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时代中医文化随笔-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大意是说,心脏是五脏六腑的大主,精神所主宰的地方。如果它健康“坚固”,邪气就不能侵犯。否则心脏就会受到伤害,心脏受到伤害了精神就会离去,精神离去就会导致死亡。

  心主五脏六腑有些表现,例如《黄帝内经灵枢·口问》:“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是说悲哀愁忧使心脏“坚固”状态发生动摇,所以五脏六腑也随之发生动摇。可见心脏的重要性。

  既然心脏如此重要,我们如何养心呢?

  《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喜伤心,恐胜喜。”所以,我们应该注意保持情绪的稳定和心态的沉稳,不要大喜过望,也不要狂妄自大。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大意是说,受到惊吓则定不住心神,思虑也定不下来,所以导致气乱。因此,要想养心,也要注意主动保持心态的稳定,即便是受到惊吓时,也要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

  “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这提醒我们也要注意良性的心理暗示,主动化解悲哀愁忧,也要保持心态的稳定。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是说味道过于咸,则伤害心气。所以要注意饮食要清淡些。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了一些养心的方法。列举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1、“精神内守”,“不妄作劳”。尽量节省精神,不执著于妄念和相应的劳作。

  2、“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情志闲逸而名利等欲望很少,内心安祥而没有得失的恐惧,努力劳作而不感到疲倦(因为不是执著于妄念和相应的劳作),情绪稳定而真气顺从。

  3、“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眼睛不贪图有“色”(形象)的事物,淫欲之邪也不能迷惑自己的内心。

  4、“独立守神,肌肉若一……”体察并守持自身与外界的整体性。

  5、“和于阴阳,调于四时……”保持“阴平阳秘”的中道状态,并与四季保持和谐稳定。

  6、“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主动放松自己,保持洒脱和快乐的心态。

  2006年10月21日于北京




14·养肾

  14·养肾

  中医文化随笔14·养肾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大意是说,肾脏是人体的封藏之本,“精”所处之处。所以,养肾要注意人体的封藏功能,并要积累精气,避免精气的耗损。《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肾藏志。”大意是说,志存在于人的肾脏中。

  养肾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自制,保持精神的平和稳定。《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大意是说,暴乐暴苦,都伤害人体内的精气。《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大意是说,过于恐惧会伤害人体内的阴精,精伤则骨就会酸软萎弱气逆,精经常自下(遗精)。

  2、要注意树立远大而高尚的志向。《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大意是说,人体的志意与人体内的骨骼相连混化而成为身形和五脏。所以保持志意的和畅很重要。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大意是说,盛怒不止就会伤害人的“志”,志伤就会忘掉以前说过的话。因此,要注意不要发怒,发怒可能会使记忆力降低,特别是处于更年期的朋友更要注意。

  3、节制欲望。《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大意是说,人的欲望无穷,就会患得患失,忧患不止,导致精气不断耗损,营卫不断衰竭,神就难以营养而不稳,疾病就很难痊愈。要注意保精,参见《中医文化随笔06·保精》。

  4、注意行为端正。《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正气不乱,精气不转。”《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大意是说,人体内的正气不乱,精气就不会横逆混乱。上古之人之所以能够长寿到百岁而动作依然很灵活,就是因为他们的道德很圆满,很难对身心健康造成危害。所以,做人要端正行为,一身正气。

  5、不要饮酒。《黄帝内经素问·厥论》:“夫酒气盛而慓悍,肾气有衰。”大意是说,酒气慓悍,容易伤害人的肾气。

  6、效仿肾脏的封藏、“谦虚”性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极)夺。”大意是说:冬天的三个月是封藏之月。在这个季节里,水、地都已经结冻,所以我们要节省阳气……使自己的志向似乎有所藏匿,好像有所私意,好像自己有所得(不是自私,不是骄傲)。避免寒冷,趋就温暖,不要让寒气袭击自己的皮肤而伤害身体。

  2006年10月23日于北京




15·养脾

  15·养脾

  中医文化随笔15·养脾

  关于养脾,我们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注意“饮食有节”,“谨和五味”。这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适量甜食(甘)有利于脾脏,但是过量甜食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dān,热)。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15·养脾

  中医文化随笔15·养脾

  关于养脾,我们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注意“饮食有节”,“谨和五味”。这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适量甜食(甘)有利于脾脏,但是过量甜食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dān,热)。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15·养脾

  中医文化随笔15·养脾

  关于养脾,我们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注意“饮食有节”,“谨和五味”。这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适量甜食(甘)有利于脾脏,但是过量甜食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dān,热)。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15·养脾

  中医文化随笔15·养脾

  关于养脾,我们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注意“饮食有节”,“谨和五味”。这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适量甜食(甘)有利于脾脏,但是过量甜食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dān,热)。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15·养脾

  中医文化随笔15·养脾

  关于养脾,我们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注意“饮食有节”,“谨和五味”。这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适量甜食(甘)有利于脾脏,但是过量甜食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dān,热)。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16·养肝

  16·养肝

  中医文化随笔16·养肝

  关于养肝,要注意以下内容:

  1、调节情绪,不要发怒。

  《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是说人发怒,气会向上走伤肝。《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怒伤肝,悲胜怒……”大意是说,怒会伤害肝脏,如果有同情心、换位思考等“悲”的情绪能够帮助制怒。

  另外,《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是说,当一个人表现为肝气郁结(如心事难以解开而引起的不思饮食、上腹胀满等症状)和肝阳上亢(如发怒等引起的血压升高、头晕等症状)时,应该注意疏达肝气,开阔心胸,以大度平和的心态待人接物。

  2、效仿少(shào)阳生发之性。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大意是说,春天三月,是发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