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 2007年合订本1-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常和这些不幸的父母坐在一起,他们精神恍惚。试图弄明白眼前发生的变故。一向担当保护角色的父亲,感到茫然无助;母亲们内心深处则浸透了痛苦.随时会崩溃。他们脸上的表情像是说,什么都没有意义了。什么都没有了。

  当我们安葬老人时.我们埋葬的是已知的过去。我们曾把它想象得比实际更好,但所有的过去都是一样的.其中的一部分我们曾栖身其中。记忆是压倒一切的主题,是最终的慰藉。

  但埋葬孩子就是埋葬未来.难以控制的、不为人知的未来。充满希望和可能性,以及被我们的梦想所拔高的美好前程。悲伤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坐落在墓园一角和栅栏边的那些小小的坟茔,永远容纳不下心头的伤痛。死去的婴儿没有给我们留下回忆.他们留下的是梦想。

  我忘不了初为人父和殡仪员的最初几年,生育孩子和掩埋孩子对我来说都是新鲜事。半夜里我常会醒来.悄悄跨进儿女们睡觉的房间,俯身床前,听他们均匀的呼吸。这就够了。我并不奢望他们成为宇航员、总统、医生或律师,我只要他们好好活着。像父亲一样,我学会了恐惧。

  我从孩子们的每一个动作中,都看到可能致命的后果。我们住在殡仪馆隔壁的一幢旧房子里,孩子们在侧院玩橄榄球.在停车场溜旱冰,然后是滑板、骑自行车,最后是开车。在4个孩子分别是10岁、9岁、6岁和4岁那年,他们的母亲和我离了婚。她搬走了。孩子留给我。面对4个伤心的孩子,我觉得自己完全失败了。长久以来。婚姻已成为痛苦,离婚虽然使我得到解脱,我也为之高兴,但我同时意识到,做一个单亲家长。意味着在诸般不便之外。全靠你的一双眼睛盯着孩子们,不再有第二双;你的一对耳朵得时时注意倾听;只有你一个人的身躯为他们挡开灾祸;只剩下你一颗心为他们操心。冲突少了。担心多了。房屋本身隐藏着危险:水池下放着消毒剂,每件电器都可导致触电,地下室缺氧,厨房垃圾能传染疾病。

  每当孩子不仔细看两边的路就跨进车如流水的大街,我不免急火攻心。打耳光、破口大骂、摔门、踢狗、握紧拳头想揍人,老天,全是因为爱!爱给人伤害,因为有爱才会有哀痛。那是我们向生活中我们无力控制的一切宣战。这样做,适合装英雄,适合演戏,却不是抚养孩子的正道。

  如我所知.信仰才是治疗恐惧的唯一良药。信仰就是你知道有人在此负责,检查身份证,守护边界。信仰正如我母亲所言:听天由命,顺其自然,好像是一步跨进不由我们支配的未知领域.但我们在那里始终是受欢迎的。

  有这么一件事。不久前我刚送走一个女孩,她叫斯蒂芬妮.得名于石匠的保护神、第一个殉教者圣斯蒂芬。她是被扔下的一块墓地的石碑砸死的,当时她正睡在汽车的后座上。时当半夜,他们全家驾车沿着州际公路前往佐治亚州。他们是傍晚时分从密歇根州出发的。要到佐治亚州一个农场看圣母显灵。据说每月的13号。圣母都会现身对信徒讲话。当他们在夜色中穿过肯塔基州中部时,一群无所事事的男孩子正在墓地里撬石碑玩。他们最后选中了一块,天晓得准备拿去干什么。走过高速公路上方的天桥时,他们累了.不想再要那块石头了。桥下,南行车流的灯光闪烁如一条长龙,他们没有恶意,纯粹是恶作剧,把那块石头越过栏杆扔了下去。不偏不倚,就在此刻,斯蒂芬妮父亲驾驶的车疾驰而来.被石头砸个正着。石头以每秒32英尺的速度向下坠落,汽车以70英里的速度往南开。石头击碎挡风玻璃,擦过斯蒂芬妮父亲的肩膀.惊醒坐在旁边的母亲,从两个座位中间穿过,击中了正在后座熟睡的斯蒂芬妮的胸口。在后座的还有她的弟弟和另外两个妹妹.而斯蒂芬妮刚刚才和弟弟交换了位子。斯蒂芬妮当时未死,她的胸骨被击碎,心脏受了重伤。路过的一位卡车司机停下,通过无线电替他们求救。可是,这是在周五凌晨两点钟,在肯塔基州一条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高速公路上,救援需要时间。全家人在路边祈祷,斯蒂芬妮抽搐着、呻吟着,两小时后死在医院。斯蒂芬妮的母亲在后座找到那块致命的石头,交给当局。石上有“福斯特地界”的字样,后来查明,那是“复活节墓地”福斯特区的界石。

  事情有时宛如多重选择题。

  第一,这是上帝的旨意。黑色星期五,上帝一早醒来,说:“我要斯蒂芬妮!,’对这件离奇的意外,除此还能有什么解释呢?仔细回想事情的经过,太像上帝的杰作。如果是另一种结果,我们只能称为奇迹。

  第二,这不是上帝的旨意。上帝知道此事。或迟或早他一定会听说,但他没有干预,因为他知道,我们是何等依从于自然法则——关于重力和运动以及静止物体的定律——所以他无意改变那些偶然或刻意得到的结果,他沉痛地向我们通告不幸的发生。我们能理解他的立场。

  第三,这是魔鬼干的。如果我们相信善的存在,邪恶亦然。有时候,邪恶会抢在前面下手。

  第四,与上面所说的全不相干。倒霉事发生了,生活就是如此。忘掉它,继续活下去。

  或许还有第五种答案:上面的理由都对。生命的神秘,就像数十年来的祈祷,那荣耀而又悲哀的大神秘。

  每一个答案都无损于我继承来的信念:父亲的恐惧和母亲的信仰。如果它是上帝的旨意.我会说,主啊,你真丢脸。如果不是,主啊,你真丢脸。没什么两样。我会对着全能的主挥舞拳头.问他:“那个13号的凌晨,你究竟在哪里?”他自然有借口,每天都在变。

  那没有浮出水面的答案,那信仰并不要求的答案,将属于斯蒂芬妮的父母,以及多年来我所熟知的成百上千人。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1期P8


   
最好的注脚
作者:丁建峰

  何兆武先生是我敬慕的前辈哲人,他译的《思想录》、《西方哲学史》等名著文字优美,功力与学思并臻上乘,嘉惠了不知几多学子。最近,由何先生口述、文靖整理的回忆录《上学记》出版,更是当代读书人的大幸事。

  何先生是历史学家,他回顾自己从小学到大学的求学历程,“讲古”顺畅明晰,要言不烦,话语清澈如水,味淡而永。这不是那种“闲坐说玄宗”式的一味慨叹,而是通过对民国时期学校教育的生动描绘,揭示出了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

  我最喜欢的,是书里描写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读书生活。那时的环境艰苦异常,可是为什么能出现如此之多的大师级人物呢?何先生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西南联大自由的学术氛围和教育理念。那时,没有标准教科书,考试也没有“标准答案”,“联大老师讲课是绝对自由”。

  例如,当时教“政治学概论”的周世逑先生第一节课上,就批评“国父”孙中山对“政治”的经典定义——“管理众人之事”,周先生说:“这个定义是完全错误的,你们在食堂吃饭,有人管伙食账;你们借书,有人管借书条;你们考试,注册组要登记你们的成绩。这些都是众人之事,但它们是政治吗?”冯友兰在课堂上骂胡适,“胡适到二七年就完了,以后再没有东西了,也没起到多大的作用。”何先生当年在建筑系就读,但为了听陈寅恪的课,不惜和高年级的同学挤在窗下“偷听”;他不要学分,旁听了张奚若的“西洋政治思想史”,深受启发,“乃至于现在的专业也变成思想史了”。

  联大对学生的管理是极宽松的,“没有任何组织纪律,没有点名,没有排队唱歌,也不用呼口号,早期晚睡没人管,不上课没人管,甚至人不见了也没有人过问,个人行为绝对自由。”正是这种“自由”甚至“散漫”的学术氛围,才培养了学生的“独立之精神”,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师也能够在宽松的环境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西南联大的生命之源,成就之基。

  有些人也许会质疑:这么自由散漫,不是乱套了吗?其实,恰恰是这种表面上的“乱”,蕴含着人类最完美的秩序,整齐划一反倒是思想的大敌。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开宗明义提出,求知是所有人的天性。只要没有外力的阻挠,让少年学子自己选择最感兴趣的方面去发展,并提供较适宜的人文条件,就会结出丰硕的知识之果。

  当然,思想自由、学术自由不但要有制度保证,还要有一种信与爱的氛围。何先生在书中介绍,当时的学生持有各种政见,经常吵得不可开交,但“后来的关系依然很好”。这是宽容的精神。学生可以随意到图书馆大库里浏览书籍,不用排队,不用填借书条,这体现了信任的精神。何先生本人的话语也充满了忠恕之道,他写冯友兰,写钱穆,都毫不隐讳地指出其缺点,但语气平和,绝无讽刺谩骂之嫌。忠,是真诚的精神;恕,是宽容的精神。胡适先生说,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何先生的书可以作为这句话的最好注脚。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1期P51


   


《读者》2007年第01期目录

文苑    
·卷首语·解忧轶书尹玉生1
·文 苑·十八岁的夏天开过蓝莲花蝴蝶4
 两个身躯奥克塔维奥·帕斯5
 归来的温馨聂鲁达10
 假想游戏村田浩一16
 盛满天恩的盘子Fe Kagahastian 23
 人这一辈子石钟山60
 枣木匣子兰守轩61
·书 摘·没有比父母更专业的专家张炳慧12

  人物    
·人  物·我与父亲卡斯特罗俊鸣20
 罗尔斯:落入凡间的正义之子冉文伟46
·名人轶事·陈景润的怪癖罗声雄22
 李嘉诚递名片冯伦49
 傅斯年与台湾大学傅国涌50

  社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