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夫之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在于清除险恶之人,培养大批“仁育义植 
  之士”,这些人能“救人道于乱世”,通过他们可以“固其族而无忧”,因 
  而把教育作为强国的“财、兵、智”三纲领之一。 
       从其人性论出发,王夫之阐述了“性与习成”的教育个体作用论。他认 
  为,人性这种发展潜能是“屡移而异”的,“未成可成,已成可革”,人性 
  随着生活和学习的变化而变化,即“习成而性与成”。教育即是一个习性的 
  过程。人人都具有先天之性,但这是天然素质,只是人皆具有的受教育的基 
  础,如何把这种潜在的认识能力转化为现实,使其得到增强和发展呢?他认 
  为,是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果。他反对知识、才能和道德观念的先验论观点, 
  认为这些都是后天形成的。“学为成人之道”,通过学习、教育才能“立教 
  者增于有生之后”,培养人们的知识技能和形成思想品德。但教育必须顺乎 
  其性,即依据一定规律。教育还可以革除人发展中可能形成的恶习。他还重 
  视作为广义教育的后天环境的影响,认为人的发展是先天遗传、环境和教育 
  共同影响的结果,所以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改造和优化环境。人不是环境 
                                                                                    ① 
  和教育的被动产物,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所谓“教在我,而自得在彼”,说 
  明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并且教师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王夫之的理欲统一道德教育观是与他的“理欲自然”人性论联系在一起 
  的,和理学家对立理欲关系、扼杀人性的“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教育信 
  条相对立。他主张“天理”寓于“人性”之中,二者统一,并不矛盾。即所 
                       ②                             ③ 
  谓“有欲斯有理”,“终不离欲而别有理”,欲是理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④ 
  既然“理与欲皆自然而非人为”,也就没有必要人为地去禁欲、绝欲、压制 
  人性。相反,教育要尊重人性发展,满足人们正当的欲望,要提倡推己及人, 
  适当节欲而反对无条件地灭欲。这种理欲统一的道德观反映了人性的初步觉 
  醒,在当时具有极大的启蒙作用,对今天的道德教育仍有一定启发和借鉴作 
  用。 
        (4)教学思想 
       ①知行并进论与学思相资论。在知行关系问题上,王夫之既不同于程朱 
① 《礼记章句》卷五。 
① 《四书训义》卷十一。 
② 《周易外传》。 
③ 《读四书大全说》卷八。 
④ 《张子正蒙注·诚明篇》。 
… Page 104…
  学派的知先行后说,也不同于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他认为,前者错误地割 
  裂了知行的统一,而后者混淆了知行的区别。他主张行先知后,知行并进, 
                                          ①                                    ② 
  说:“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又说:“知行相资认为用”。他这样解 
  释知行关系:任何道理都离不开事物而单独存在,只有在充分了解事物的基 
  础上才能获得知识;行又是检验知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行为的检验,才能 
  证明所获知识是否可靠。“知行并进,行先知后”说是教育理论上一个重大 
  突破。一方面他肯定知源于行,行可以检验知,知以行为目的,从而否定了 
  传统教育中脱离实践、死读书、学习空疏废用的学风;另一方面强调知行虽 
                                                                        ③ 
  相互为用,但不能混淆,“则于其互用,益知其必分矣”,既反对了单凭直 
  觉顿悟,又反对了离开理论指导的实践。 
        王夫之发展了孔子以来教育家关于学思关系的正确思想,认为学与思是 
  相互结合、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他说:“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 
  学则不恃己之聪明,而一唯先觉之相效。思则不徇古人之陈迹,而任吾警悟 
  之灵……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博;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 
           ④                                                       ⑤ 
  必勤” ,还说:“乃二者不可偏废,必相资以为功”,教学必须做到两者 
  统一,相辅相资才能共同发展。学要虚心,学以长知;思则不墨守陈规,发 
  挥能动性,进行独立思考。王夫之并没有抹煞二者的区别,而认为在不同阶 
  段学思各有其功效:在“格物”阶段,以学问为主,思辩辅之;在“致知” 
  阶段,以思辩为主,而学问为辅之。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把感性知识转化为理 
  性知识,这是一个思维活动过程,必须有艰苦的思维活动。 
        ②教学原则和方法。第一立志 
        王夫之认为,人生必须有一个坚定不移的志向,为学者首先要立志,“志 
  立则学思从之,故才日益而聪明盛,成乎富有;志立笃,则气从其志,以不 
                ① 
  倦而日新” 。志向确立,学习才有明确的方向,并沿着目标克服困难前进。 
  又说:“志者,事所自立而不可易者也,”立志务必专一,“志于彼又志于 
        ② 
  此” ,简直等于无志。 
        立志向有差别,君子要“志于仁”。教师负有帮助学生立志的任务,“善 
  教人者,示以至善以亟正其志”。 
        第二自勉自得,发挥主观能动性 
        王夫之主张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学生更应高标准要求自己,说:“学者 
                                                                       ③ 
  不自勉,而欲教者之俯从,终其身于不知不能而已矣。” 自勉是学有成就的 
  关键,如果学不自勉,苟且度日,那么一辈子也只能陷入不知不能的境地。 
  与自勉相结合的是“本心乐为”,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 
  生达到“本心乐为”的境界而后学习才能努力前进,卓有成效。 
        他还主张自得,即学习积极性原则。他说:“有自修之心则来学,而因 
① 《尚书引义》。 
② 《礼记章句》。 
③ 《礼记章句》。 
④ 《四书训义》卷六 
⑤ 《四书训义》卷六。 
① 《张子正蒙注》卷五。 
② 《俟解》。 
③ 《四书训义》卷二十五。 
… Page 105…
                                                                        ④ 
  以教之。若未能有自修之志而强往教之,则虽教无益。”学生的心理有了学 
  习准备和努力钻研精神,加上教师启发式教学,也就是说师生两方面都发挥 
  积极性,“教在我而自得在彼”,才能取得好效果。 
        第三循序渐进 
        王夫之认为,“物皆有序”,同样,教学也有其序。教师掌握了教学中 
                                                                      ① 
  的序,按规律教授学生,则达到“因其序则皆使之易”的效果。循序渐进的 
  教学可使学生容易接受所教学内容,并抓住精义所在;学生在掌握最基本的 
  知识基础上,“则相因以渐达”,获得广博的知识道理。循序渐进也是对学 
                                                                              ② 
  生的要求,“君子之道……故和小者渐大也,积微者渐著也”。学习要由低 
  到高,由近而远,这与荀子的“积”有相同之处。 
        与“有序”相联系的是“不息”。他说:“时者,有序不息之谓,恒守 
           ③ 
  也。” 不息即指学要持之以恒,无间断中止。 
        他还在肯定子夏关于循序渐进教学法基础上,提出了他的五步教学:教 
  学粗小的事——教学粗小的理——教学粗大的事——教学粗大的理——综合 
  统一大小粗细的理。该教学法有事有理,有分有合,先后贯通,是关于循序 
  渐进方法较完备的认识。 
        第四因材施教 
        他认为,学生是有个性的,存在“刚柔敏钝之异”。教师应该了解自己 
  的教育对象,善于因材施教。“夫智仁各成其德,则其情殊也,其体异也, 
  其效分也……,故教者顺其性之所以近以深造之,各如其量而可矣。怎样才 
  能“各如其量”地教呢?他认为,首先要了解学生特点和水平,更要“深知 
  其心”,深入其内心世界;其次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基础以至主观努力的 
                                                             ④ 
  程度,“顺其所易,矫其所难……从人者异耳”;要有针对性地施教,使学 
  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他认为,贯彻了因材施教原则,教学就可取得好 
  效果,他总结自己经验说:“未尝无有以诲之也”。 
        (5)论教师 
        王夫之的教师观也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师弟子者以 
                                                                           ① 
  道相交而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