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美)孔飞力著;谢亮生等译。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8(2002。 1重印)
(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丛/王庆成,虞和平主编)
书名原文: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Militari…
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ISBN 7-5004-0480-8
Ⅰ。 中… Ⅱ。 ①孔…②谢… Ⅲ。 ①团练-研究-中国-近代
②地主-地方武装-研究-中国-近代 Ⅳ。 E29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1)第087415号
责任编辑 晓光 萧莲
责任校对 朱文苓
封面设计 毛国宣
技术编辑 张汉林
出版发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社 址 北京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 编 100720
电 话 010-84029453 传 真 010-64030272
网 址 csspw
经 销 新华书店
印 刷 北京新魏印刷厂 装 订 河北广增装订厂
版 次 1990年8月第1版 印 次 2002年1月第2次印刷
开 本 850×1168毫米 1/32
印 张 8。75
字 数 225千字 印 数 2501-6500册
定 价 18。00元
凡购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图书,如有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发行部联系调换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丛》
编 辑 说 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为了更
适应于时代,更有益于社会,增进国际学术交流,中国近代史研
究需要继续前进,获得新的发展。了解和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是我
国近代史研究进一步发展、提高和走向世界的途径之一。因此,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支持下,我们于1987年创刊了这套。中国
近代史研究译丛。。10多年来,本译丛虽然刊行种数有限,但是颇
得海内外学者的赞赏、鼓励和支持,为了迎接21世纪中国史学的
新繁荣,我们将继续编辑出版本译丛。
。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丛。选译外国学者有影响的学术著作,侧
重于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等方面有参考借鉴意义的专著。本译
丛所选译著作的研究时限以1840-1949年为主,同时适当向前后
延伸,以体现历史的连续性。
外国学者研究中国历史的指导思想,大多与中国学者不同。
我们选译出版某书,并不意味着同意它的观点。书中的优点、缺点
和错误,相信读者自能鉴别。
我们对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所知所见有限,希望海内外史学
界同行给予关心、支持,提出批评建议,并且推荐选题。
《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丛》编委会
2001年8月
《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丛》编辑委员会
主 编 王庆成 虞和平
成 员 (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庆成 牛大勇 朱荫贵 张小颐
罗志田 郭沂纹 夏春涛 黄庆华
虞和平
常务编委 夏春涛 张小颐
目 录
前言 ·························································································· (1)
最新中文版序言 ········································································ (1)
平装本序言 ················································································ (1)
第一章 地方民兵和传统国家 ················································· (1)
第一节 近代史的时限 ····················································· (1)
第二节 国家民兵制度的历史重要性 ····························· (11)
第二章 1796-1850年间清代民兵政策的发展 ··················· (37)
第一节 白莲教叛乱期间的地方管理问题 ···················· (37)
第二节 太平天国叛乱前夕的清代民兵政策 ················ (51)
第三章 中国南部和中部地方武装的结构 ···························· (64)
第一节 地方组织的规模 ··············································· (64)
第二节 地方组织的原则 ··············································· (76)
第三节 团与官僚政治部门之间的关系 ························ (94)
第四章 叛乱的发生和正统名流的组建武装 ······················ (107)
第一节 从地方防御到帝国的防御:江忠源 ·············· (107)
第二节 胡林翼创建。亲兵。 ····································· (120)
第三节 曾国藩和湘军 ················································· (139)
第四节 刘于浔和南昌防御 ········································· (156)
第五章 军事化的对应等级组织 ········································· (170)
第一节 正统的和异端的等级组织 ······························ (170)
第二节 相互作用和一体化 ········································· (181)
第六章 民兵、国家和革命 ················································· (194)
第一节 太平天国叛乱的社会-战略问题 ·················· (194)
第二节 传统国家的崩溃 ············································· (217)
参考书目 ················································································ (233)
前 言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是美国哈佛大
学孔飞力(Philip A。 Kuhn)教授的力作。孔飞力是研究中国近代
史和清史的著名学者,曾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多
次来中国访问、研究,是中国同行熟悉的朋友。
本书研究中国晚清时期的团练、地方武装以及由此引起的社
会政治结构的变化,它利用了大量的地方志和其他中文资料,用社
会科学的方法研究历史问题,是美国研究中国史的杰出著作之一。
刘广京教授以魏斐德的《大门口的陌生人》(。中国近代史研究译
丛。已出版中译本)和孔飞力的《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两
书为例,称誉这两位作者是美国六七十年代深入探讨社会史动态
的最杰出的史家(刘广京:《30年来美国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趋势》,
见《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1期)。
本书认为,中国有。民兵。思想的悠久历史,但明、清时代的制
度已基本上体现了士兵和平民的分离。1796年开始白莲教造反,
正规的军事机构和力量无以对付,驱使官员们寻求辅助的办法,地
方性的团练武装应运而起。这时期的团练仍在国家监督之下,对
王朝的军事制度并无直接影响,但对以后太平天国时期的地方军
事化起着先导的作用。
本书以主要篇幅讨论19世纪中叶起出现的各种类型和形式
的地方武装问题,着重研究由正统的名流——绅士创办的各类团
练的形式、规模、财政基础、同氏族的关系,尤其是同官方的官僚政
治制度如保甲、里甲、地方治安和征税网络之间的关系问题。又以
江忠源、胡林翼、曾国藩、刘于浔等人为对付太平天国和其他造反
事件而创建各类地方武装为例,对上述这些问题作了详尽具体的
分析。在这些正统的地方武力之外,本书还探讨了各种形式的异
端地方武装,如村社武装、。股匪。、。堂匪。等的兴起、同正统武装的
异同、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和在一定程度上的转化等问题,展示了晚
清地方军事化的广泛普遍和复杂情景。
作者极为重视晚清的地方军事化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他认
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稳定延续的社会根源,在于王朝与地方名
流——绅士间的协调,在于官僚和地方社会之间的利益冲突能够
以最低限度的纠纷来解决。这样,名流——绅士凭借他们的社会
影响、正统的学术传统以及伦理观念,使传统政权得以反复重建。
但到晚清动乱时期,情况有了不同。名流为着自己的利益,也为着
王朝的利益,在镇压王朝内部敌人中起带头作用,使王朝得以度过
危机而继续生存;但这一结果的代价是中央政府权力的缩小和名
流势力的扩张,名流在王朝体系中,特别是在地方政府中开始正式
行使权力,名流领导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