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基础过关20-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7国家的对外职能表现为()    
    A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B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    
    C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D参与国际经济政治生活    
    18政治上层建筑包括()    
    A国家政权B政治法律制度    
    C政治法律思想D道德思想    
    19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人类的历史归根到底是()    
    A劳动发展的历史B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    
    C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D物质资料生产者活动的历史    
    三、分析题    
    1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是什么?    
    2分析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3社会的观念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内涵。    
    4分析说明文明和文明形态。    
    5如何理解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    
    6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这一原理对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7试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迷信思想产生的根源以及坚持无神论的重要意义。    
    8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在坚持依法治国的同时,必须辅以以德治国的方针。    
    9结合意识形态阶级性原理分析,为什么在当前我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反对思想自由化和指导思想多元化。    
    10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11下列是一组有关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材料:    
    材料1    
    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是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跃过任何重要的阶段。    
    ——摘自孔德:《实证哲学》    
    材料2    
    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3    
    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既然一件事实只有当它被人想起时才是一件历史的事实,……问什么是历史的事实和什么是非历史的事实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了。一件非历史的事实将是一件没有被思想过的事实,因而是不存在的,而谁也没有遇见过一件不存在的事实。    
    ——摘自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这两段话所表现的基本思想倾向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2)材料3与材料1、材料2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3)材料2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想?    
    12下面是一组关于经济全球化方面的资料:    
    材料1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同,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2    
    技术的进步和基础设施的建成,第一次使高效率的全球劳动分工成为可能。国际市场经济有效地把亚马逊河流域的橡胶、马来西亚的锡、印度的黄麻、罗得西亚和刚果的铜、俄国的锰、西非的棕榈油、澳大利亚的羊毛、埃及的棉花,等等,都利用于欧洲的工场。这种全球性的经济一体化把1860年到1913年之间的世界工业生产提高了5倍,把1851年到1913年之间的世界贸易提高了11倍。    
    ——参见[美]斯塔夫里亚诺斯(L。Stavrianos)《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过程》    
    材料3    
    全球化是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增强。    
    ——参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7年世界经济展望》    
    材料4    
    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给世界各国带来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和风险。    
    ——摘自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    
    参见《人民日报》,1998-11-19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材料2,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2)根据材料3、材料4,分析说明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对策。    
    13下列是有关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问题的材料:    
    材料1:    
    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的人则要求让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参见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2: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参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3:    
    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参见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请回答:    
    (1)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2)谈谈你对材料2中恩格斯关于“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的理解。    
    (3)根据材料2和材料3,说明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14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请回答: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    
    (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15下面是我党领导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    
    材料1: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    
    ——参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    
    材料2:    
    邓小平指出: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我们经过冷静考虑,认为这方面的失误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最重要的一条是,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员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所以要加强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倡艰苦奋斗。这是中国从几十年的建设中得出的经验。    
    ——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    
    材料3:    
    江泽民指出: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目的是增强党和国家的凝聚力,增强干部队伍和群众队伍的凝聚力,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参见《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材料4:    
    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需要,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需要。要坚持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宣传思想战线的重要职责。    
    ——参见《人民日报》,20031208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运用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的原理,说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    
    (2)说明在目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选择题Ⅰ    
    1D【解析】本题考核的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只有命题D符合题意。    
    2C【解析】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所以本题选C。    
    3C【解析】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同样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分歧的焦点,所以本题选C。    
    4C【解析】社会规律的特点在于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是通过人的活动进行的,这是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最大区别,所以本题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