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正说明朝十六帝-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抑或是高丽人而成了元顺帝妃子,不得而知。
  这种说法的直接证据是《太常寺志》。太常寺是明朝管理祭祀礼乐的机构,皇家宗庙的祭祀就由其负责。《太常寺志》对孝陵(即太祖朱元璋的陵寝)神位的记载如下:
  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右一位妃,生成祖文皇帝。
  太常寺是皇家机构,这样严肃的问题不应该胡乱记载,可惜这本书没有流传下来。明代文人对这种资料将信将疑,但还是觉得有合理的地方,万历时期的文人何乔远就持这种观点,〃臣于南京见《太常寺志》,云帝(明成祖)为妃所生,而玉牒则为高后第四子。玉牒出当日史臣所纂,既无可疑。南(京)太常职掌相沿,又未知其据。臣谨备载之,以俟后人博考〃。
  明末清初的钱谦益和李清见到这样的记载也无法判断孰是孰非。钱谦益当时是南明弘光朝的礼部尚书,李清曾任大理寺左丞,二人利用职务之便,于弘光元年元旦利用祭祀孝陵的时机,悄然打开孝陵寝殿,〃入视果然,乃信〃。
  还有一个证据。朱棣在即位之后,在南京天禧寺的旧址上翻盖新寺,取名大报恩寺,是为了报答马皇后的养育之恩。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寺中正殿的大门经常紧闭,外人无法看见里面元顺帝像的情况,有传闻里面供奉的其实是成祖生母妃。
  还有的学者考证当年建文帝之所以先削周王,是因为周王与朱棣是同母所生,故削周王而去燕王羽翼。周王与朱棣的母亲不是马皇后,而有可能就是妃。
  元主妃洪吉喇氏说。社会上更加流行的却是另外一种说法,即成祖生母是蒙古人洪吉喇氏。洪吉喇氏是元顺帝的第三福晋,是太师洪吉喇特托克托的女儿。元顺帝败,朱元璋入大都(今北京)见洪吉喇氏貌美,就留在身边。然而她入明宫时就已经怀孕,所生的就是明成祖朱棣,所以朱棣即元顺帝的遗腹子。其实这只是民间的传说而已。徐达攻陷大都是至正二十八年(1368),而朱棣生于至正二十年(1360),两者相差达8年之久。这种情况可能由于朱元璋刑罚过严、朱棣杀戮过重,从而导致民情激愤,因而编造谣言以发泄胸中的不满情绪,以至于以讹传讹。
  还有其他一些说法,比如说成祖是达妃所生,或元主妃不是洪吉喇氏而是翁氏,等等,但都影响不大。实际上,争论的焦点是成祖到底是嫡出还是庶出?以上看法都可以归纳到这个问题上来。朱棣非马皇后亲生而生母为妃的说法,经过明史专家李晋华、吴晗等人的精细考证,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在这里,可以提供一条可以佐证成祖庶出说的史料。成祖即位以后,禁止一切有关其夺位的史料,但他左右不了国外的史籍,而这条史料恰恰出自邻国朝鲜,其真实性是可以信赖的。洪武二十二年,朝鲜使臣权近一行曾在北平拜谒燕王,权氏著有《奉使录》记其事,其中有诗题云:
  到燕台驿,进见燕府。先诣典仪所。所官入启,以是日先太后忌日,不受礼。命奉嗣叶鸿伴接到馆。七月十五日也。
  此处〃先太后〃当是从汉制之称诸侯王母,显然指燕王自己的生母。诗题中明言太后忌日在七月十五日,而高皇后马氏的忌日在八月初十,显然不合。洪武二十二年,还不存在嫡庶之差别问题,故燕王即使对外国人也不遮掩其真实生母身份。所以,成祖非马氏所出无可怀疑。那么,朱棣为何一再强调自己是嫡出呢?这是因为明朝的皇位继承制为嫡长子继承制,只有嫡子继承皇位才是深孚人心的,否则会危及皇权的稳定。特别是是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将建文帝赶下台后取而代之,更恐难以服众。他担心后人说他篡权,所以才千方百计强调自己嫡出的身份。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伎俩,是不足为怪的。
  朱棣个人小档案
  姓名:朱棣出生:元至正二十年(1360)四月十七日
  属相:鼠卒年:永乐二十二年(1424)
  享年:65岁谥号:文皇帝
  庙号:太宗,嘉靖时改成祖陵寝:长陵
  父亲:朱元璋母亲:马皇后,一说妃
  初婚:17岁配偶:徐皇后
  子女:3子,5女继承人:朱高炽
  最得意:夺得皇位最不幸:病死行军途中
  最失意:夺位不正,人心难服最痛心:诸子争储位
  最擅长:计谋、武功
  宣宗朱瞻基,仁宗长子,明朝第五个皇帝,年号〃宣德〃。1426年,仁宗朱高炽病逝,朱瞻宣宗像基以29岁的年龄即皇帝位,时值壮年,精力充沛,又有一定的治国经验,且可以不用像他的父亲那样在太子的位置上苦苦等待20年之久,可谓恰得其时。当年成祖曾经预言他是个〃太平天子〃,此语果然没错。虽然宣宗在位仅有10年时间,但他是个守成之君,承继明朝开国60年来的基业,以自己德政和治道而载入史册,将明朝推向了〃仁宣之治〃的黄金时期。
  自身:聪颖与勤奋
  洪武三十一年(1398)二月初九日,朱瞻基出生在北平。在他出生的前夕,他的祖父燕王朱棣做了一个梦,梦中太祖朱元璋授予他大圭,上面写着〃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字样。圭,是古代封建帝王贵族在举行典礼时用的一种玉器。成祖认为这个梦有特别的寓意,是个吉兆。在朱瞻基满月的时候,朱棣看到他满面英气,与自己梦中见到的样子十分相像,非常高兴,对他也是特别的宠爱。
 



第18节:聪颖勤奋的宣宗朱瞻基
  
  朱棣夺得天下后在南京登基,朱瞻基随祖母离开北京也来到了南京。祖父朱棣和祖母徐氏非常钟爱这个皇孙,对其颇为用心。朱瞻基自幼聪慧,喜好读书。永乐五年(1407)四月,他到了出阁读书的年纪,成祖特命靖难之役的第一功臣姚广孝为之讲习经书。
  姚广孝像姚广孝是个很特别的人,至今还流传着关于他的许多传说。他14岁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向道士席应真学习阴阳术数之学,熟读诗书,诗文俱佳。后来云游嵩山时,著名相士袁珙(ɡǒnɡ)看到他十分诧异,说他三角眼、形如病虎、嗜杀成性,将来一定是刘秉忠一样的人物。(刘秉忠,元朝僧人,随忽必烈征云南,筹建开平城,主持设计元大都,建议以大元为国号。)姚广孝听说自己会成为刘秉忠一样的人物,正符合自己的志向,非常高兴,立志要做一番事业。因马皇后病逝,朱元璋择高僧入藩王府为马皇后诵经祈福。姚广孝因此得以入燕王府,为朱棣所知。他密劝朱棣举兵,并在靖难之役中屡出奇策,为朱棣夺得江山立下不世功勋。朱棣对他十分敬重,恢复他的姓,赐名广孝,不直呼其名而尊称为少师。朱棣让他蓄发还俗,他不肯;赐给他府邸和两名宫人,他拒不接受。上朝的时候他穿上官服,下朝后就换上袈裟,居住在寺庙中。当永乐十六年(1418)他病情危重时,成祖亲自到他居住的庆寿寺看望他,相谈甚欢。病逝后,成祖辍朝两日,亲自为他的神道碑书写碑文,记述他的功绩。
  成祖朱棣以自己最为信任的大臣来辅导朱瞻基,可见对他的殷切希望。朱瞻基也没有辜负祖父的期望,学习刻苦,加之天资聪颖,过目不忘。他还留意古今兴衰、历朝治乱的内容,从中领会治国的道理。
  成祖朱棣不但任命姚广孝教授朱瞻基,而且他自己也用言传身教来给与他良好的影响,为以后为国君做准备。永乐七年(1409),成祖巡幸北京,令朱瞻基同行。他特意带领着朱瞻基到田间观察农作物、农具和耕种的过程,到农民家里看他们的衣食住行,并写了一篇《务本训》给他,让他知道农业是国家根本的道理,治理国家必须体恤农民。
  永乐八年(1410),朱棣亲征蒙古,指定尚书夏原吉辅佐朱瞻基留守北京,学习处理日常政务。当时南京是京师,北京称行在,虽然同样设有各种官署,但是处于草创阶段,还很混乱。夏原吉每天早上辅佐朱瞻基处理政事。面对各衙门的庞杂事件,夏原吉总能口答笔书,从容不迫,井井有条,处理好深入漠北的成祖朱棣和远在南京监国的太子朱高炽交办的各项事务。有这样能干的大臣辅佐朱瞻基,相信他一定会从中积累许多处理政务的经验。后来夏原吉又侍从朱瞻基深入乡野村落,体察百姓疾苦。成祖对夏原吉很满意,在朝堂上指着他和蹇义对朝臣说,这是高皇帝(太祖朱元璋)给我留下的贤臣,要想知道古代贤臣的样子,眼前的两个人就是。此后,朱瞻基多次在夏原吉的侍从下往返于两京之间,其间经常谈论治国方略,从夏原吉那里获得了许多经验。
  宣宗骑马图永乐十二年(1414),为了让朱瞻基接受战场的历练,朱棣命他随自己亲征蒙古。朱棣已经让朱瞻基体察了民间疾苦,学习处理政务,似乎只有再让皇太孙在战场上磨砺之后才会让他日后成为文武兼备的一代圣君。朱棣并没有让朱瞻基荒废学业,命随军大臣在行军过程中继续教授他经史。皇太孙有时又跟随成祖朱棣检阅部队,学习战法。六月,明军与蒙古铁骑展开激战。宦官李谦自恃勇猛,带着朱瞻基加入战局。朱棣得知皇太孙身涉险境,急忙派军将朱瞻基解出战场。李谦自知犯下大错,自杀身亡。
  正是在祖父朱棣的精心培育下,朱瞻基文韬武略、熟悉政务,为将来治理国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朱棣十分欣慰,曾对朱高炽说朱瞻基日后必然是一个太平天子。如前文所说,朱棣之所以传位于朱高炽,或与钟爱皇太孙朱瞻基有很大的关系。朱瞻基机敏过人,多次维护了其父朱高炽的储位。有一次,成祖朱棣命太子朱高炽和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拜谒太祖朱元璋的孝陵,朱瞻基随往。太子朱高炽身体肥胖,还有脚疾,行走不便,由两个太监搀扶仍然踉跄。朱高煦在后面看见,故意在众大臣面前羞辱太子,说〃前人蹉跌,后人知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