高社会地位的主要手段。所有这些都促进了藩校的创办 
和发展。 
     幕府末期新建的藩校与从前设立的藩校有很大的不同。从前的藩校,在 
培养目标、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和幕府直辖的昌平坂学问所相类 
似,是模仿昌平坂学问所的形态开办的。幕府末期新设的藩校做了许多改革。 
比如:萨摩藩、长州藩等西南各藩的藩校,由重视儒学转变为重视近代的实 
用科学。在学科设置上不局限于经、史、诗文,还比较重视实用的知识,如 
算术、医学、天文学等等。在入学者的身份上打破封建世袭身份制,有许多 
藩明确规定,除藩内武士子弟外,也允许平民子弟到藩校学校。对于藩内武 
士子弟要求他们全部都要接受教育。有许多藩校放宽入学年龄,收容七、八 
岁儿童入学(从前藩校只允许十四五的少年入学)。这样的藩校在明治维新 
以前已经开始向近代学校方向发展。明治维新后,藩校是近代中学的基础, 
很多藩校在维新变革时改为中学或专科学校。 
     (3)寺子屋 
     寺子屋是江户时代专门为平民子弟开设的初等教育机关。寺子屋这个名 
称,在江户时代才有,但这种教育设施早在平安时代已经有了。它起源于寺 
院向贵族子弟开放,实施教育。经过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逐渐盛行起来。 
到江户时代,小的寺院专门承担世俗子弟的教育,寺院之外也出现了这种教 
育机构。寺子屋的教育内容,从实用的观点出发,进行读、写、算(珠算和 
笔算)的教育。这种教育在平民中普及的原因是由于:第一,商品经济的发 
展、前期商业资本主义的萌芽,在城市定居的商人阶层、手工业者和其它阶 
层的平民愈益增多,甚至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也被卷入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的 
漩涡中、商业资本的萌芽和发展引起的社会变革,迫使平民在日常劳动和生 
活中离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