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体验式”采访对记者的要求很高,需要有充沛的精力、过人的胆识、细致的分析,需要采访前的充分准备和进入角色后的随机应变。这几条都具备、都做到,搞体验式新闻的记者才能充分认识、真切感受被采访对象的精神风貌。
《深圳晚报》记者涂俏,1998年在火车站附近的一家大酒楼反串“啤酒女郎”(现场啤酒推销员)。通过三天的隐性采访,亲身体会到了外表光鲜亮丽的啤酒女郎不为人知的辛苦、遭遇顾客恶意骚扰的无奈。涂俏出版的《生存体验》一书,详细介绍了自己的这次暗访。
为亲身体验啤酒女郎的工作环境,涂俏应聘到一家酒廊,穿起超短裙,端起托酒盘,真的做了三天啤酒促销:啤酒女郎这一新兴的推销队伍,只是厂商或代理商的一种营销策略上的工具,商家并不在乎这些小姐卖出去多少瓶啤酒,看重的只是她们穿梭在酒楼酒肆中所形成的一种鲜活流动的广告媒体作用。啤酒女郎的收入与她们的付出是不相称的。啤酒女郎每天用自己的形体与劳动,在为商家做广告,商家付给她们的只是她们营销的那部分薪金,轻易地克扣了她们作为广告媒体的那部分报酬。推销,是一种劳动,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科学。如果,商家能更具有长远眼光,对她们进行更多些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培训,付酬更加合理,对于宣传与推广自己的品牌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不难读出,这些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评价,单纯坐在空调房间的电视台和报社办公室,是永远也写不全面,写不生动的。
第一部分第2节 隐性采访在中国的使用现状(2)
三、隐性采访无可取代的积极作用
(1) 有助于提高采访材料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暗访资料的证明力极强,记者携带摄录设备,将当事人不敢或不愿公开的活动和谈话记录下来,有其他证据无法拥有的说服力和证明力。
2002年底,《楚天都市报》副刊主编、记者占才强,和《人才信息周刊》的一名编辑记者高汉明,辞去报社工作,乔装打扮混入乞丐堆,过了四十多天“乞丐瘾”。占才强在此后出版的《卧底当代丐帮》中回忆这一段经历说:“我们比过去的任何时候更像个记者。我们不仅为被采访对象打动和震撼,也常常被自己深深感动着。这也证明了我们最初选择的正确性:如果拿记者身份去介入他们的生活,是几乎不可能完成这本书时的许多写作的。在进入乞丐群体之前,我们和许多的平常人一样,对他们怀有一种深深的怜悯之心,甚至把非人、灾难一类的想法加乎其身。但在接触过程中,我们惊讶地发现,先有的许多认识存在着偏差。”
与占才强一同卧底丐帮的高汉明,为了完成此次采访也辞了工作。“我决定加入占才强的行列,和他一起探索这个另类世界的奥秘。最初,在工作之余,我背着采访包、拿着相机与街头所碰到的流浪汉及乞丐们接触,但身份的原因使得他们大多对我置之不理,甚至避而远之。要想和他们真正靠近、获取所需的采访资料极其艰难。这时我才明白占才强为什么一定要挫伤乞丐的缘由了。他们是一个极敏感的群体,除了同类,他们是不会轻易向他人透露属于他们的秘密的。特别是记者,在他们的概念里,和公安人员、城管人员一样都是产生畏惧的一类名词。”
为了弄清楚学生乞丐的真假及他们的收入情况,占才强找来张硬纸板,上面贴白纸,写上“身世悲惨”几个大字挂在胸口,低着头跪在路口的人行道上。“不到一分钟,我就看到已经有几双脚停在我们视线之内,人越聚越多,有七八个人的样子。一个人说:‘蛮造孽!’‘哪个晓得是不是真的!’‘现在这种学生伢蛮多,搞不清楚到底是真是假。’人们七嘴八舌在议论。1小时的光景,我的面前站了几拨人,又走了几拨人。不时有人递来1元、2元的钞票,最多的一个人给了10元。我暗自记录了一下给钱的人,以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居多,其中30岁左右的妇女最为慷慨,出手最大方,一般给5元甚至10元。其次是小孩,大都是父母让他们给的,不问真假、缘由递过来1元2元的表示爱心。议论最多的是年龄偏大的中老年人,他们似乎更像是看热闹的,考察分析议论一番,然后也不下结论地离开。2小时的时间,记者进帐39元5角。 记者敢为他人所不敢为之的举措,才让他真正地报道出乞丐生存的原生态。
(2)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揭露违法违纪现象。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条规定:本法的任务之一是“教育公民自觉遵守纪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无疑,此规定赋予了每个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权利和义务。而新闻工作者与违法犯罪分子斗争的最为有力的武器是手中的笔和设备(录音机、摄像机、照相机)。将那些见不得阳光的违法违纪事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之受到正直的人们的鞭挞,满足了广大民众知悉社会真实情况的要求。
无极假阿胶村被查处了。然而全国上下的假药制售贩卖至今还是层出不穷。有一句话叫挂羊头卖狗肉,如今有人打着鹿的旗号,卖的却是羊的产品。鹿胎膏是一种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名贵补药,它对免疫力调节,滋阴补阳都有着非常好的效果。鹿胎膏鹿胎膏,当然是用鹿胎做主要原料,可是鹿胎膏怎么又和羊挂上了钩呢?2003年第23期《每周质量报告》中,记者对辽宁省通化市药材市场销售伪劣鹿胎膏进行了暗访和曝光。
通化市面积不大,但却有三四家大型药材市场。记者以买药者的身份转遍了这几家市场,发现到处都出售着假冒伪劣的鹿胎膏。鹿胎膏是用于各种妇科病的特效药,而它的这种特殊的疗效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鹿胎这种特殊原料的药用价值。采访记者将摄像机放在手包里,装作买药人到处走走看看,打听询问。这些卖药的都是知假卖假,心里也很清楚假鹿胎膏的危害,以及出售假药的违法性质。所以他们是万万不可能接受公开采访的。但面对 “同一条道上的”买假药的人,药贩子们的警戒线就要低很多了。
为了搞清这些廉价鹿胎膏是怎样生产出来的,记者几经周折来到一位姓魏的老板的店中。据介绍,这个店是通化规模较大的鹿产品加工和经销点。 老板见记者有意购买自己的货,热情介绍起了优质的鹿胎膏,经过一番攀谈,他又拿出了几块价格低廉的劣质鹿胎膏,仔细推荐,记者又迂回询问起这些廉价劣质鹿胎膏的生产经过。这位老板不加掩饰:便宜鹿胎膏都是在原料上做手脚,把鹿胎换成别的东西。大部分都是用鹿的内脏,把里头剖开,里面的瓤子就卖给药厂做鹿胎膏了。
这位老板还说,其实这种做法也不是最省钱的,他自己厂里加工的鹿胎膏其实根本就没有鹿胎的成分,而是以羊胎为原料生产。那么羊胎到底是如何 “巧手制作”变成鹿胎膏的呢?老板告诉记者,想看制作过程就第二天来。于是第二日清晨,记者再次登门,看到了用来制作鹿胎膏的羊胎。这些即将被做成名贵药品鹿胎膏的羊胎,味道难闻,已将近腐烂,有的还有脐带屎和粪便粘连着。 老板看着羊胎上的粪便,没有一点要把它清除的意思,反而还笑着说,这些都不能浪费。制作鹿胎膏需要好几天的时间。两天后当记者再次登门时,前几天的那个羊胎已经被他烘烤成了干胎,一点羊胎的样子也没有了,味道也消失了。
图3:鹿胎膏“羊”胎造
记者的偷拍镜头记录下了整个制作过程,熬膏用的中药都是小药店淘汰的药渣和下脚料,为了使羊胎加工的鹿胎膏更加象真正的鹿胎膏,就大量用蜂蜜作调色剂,不仅使羊胎膏在色泽上更像鹿胎膏,而且还可以增加羊胎膏的粘稠度。浸泡过程更加恶心,羊胎粉的腥臭味引来小飞虫,淹死在水里。工作人员把浸泡羊胎粉的水倒进了这个容器里,用力的搅拌。老板告诉记者,就这样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熬制,以羊胎原料的鹿胎膏就生产出来了。这些所谓的“鹿胎膏”再加上包装就可以上市了。
在别家假鹿胎膏厂的暗访过程中,有一位老板还告诉记者,生产鹿胎膏的原料除了有羊胎,还有一些是死的鹿胎、甚至是已经会走的小鹿。令记者更吃惊的是,没有一个老板能说清楚这些小鹿是怎么死的。就这样这些不知死因的所谓的“毛胎”也堂而皇之的成为了鹿胎膏的原料。
真正的上品鹿胎应该是没见过天的鹿胎,也就意味着一般要杀了母鹿才能取胎,这样等于是两只动物的价钱,鹿胎膏的珍贵性就在这里。上品鹿胎膏,有很好的滋补作用,补气补血,还有壮阳的效果。而假冒伪劣鹿胎膏,非但没有任何疗效,在简陋恶劣的制作加工环境中还可能沾染上各种细菌,祸害无穷。
利欲熏心的假药生产销售者,眼睛里只有钞票,怎能看得到消费者因假药而致残、致死的严重后果。铁肩担道义,曝光这种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恶劣行为,是记者的责任。
(3)检验考核型报道
对一些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的事迹和工作进行“检验与考核”时,为了挤掉“多余水分”,反映他们的真实面貌,一些记者采用隐性采访的方式进行采访,往往能采集到出人意料的真实新闻——有时是一些注水的“模范”“先进”们的斑斑劣迹。有时候也可能采到一些模范人物和单位尚不为人知的先进事迹,
“金钥匙”组织成员是国际酒店服务业公认的优秀服务人员,在北京各大饭店中金钥匙人员总数不超过60人。2002年3月14日,北京电视台“北京特快”栏目的记者对几家酒店“金钥匙”的服务进行了暗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