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线人”说,这种废弃的小茅房,还有建了一半却长期放弃了的房屋,是最典型的地下工厂掩体。另外还有一种隐藏烟机的方式,就是先砌一个固定烟机的基座,将烟机放进去,再围绕着机器搭建一间无门窗小屋,此种小屋有一堵墙是虚掩着的,用泥抹光表面,里边一推就倒,随时可以逃走。遇到大规模清查时,主人见势不妙,就从屋里推倒一堵墙,立刻将烟机装车运走。
在村外转了一圈没有什么收获,回到村里继续搜索。这次,我们怀揣着新的借口,大胆地往有灯光的亮处走。“线人”辨别声音的能力极强,很快找准方位,带我们摸黑赶到地点。这间屋子挺大,里面灯光通明,我们从被堵了半边的窗户向里窥视,只见一台机器正在隆隆运转,却没有一个干活的人。打开偷拍机正准备透过窗缝拍摄,“线人”小声说:“这是台磨面机。”我们一下子泄了气,激动的心都快跳出嗓门了,怎么这样?
且慢,再张望一会儿发现,屋里不光没有干活的人,机器里竟然也没有磨出来的面——它一直在空转!三更半夜,磨面机在空转,这中间必然有鬼。“线人”细听片刻,轻声告诉我们,他听出了磨面机背后夹杂的烟机的声响。据他判断,烟机肯定就在屋里,要么就在地下,而且肯定是个大家伙,因为声音太大,只好靠磨面机打掩护来盖住真正的烟机声响。
好个鬼主意,真是挖空心思,不惜成本。磨面机也要拍,但这样一来,烟机自然又拍不到了。至此,我们才终于明白了造假者的良苦用心和狡猾伎俩。
我们这种偷拍只能抓到极有限的蛛丝马迹,必须大规模正面作战,才能揭开他们的老底,让造假者的勾当大白于天下。我们准备撤。
一看时间,将近凌晨五点。再迟一会儿,天就会发亮,我们出村肯定会引起注意,事不宜迟,立刻撤!三个人一溜小跑,匆匆溜出了村才敢长出一口气。天已大亮,转身拍摄了一个晨光中依稀的村庄全景,我们结束了这次二十四小时的连续作战,收兵回营。
第一部分第2节 隐性采访在中国的使用现状(5)
第二天,我们回到北京汇报情况。不久,大规模行动就开始了。但奇怪的事情也紧随而至:云南省有关部门、国家打假办有关部门联合组织人员,秘密部署了行动,但不幸,这样机密的打假行动,不知怎的很快走漏风声,云霄的“线人”在行动开始之前的几个小时打来电话,说村里已经开会通知大家注意,近日将要大规模检查,谁走漏了风声,要格杀勿论,部分烟机已经开始转移。
秘密行动走漏风声,意味着行动队里必有内奸,敌暗我明,整个行动已无秘密可言。 原计划八点正式出动,既然情况有变,只好立刻出击。七点钟,我们的车队浩浩荡荡冲出县政府大院,直奔造假的村子。奇怪的是,我们刚一出大院,外面就涌上来很多摩托车,紧随我们的车队,越往前走,跟上来的摩托车越多,很快,路边就汇集成了壮观的摩托车队,仿佛夹道护送我们的卫队。这种情况,一看就是有组织的、有预谋的。我们走,他们走,我们停,他们也停。骑摩托车的人不断地用手机打着电话,不知在和什么人说些什么。透过车窗玻璃,我们将这一罕见的景象拍摄了下来。
在村口,我们堵住了一辆大卡车,车上已空无一人,车身装了一个特制的铁皮篷子,武警冲上去撬开篷子门,一台烟机露了出来……
甩不掉摩托车,我们的攻击方向就随时被造假分子掌握着,他们依此决定是否能跑,跑向何处。我们放慢速度,摩托车也放慢速度;我们加速,摩托车也跟着加速,村间道路上尘土飞扬,颇有点像电影中的追击镜头。队长当机立断决定:“来他一个声东击西,他同时与三四个点的“线人”联系,佯装东去,突然命令司机掉头过一座桥,杀进了另一个村子,这一次我们又截获了一台烟机。突然对讲机又响了,是“线人”的声音,“一辆卡车出了村,正向西跑,蓝色大东风,上面有烟机。”
队长命令他:“盯住,一直跟着,看他往哪跑!”
这之后,就不断有“线人”的报告:“出了小树林——过了一座桥——向东拐了——朝水塘中间的小岛跑去了——停到林子里了。”我们按照线人提供的路线追上去,来到一片水塘,有一座桥和水塘中间的小岛相连,小岛上树林密布,夹杂住着两三户人家,下车,冲上小岛,又一辆卡车,就停在林子之间的草丛里。
图8:没收的假烟
……
这次打假,虽然没抓到一个造假老板,但毕竟有所收获,查收了四台大型烟机和几卡车伪劣烟丝和大量假冒名牌香烟的印刷品。回想起来,令我们感受最深的并非这些“战利品”,而是这场“地道战”、“游击战”、“间谍战”、“运动战”兼备的“没有硝烟的战争”。
“老记”在《讲述》栏目中一路回忆,给人带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情景想象当中。很多观众在收看了“假烟金三角”之后折服于这两个记者勇往无前之魄力。《讲述》节目播出后,又有一批当时没有收看到“金三角”新闻节目的观众被折服了。时至今日,还有人在马路上能认出“老记”,“您不就是那个假烟金三角的记者么!”
(四)迎合社会和时代的需要,更有效地实施新闻舆论监督
隐性采访的魅力,还在于它迎合了社会和时代需要,可更有效地实施新闻舆论监督,满足新闻记者对“社会责任感”的刻意求索。
市场经济是我们社会目前所处的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这种特征还未发展到成熟期,转型和过渡所带来的利益调整,必然伴生无序和混乱,由于体制的运行不畅和机制的不健全,当文明和道德遭遇挑战,本来应该由法治承载的调整任务无法有效完成,一些阴暗和丑恶的现象和行为也相继出现。使命促使媒体负起了这份沉重的责任,于是,舆论监督成了当今很响亮的一种声音,而隐性采访等类似的手段,便成为媒体从业者进行舆论监督的一种选择。
这和美国百年前的“扒粪运动”或“黑幕揭发运动”有相似之处。
黑幕揭发运动意即“扒粪运动”,此称谓来源于美国总统罗斯福。他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不满地将这些专门揭丑的记者称之为“扒粪者”(muckrakers),把他们比喻为著名的宗教小说家班扬(Bunyan)《天路历程》 中的“扒粪者”:这位扒粪者手拿粪耙,目不旁视,只知道朝下看,因此看不到任何美好的事物,满目都是地上的秽物。由此,这个称呼便固定下来。虽然官方反对,但“扒粪”仍在继续,而且这一带有谩骂之词反而得到公众的“首肯”,成为一种受人赞许的尊称。
20世纪初,美国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刚刚完成,一批有志于社会改革和社会正义的作家、新闻工作者(即“黑幕揭发者”)利用当时已经大众化的传媒(期刊),以深度的解析和犀利的言论抨击了伴随社会转型而来的种种不公和腐败现象──官商勾结、贫富悬殊、假货泛滥等,与其它进步力量一起,通过激活公众舆论、促使民众觉醒和支持立法等方式,抑制了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避免了可能出现的社会失序,进而巩固了生产力发展的成果和既有的社会体制。
“扒粪”运动历时十余年之久,一些著名的作家也参与其中,如弗兰克·诺里斯(Frank Norris)的《章鱼》、《深渊》,对一些大公司的种种恶行作了生动、逼真的揭露。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 的《屠场》揭露出芝加哥肉类工厂的肮脏黑暗令人震惊,据说老罗斯福总统从此不敢吃香肠,并导致了政府通过《食品卫生法》。
“扒粪”运动促使社会猛醒,人们开始与各种丑恶现象作斗争。各种立法如潮水般涌来,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立法汹涌而至,几乎席卷公众所感兴趣的一切生活方式和一切活动方式”。这些改革性法案有:宪法《第十六修正案》、《第十七修正案》(1913年)、《纯净食品和药物管理法》(1906年)、《肉食检查法》(1906年)、打击放任自流式经济的《赫伯恩法》(1906年)、《报纸公示法》(1912年)、《联邦储备法》(1914年)、《克莱顿反托拉斯法》(1914年)、《联邦贸易委员会法》(1914年)以及各州各市涉及以下方面改革的诸多法律:妇女选举权、创制权、复决权、罢免权、选民直接投票的预选、减少选任人数、比例代表制、住房、教育、劳工、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
“黑幕揭发运动”在动荡而复杂的社会变革中帮助美国人形成共识,为最终完成社会转型进行了全民族的心理调适。在当时黑幕揭发运动中,许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报道都运用了隐性采访手段。黑幕揭发报道也成为美国当今威力最为强大的新闻舆论监督样式调查性报道的先声。
在当代中国,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许多电视栏目,也正通过相当规模的批评性报道,完成着舆论监督的使命。尽管隐性采访这一手段的运用引起不少有关法律和道德的讨论,但媒体仍把它作为舆论监督的有力工具,大多数观众亦快意于人赃俱获的痛快淋漓,对其中的争议表现出极大的宽容。“现在媒介和老百姓对于使用隐性采访方式进行各种揭露腐败的报道,都感到很痛快。这是由于社会腐败现象较为严重,人们对于舆论监督的愿望十分强烈,因而暂时忽略了采访操作方面的问题;画面上‘人赃俱在’, 隐性采访带来的舆论压力也迫使当事人不敢与媒介‘理论’。换句话说,隐性采访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