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与子成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活着的时候爱你,即便是我死了,我依旧深爱着你。如此一个你,又如何让我不深情相待?
  
  年华老去,容颜老去,不老的是我对你的深情,我想对她这么说:我愿看着,吾之爱,爱至深,不比苍穹,尤比碧落面黄泉,之于紫陌,胜于红尘。。。
  
  此时,我看见她抱着我在哭,无可抑制的流着眼泪,嘴里念叨着“不许哭,不许哭。…。”
  
  我飘飘荡荡的落在箐箐的对面,眼前依旧是那个许多年前那个清艳雅致的女子,她的眼泪落在我的心上,点出深深浅浅的疼痛,我伸手给她拭泪,她泪眼朦胧,是我从没见过的脆弱…
  
  这就是我对她的爱,生时在,死后亦在,不消不灭,天长地久…
  
  “一梳梳到头,富贵不用愁;二梳梳到头,无病又无忧;三梳梳到头,多子又多寿;再梳梳到尾,举案又齐眉;二梳梳到尾,比翼共双飞;三梳梳到尾,永结同心佩。有头又有尾;富贵福寿全…”
  
  天地之间似乎只剩这一首儿歌的声音,我听着,笑着,淡淡的在她的耳边轻语:
  
  不念情,情太重,不论爱,爱太伤,如果渡不过,只愿你能岁月安好,我来参透…
  
作者有话要说:偶今天勤劳无比啊,需要大家的表扬,新更新更,潜水的出来。。。
隆重宣布,我今天双更,后面还有一章烨儿的番外哦,千万别错过。。。。 1 
                  '已购买'
  
  臻崇五年的那个冬天父皇在北地的皇家别院里走完了他的一生,三个月后母亲独自一人带着下人回到上京,我去迎接她的时候,只见她清瘦不少,眼光冷冷清清无波无澜,她见到我微笑“烨儿…”轻轻这一唤,唤得我的心隐隐作疼。
  
  父皇去世,这世间我最亲密的人也只有母亲一人而已…
  
  我生在景文三年,小时候常常听到菊姑抱着我给我讲起母后小时候的事还有我出生时候的事。
  
  菊姑说,我出生那一年的冬天来的很早,可一直不下雪,满园的梅花夜也晚开,本已到了母亲临盆的日子可却迟迟没有生产的迹象。迟了许久之后终于在那个初雪到来的夜晚我呱呱坠地,那时雪下得正大,满园的梅花竞相开放。。。
  
  我的名字是母亲起的,光辉灿烂的一生,这是母亲对我的期待…
  
  不同于历代生母不可教养子女的惯例,我是被母亲和菊姑一手带大的,从我记事起我对母亲的印象就如烙印般深刻于心。
  
  在我眼里,母亲是个冷然淡漠的人,我从小到大极少看见母亲有过失态或者起伏很大状况过,她总是淡眉淡目的讲道理给我听,可我却从不觉得母亲温柔,她的气质很怪,明明是低眉顺目的态度,可你却觉不到她顺从,只觉得是种委婉而迂回的疏远,让人会摸不清楚她感情的脉络。
  
  我知道母亲很爱我,但她爱我的方式很特别,我从未在母亲那里得到过任何宠溺,对的地方可以等到表扬和鼓励,而错的地方便一定会被指责。
  
  母亲最常对我的说的一句话是“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如若不想被淘汰,那就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不断的提高自己,站的越高就会望的越远…”
  
  母亲的这种观念一直影响了我的一生,我在幼时被燕文卓欺负中懂得它,在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中理解它,在很多年的为政中深刻它,母亲就像是一盏明灯,总是照亮在我的前方,只要我抬头,我就一定看得到…
  
  母亲从来就是我心里的一棵树,不过茂盛却无时无刻不在撑起我头顶的那一片方天寸土为我遮风挡雨,可却永远是淡淡的,薄薄的,凉凉的,就像那春雨里夹杂着的风丝,吹得人心无端胜出凉意…
  
  还记得我七年那年那时我第一次离开母亲,我永远会记得那个时候母亲的表情,她明明在笑,温暖而安慰的笑却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就好像是漫天绚烂夺目的夕阳那般,极美,却是黑暗前最后一丝的极致。。。
  
  我拼命的忍,可还是忍不住的流下眼泪,我不想走,我想跟着母亲待在一起无论如何我都不愿跟她分开。
  
  可我还是被太傅带走了,我最后一眼的母亲是站在青园的每门凝眸望着我,那身影如此消瘦。。。
  
  记忆如此深刻,直到许多年以后我仍旧清楚的记起那个场景,我知道当年我被母亲送走的前因后果,在日后长达七十年的生命之中我再未遇见任何一个如同母亲一样的女子,让我能毫无保留的信任和依靠。
  
  在母亲去世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都无法恢复那种孤寂而悲痛的心情,我如此想念她,夜里醒来的时候会胸闷难过,清泠月光透过窗棂格子碎碎散散的洒落在地上,如同记忆中母亲的笑容,犹如那双眼,含波纳光,撩水不掀涟漪,她喜欢撩眼看人,那是我最熟悉的属于母亲的瞬间…
  
  臻崇六年春天,母亲回到上京,她久居太和宫,鲜少出来,经常是我同燕文卓抽出时间去宫里看母亲,母亲精神很好,终日喜欢坐在榻上看书,或者到院子里看那满树胜放的玉兰花开。
  
  有时候我们去的时候也并不多话,只是陪着她看书,一起用膳,她话也很少,似乎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有着一种不容易被干扰得到的态度。不过,母亲仍旧关心朝野政事,一些大事的折子我也定会呈给母亲过目。
  
  母亲是个极其聪明睿智的女子,从小到大我所见所闻不在少数,就连刘太傅再世的时候都时常提起有关母亲的一些令人赞不绝口的事迹,建郡新制,世袭分封,盘泞治水,西乌调兵,还有铲除文家势力等等,那都是在父皇迁都之前母亲的丰功伟绩。
  
  父皇在统一天下之后母亲便再没有站在朝堂之上过,而是在后宫之中安然而闲适的过着生活。
  
  父皇每每来到院子里都会跟母亲谈论起白天在朝堂之上发生的一切,母亲从不正面的大肆评论或态度鲜明的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在我看来那些有意无意的提示和轻松的话里有话似乎都是一种变相的建议,这就是母亲的高明之处。
  
  在还没有统一天下的时候,父皇的重心并不在其它而是完完全全的放在了如何战胜南梁的这一大事上来,那时文家当道,父亲身边可信的人极少,不能时时刻刻的待在父皇身边为他出谋划策商讨良策,所以母亲的出现很快的弥补了这个缺陷。
  
  母亲有自己很独到而精准的看法,常常都是一言以蔽之,直触要害。这是父皇身边最得力的一股力量,所以母亲可以放心大胆的说出自己心里想要说的一切。
  
  天下大和之后的母亲却一改常态,除非父皇问到头上不然母亲极少提及那些事情,只当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
  
  可是我清楚母亲的心思,她不想锋芒毕露,也不愿意牵扯上那些纷繁的是非之中去,只做旁观者清,留了一份锐利的眼色和一颗玲珑剔透的心思,冷冷的看着。
  
  与此同时也成全了一个伟大的君主强烈而高高在上的自尊心,她不想再分过父皇身上半点的光彩夺目和丰功伟绩,就如同她回答我的那般“物极必反,日积月累是种看不见的危险,而很多人也就是学不会安身立命和见好就收才会最终惨烈收场。
  
  人为何一定要栽了跟头才能学乖?看着身边那么多人的结局还不能明白那就是愚蠢,人该有自知之明。
  
  而后宫本就是不可参论朝政的,我当初那么做了并不见得就是妥当,那只是极特殊时期的一种下下策,不值得推荐,更不是榜样。
  
  以后,这规矩算是定下了,后宫不得参政。尤其是你,这个国家交给了你,那就是你手里最该牢牢握紧的东西,任谁也不能交托……”
  
  直到那个时侯我才算看懂我的母亲,这个把人性与世事看得透彻的女子,她从不纵容我,亦不会纵容自己。都说人心贪念填不满,可母亲确实如此能拿得起又放得下的智者,她步步为营,筹谋高明,就连着背后的那一面也看得清清楚楚,该放则放,该隐就隐,如此一个懂得进退分寸的女子让父皇如何不爱?让世人如何不恭?
  
  母亲说:人生就是如此,永远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改造,如果不能达到自己所想,不如改变自己的步调适应这个环境。
  
  想要的可以多,却不可以乱。
  
  我对待我的理想一如父皇对于统一天下的执着,甚至更甚,可我对爱情没有渴望,直到那一年的春天我在花园里看见了一个人,这一眼,改变我一生…
  
  母亲喜欢桃花,这是总所周知的,而这种情节的背后的因由是何我却不清楚,只是猜测这其中有故事。
  
  后来我隐约听如意讲起母亲没有和亲之前曾有个关系非常要好的皇兄,那个皇兄总是会从桃花林那面翩然而来,母亲则喜欢坐在墙头上等着他。
  
  起初听起来的时候让我很诧异,很难想像母亲会有那么青春可爱的一面,即便是从小到大看着父皇深爱着她也不见母亲有多大的表示,我隐约觉得这个母亲的皇兄并不简单,可我不敢问,因为母亲从没有提起过任何关于那个人的一分一毫,那似乎是个禁忌一般藏在母亲的背后,悬秘而深刻…
  
  那日我去太和宫跟父皇请教一个问题,转过回廊的转角一抹青白色身影映入我眼帘,那人正在折桃枝,我一愣,随即出声“太和殿里的桃枝谁人敢折?”
  
  青白色身影手一定,转过头来往后看,视线刚好与我想对。
  
  那是一个怎样的人会生出那样一双眼,如果说母亲的眼是淡薄,和太妃的眼是含情,刘哲的眼是安静,那这人的眼便是从雪水里洗涤千遍万遍清泠透彻的水亮,是被春风吹散的雾霭后的镜湖,是初晨第一滴的朝露,犹如天地之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