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基础过关20-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请回答:    
    (1)材料1、2、3各是什么样的知行观?    
    (2)材料2与3有什么异同?    
    (3)材料4是什么样的知行观?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16下面是选自《实践论》中的材料:    
    材料1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材料2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材料3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合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材料4    
      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践(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    
    材料5     
     要完全地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造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材料2、材料3,作者认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    
    (2)分析材料4、材料5,作者认为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17下面材料是有关真理标准的论述:    
    材料1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毛泽东说: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材料2    
      实用主义者詹姆斯说:凡是有利于我们工作,并使我们得到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真理的惟一标准。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一致吗?为什么?    
    (2)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观点分析材料2。    
    18下面是有关九方皋相马的一段历史资料:    
      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遣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状。他按照书上给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的一一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    
    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九方皋相马的高明之处何在?    
    (2)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说在思维方法上九方皋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19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1    
    正如在社会中,每个人的能力总是在动荡的情况下而不是在其他情况下发挥出来,所以同样隐蔽在自然中的事情,只是在技术的挑衅下,而不是在任其自行游荡下,才会暴露出来。——参见培根《新工具》    
    我们有三种主要的方法:对自然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观察搜集事实;思考把它们组合起来;实验则证实组合的结果。    
    ——参见狄德罗《对自然的解释》    
    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    
    直到今天,犹太人不会改变其特性。它们的原则,他们的上帝,仍是最实践的处世原则。    
    ——参见《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    
    材料2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    
    ——参见王守仁《答友人问》《传习录下》    
    自我设定自身;自我设定非我;自我设定自身和非我。    
    理智是一种行动,绝对不再是什么。    
    ——参见费希特《“知识学”引论》    
    实践理念比以前考察过的认识的理念更高,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的资格,而且具有绝对现实的资格。实践的理念即行动。    
    ——参见黑格尔《逻辑学》下卷    
    材料3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交错点=人和人类历史的实践。    
    ——参见《列宁全集》第55卷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参见《毛泽东选集》第2卷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关于实践的观点。    
    (2)分析材料2关于知行关系的观点。    
    (3)谈谈对材料3关于实践观的理解。    
    20材料分析    
    从前,在乡下有一个人,他在自家的地窖中储存种子的时候,将一把斧忘了从地窖中带出来。几天以后,他在又要用斧头时,才发现自家的斧头已经丢失了。放在自己家的斧头到哪里去了呢?他在自己家里到处找遍了,还是没有找到,他就怀疑是他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仔细地观察邻居家那个儿子,觉得是他偷了斧头了。看他那走路的样子,很像是偷了斧头的,不仅如此,连他的神态、动作、表情也像,甚至他说话时的声调,都像是偷了斧头一样。总之,越看越像,几乎可以肯定,就是他偷了我家的斧头了!又过了几天,这个人又要到地窑去储存物品了。当他挖开地窖门,下到地窖里的时候,发现了自家那把不见了好多天的斧头正躺在自家地窖里的地面上。    
    到了第二天,这个人再去看邻居家的儿子的时候,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就连笑的神态,一点儿也不像是偷斧头的样子了。    
    请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有关原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21材料分析    
    《庄子·天道》篇记载了一个名叫轮扁的木匠与齐桓公谈论读书问题的故事。某日,齐桓公正端坐于大堂之上读书,有一个名叫轮扁的工匠正在削木头准备做车轮。他看到齐桓公在读书,因为好奇,就放下手中的活计,凑向前去,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请问国君您读的是什么书?”    
    “我读的是古圣贤的书。”    
    “圣人还活着吗?”    
    “圣人早死了。”    
    “那么国君您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而已。”    
    木匠的话,使齐桓公大怒。他励色道:“我读书,你一个小小的工匠怎敢妄加评论!有道理讲出来!”轮扁答道:“好吧,就拿我制造车轮这行手艺来说吧。削木为轮,要把轮子做得又牢固结实,又圆转灵活,就得有一种极熟练的技巧。譬如辐条和车毂之间的榫接,宽了虽然容易插入,但松而不固;紧了虽然坚固,但无法插入。因此,榫眼必须斫得分毫不差,这种工夫只能靠得之于心,应之于手。这种熟练的技巧只能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养成。我不能单用口授的方法将技艺传给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不经过实践,就把我的技艺继承下去。所以,我今年70岁了,还得在这里做车轮。依此类推,圣人已死,所留下的几本书,也已成为过去的东西,难道国君您所读的不是古人的糟粕吗?”齐桓公当下无言。    
    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有关原理对轮扁的话进行分析。    
    一、选择题Ⅰ    
    1D【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是以科学实践观为核心,所以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之所以是认识论之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在于实践是认识的动力、来源、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2C【解析】无论是价值的客观性还是主体性,都根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既是把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相联系、相统一的现实基础,也是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并使物向人趋近的可靠根基。    
    3C【解析】主客体关系本身就是在实践中形成,在实践中发展的,主体是实践的主体,客体是实践的客体,因此理解主客体关系的关键在于实践的观点。    
    4C【解析】经验论的主要错误是夸大了感性认识的作用,但不能由此说,经验论把经验当作第一性的,当作了世界的本原,把经验当作第一性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5A【解析】在认识论上,辩证唯物主义与其他唯物主义一样,都是反映论,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性。当然,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是有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反映论,而旧唯物主义则是消极的反映论。    
    6D【解析】本题中命题A、B都是对的,但是单项选择题只能选择最佳答案,本题最佳答案是D。    
    7C【解析】 本题考查对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与应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实践本身包含认识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是错误选项,因为认识并非总是滞后于实践,例如科学理论可以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B是错误选项,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正确的认识则是实践的先导。C项观点正确,并符合题意,是正确选项,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