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经典散文集 1113-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呆看了好一会,直觉地判断这些根茎是死了,它们用代僵的方法把水分让给了下一代的小芽——继而想想,也不对,如果它死了,吸水的功能就没有了,那就救不了嫩芽了,它既然还能供应水分,可见还没有死,但干成这样难道还不叫死吗?想来想去,不得其解,终于认定它大约是死了,但因心有所悬,所以竟至忘记自己己死,还一径不停的输送水分。像故事中的沙场勇将,遭人拦腰砍断,犹不自知,还一路往前冲杀……
  天很蓝,云很淡,负微微作凉,我没有说什么,翠玲珑也没有说什么,我坐在那里,像风接触一份秘密文件似的,觉得一部翠玲珑的家族存亡续绝史全摊在我面前了。
  那天早晨我把绿芽从一条条烈士型的枯茎上摘下来,一一重插,仿佛重缔一部历史的续集。
  “再见!我懂得,”我替绿芽向枯茎告别,“我懂得你付给我的是什么,那是饿倒之前的一口粮,那是在渴死之先的一滴水,将来,我也会善待我们的新芽的。”
  “去吧!去吧!我们等的就是这一天啊!”我又忙着转过来替枯茎说话,“活着是重要的,一切好事总要活着才能等到,对不对?你看,多好的松软的新土!去吧,去吧,别伤心,事情就是这样的,没什么,我们可以瞑目了… ”
  在亚热带,秋天其实只是比较忧悒却又故作爽飒的春天罢了,插下去的翠玲珑十天以后全都认真的长高了,屋子里重新有了层层新绿。相较之下,以前的绿仿佛只是模糊的概念,现在的绿才是鲜活的血肉。不知道冬天什么时候来,但能和一盆盆翠玲珑共同拥有一段温馨的秘密,会使我自己在寒流季节也生意盎然的。
  ⒊ 黑发的巨索
  看完大殿,我们绕到后廊上去。
  在京都奈良一带,看古寺几乎可以变成一种全力以赴的职业,早上看,中午看,黄昏看,晚上则翻查资料并乖乖睡觉,以便足精神第二天再看… 我有点怕自己被古典的美宠坏了,我怕自己因为看惯了沉黯的大柱,庄严的飞檐而终于浑然无动了。
  那一天,我们去的地方叫东本愿寺。
  大殿里有人在膜拜,有人在宣讲。院子里鸽子缓步而行,且不时到仰莲般的贮池里喝一口水。梁问燕子飞,风过处檐角铃声铮然,我想起盛唐…
  也许是建筑本身的设计如此,我不知自己为什么给引到这后廊上来,这里几乎一无景观,我停在一只大柜子的前面,无趣的老式大柜子,除了脚架大约有一人高,四四方方,十分结实笨重,柜子里放着一团脏脏旧旧的物事。我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捆粗绳,跟臂膀一般粗,缠成一圈复一圈的图形,直径约一公尺,这种景象应该出现在远洋船只进出的码头上,怎么会跑到寺庙里来呢?
  等看了说明卡片,才知道这种绳子叫“毛纲”、“毛纲”又是什么?我努力去看说明,原来这绳子极有来历:那千丝万缕竟全是明治年间女子的头发。当时建寺需要木材,而木材必须巨索来拉,而巨索并不见得坚韧,村里的女人于是便把头发剪了,搓成百尺大绳,利用一张大撬,把极重的木材一一拖到工地。
  美丽是什么?是古往今来一切坚持的悲愿吧?是一女子在落发之际的凛然一笑吧?是将黑丝般的青发委弃尘泥的甘心捐舍吧?是一世一世的后人站在柜前的心惊神驰吧?
  所有明治年间的美丽青丝岂不早成为飘飞的暮雪,所有的暮雪岂不都早已随着苍茫的枯骨化为滓泥?独有这利剪切截的愿心仍然千回百绕,盘桓如曲折的心事。信仰是什么?那古雅木造结构说不完的,让沉沉的黑瓦去说,黑瓦说不尽的,让飞檐去说,飞檐说不清的让梁燕去说,至于梁燕诉不尽的、廓然的石板前庭形容不来的、贮水池里的一方暮云描摹不出的、以及黄昏梵唱所勾勒不成的、却让万千女子青丝编成的巨索一语道破。
  想起京都,我总是想起那绵长恒存如一部历史的结实的发索。
  ⒋ 不必打开的画幅
  “唉,我来跟你说一个我的老师的故事。”他说。
  他是美术家,七十岁了,他的老师想必更老吧?“你的老师,”我问,“他还活着吗?”
  “还活着吧,他的名字是庞熏琹,大概八十多岁了,在北京。”
  “你是在杭州美专的时候跟他的吗?那是哪一年?”
  “不错,那是1936年。”
  我暗自心惊,刚好半个世纪呢!我不禁端坐以待。下面便是他牢记了五十年而不能忘的故事。
  他是早期留法的,在巴黎,画些很东方情调的油画,画着画着,也画了九年了。有一天,有人介绍他认识当时一位非常出名的老评论家,相约到咖啡馆见面。年轻的庞先生当然很兴奋很紧张,兴匆匆的抱了大捆的画去赴约。和这样权威的评论家见面,如果作品一经品题,那真是身价百倍,就算被指拔一下,也会受教无穷。没想到人到了咖啡馆,彼此见过,庞先生正想打开画布,对方却一把按住,说:“不急,我先来问你两个问题——第一,你几岁出国的,第二,你在巴黎几年了?”
  “我十九岁出国,在巴黎待了九年。”
  “晤,如果这样,画就不必打开了,我也不必看了,”评论家的表情十分决绝而没有商量的余地,“你十九刚出国,太年轻,那时候你还不懂什么叫中国。巴黎九年,也嫌太短,你也不知道什么叫西方——这样一来,你的画里还有什么可看的?哪里还需要打开?”
  年轻的画家当场震住,他原来总以为自己不外受到批评或得到肯定,但居然两者都不是,他的画居然是连看都不必看的画,连打开的动作都嫌多余。
  那以后,他认真的想到束装回国,以后他到杭州美专教画,后来还试着用铁线描法画苗人的生活,画的极好。
  听了这样的事我噤默不能赞一词,那名满巴黎的评论家真是个异人。他平日看了画,固有卓见,此番连不看画,也有当头棒喝的惊人之语。
  但我——这五十年后来听故事的人——所急切的和他却有一点不同,他所说的重点在昧于东方、西方的无知无从,我所警怵深惕的却是由于无知无明而产生的情无所钟、心无所系、意气无所鼓荡的苍白凄惶。
  但是被这多芒角的故事擦伤,伤得最疼的一点却是:那些住在自己国土上的人就不背井离乡了吗?像塑胶花一样繁艳夸张、毫不惭愧的成为无所不在的装饰品,却从来不知在故土上扎根布须的人到底有多少呢?整个一卷生命都不值得打开一看的,难道仅仅只是五十年前那流浪巴黎的年轻画家的个人情节吗?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后一页前一页回目录
  后一页前一页回目录
  动情二章
  ⒈ 五十万年前的那次动情
  三次动情,一次在二百五十万前,另一次在七十五万年前,最后一次是五十万年前——,然后,她安静下来,我们如今看到的是她喘息乍定的鼻息,以及眼尾偶扫的余怨。
  这里叫大屯山小油坑流气孔区。
  我站在茫茫如幻的硫磺烟柱旁,伸一截捡来的枯竹去探那翻涌的水温,竹棍缩回时,犹见枯端热气沸沸,烫着我的掌心,一种动人心魄的灼烈。据说它在一千公尺下是四百度,我所碰触的一百度其实已是她经过压抑和冷却的热力。又据说硫磺也是地狱的土壤成分,想来地狱也有一番骇人的胜景。
  “1983年庄教授和德国贝隆教授做了钾氩定年测定,”蔡说,“上一次火山爆发是在五十万年前。”
  蔡是解说科科长,我喜欢他的职位。其实人生在世,没什么好混的,真正伟大的副业如天工造物,人间豪杰一丝一毫插手不得。银河的开辟计划事前并没有人向我们会知,太阳的打造图样我们何曾过目?古往今来所有的这地面上混出道来的灿烂名字,依我看来其职位名衔无一不是“述”者,无一不是解说员。孔子和苏格拉底,荷马和杜甫,牛顿和李白,爱因斯坦和张大千,帕瓦罗谛(意大利歌剧男高音)和徐霞客,大家穷毕生之力也不过想把无穷的天道说得清楚一点罢了。想一个小小的我,我小小的此生此世,一双眼能以驰跑圈住几平方公里智慧?一双脚能在大地上阅遍几行阡陌?如果还剩一件事给我做,也无非做个解说员:把天地当一簏背在肩上的秘本,一街一巷的去把种种情事说行生鲜灵动,如一个在大宋年间古道斜旧中卖艺的说书人。
  蔡科长是旧识,“五十万”的数字也是曾经听过的“资料”。但今天不同,只因说的地方正是事件发生的现场,且正自冒着一百二十度的流烟,四周且又是起伏仿徨的山的狂乱走势,让人觉得证据凿凿,相信这片地形学上名之为“爆裂口”的温和土地,在五十万年前的确经历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情劫。
  我一再伸出竹杖,像一支温度计,不,也许更像中国古代的郎中,透过一根丝线为帐幕里的美人把脉,这大屯山,也容我以一截细竹去探究她的经脉。竹杖在滚沸的泉眼中微微震动,这是五十万年前留下的犹未平缓的脉搏吗?而眼前的七星大屯却这般温婉蕴藉,芒草微动处只如一肩华贵的斗篷迎风凛然。我的信心开始动摇了,是焉非焉?五十万年前真有一场可以烈火焚地的大火吗?曾经有赤浆艳射千里?有红雾灼伤森森万木吗?有撼江倒海的晕眩吗?有泄漏地心机密太多而招致的咒诅吗?这诡异不可测的山系在我所住的城北蹲伏不语,把我从小到大看得透透的,但她对我却是一则半解不解的诗谜。事实上,我连“五十万年”是什么意思也弄不懂啊!我所知道的只是一朝一夕,我略略知晓山樱由繁而竭的断代史,我勉强可以想象百年和千年的沧桑,至于万年乃至五十万年的岁月对我而言已经纯粹是一番空洞的理论,等于向一只今天就完成朝生暮死的责任的蜉蝣述说下个世纪某次深夜的月光,这至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