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1月8日中关村-浦东发展对话论坛(上)孙宝启等-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1月8日 中关村…浦东发展对话论坛(上)孙宝启等
  主讲人介绍孙宝启,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王安德,上海市浦东新区副区长;赵慕兰,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专职委员。
  内容介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新的形势要求我们破除地域界限,强调有效的合作与交流。今天,中国最受瞩目的两个地区,中关村和浦东的政府官员与企业家坐到一起,展开对话,探讨两地合作与交流的有效途径。
  《百家半月谈》为您请来北京市海淀区孙宝启副区长,上海浦东新区王安德副区长,以及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专职委员赵慕兰女士,为您带来一场精彩的《中关村—浦东发展对话论坛》。
  在论坛开始,三位就中关村与浦东的优势展开讨论。在这个环节,大家达成的优势就是中关村聚集了大量的人才和科研院所,这是中关村具有的最大的优势,那就是人力资源的极大丰富和科研能力的强大,甚至这是在世界上都罕见的。而浦东最大的优势就是它在高新科技产业化方面以及所处的拥有长江三角洲制造业腹地的极大优势,这是关乎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关键所在。
  接着三位嘉宾还就两地存在的不足展开论述,他们认为中关村最大的不足就在于高新科技产业化方面的劣势,而浦东的劣势在于人力资源和科研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那里工作人员创新意识的不足。
  双方的优势和劣势存在着互补的这么一种情况,因此,嘉宾们一致认为两地加强交流,强调优势互补是两地发展的重要所在。而且,在当前情况下两地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强调发展,在发展中寻找恰当的合作时机与方式。
  在论坛上来自加拿大的归国留学生还就在回国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向嘉宾提出问题与他们进行现场探讨。两地官员就此阐述了两地政府在吸引外商投资时采取的举措,他们强调的是政府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最后三位嘉宾还就两地合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全文
  朋友们好,欢迎各位光临《中关村—浦东发展对话论坛》。我们嘉宾呢,是制定政策的官员,他们是浦东新区副区长王安德先生,欢迎您。海淀区副区长孙宝启先生,欢迎您,还有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专职委员 赵慕兰女士,欢迎您。
  我们现在先分别请这三位领导来介绍一下自己辖区内的政策优势、环境优势、投资优势,我们先请远道而来的浦东新区的区长,好不好?
  大家好,浦东新区从一开始发展,我们就定了一个战略定位,这也是国家给我们一个任务,就是“发展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这个16个字 ,我们现在用了12年,现在还在继续发挥,按照这个目标,在发挥我们的功能,那么大家知道,浦东是全国的浦东,也是世界的浦东。从1990年开发开放以来,我们从一块几乎没有什么产业,也没有什么大的居民,只有农村地区的这样一块地区,我们依靠大家的积极参与,在中央和全国各地的支持下面,我们现在已经有七千多个外资企业,七千多个内资企业,在12年当中,大家聚合在在浦东,他们是浦东建设主力军,在大家共同努力下面,这个地区我们12年当中,GDP从六十亿人民币,发展到现在一千多亿人民币,增长了8倍多,相比之下,我们现在在吸引外资、出口,特别是高新技术发展方面,我们也有了很大推进。
  但是跟中关村相比,我们还是一个“小弟弟”,我们是一个12岁的孩子,现在还没有成人,但是我们希望,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这个大浪潮下面,在21世纪,在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样的形势下面,跟中关村的“大哥哥”一起携手,我们共同来发展中国的经济,共同跟世界经济接轨,跟世界来竞争。谢谢。
  好,谢谢,简洁明了。刚才讲12年前,中央给了你们十几字,现在除了对这十几个字的精神的理解和贯彻之外,浦东新区有没有发展出更多的字,更多的规划?
  如果说要增加一点内容的话,我们更多地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意识到要跟世界经济接轨和竞争,特别是现在知识经济时代。过去浦东发展的时候是有三个领先,我们是基础设施领先,因为那时候是从平地开始,金融领先,因为发展城市的综合经济功能需要这个,还有高新技术领先,我看现在可能这个次序呢,我们会有所调整。把高新技术作为我们新一个时期发展当中的重中之重,我想这就是我们一个新的体会。
  好,谢谢王区长。我们下面要请教孙区长,那么浦东已经介绍了,它们的政策优势和现在的一些战略思路,我们请教海淀区。
  我听了浦东新区王区长,介绍浦东的情况之后,我们感到很振奋,为浦东取得成绩也感到非常高兴,同时我们也感到有巨大的压力。
  海淀区的发展,或者说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可以说从1980年开始,1980年陈春先先生,在中关村创办了第一个民营科技机构,在以后经过几年的时间,由于有众多的科学院所,和大学的专家教授学者出来创业,逐步地发展成了,到了1986年,有了我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1988年国务院批复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到1999年国务院又批复了《北京市和科技部关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的申请》。
  那么经过1988年到1999年11年的时间,在1999年到今年,经过了3年多的时间,海淀区的发展,或者说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从1988年技工贸总收入14个亿,发展到去年底 也就是2001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技工贸1165个亿,增长了将近14倍。那么海淀区的GDP,也就是经济总量,也在去年达到了598个亿。
  如果说海淀区总结过去,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的一点点体会的话,那就是第一发展高新技术,第二就是民营,第三个就是要有政府提供的良好的服务。
  那么就中关村这一块,在海淀区整个战略发展当中,占一个什么样的分量?
  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成为海淀区经济总量当中绝大部分。我可以告诉大家一个数字,海淀区的第一产业,目前只占我们GDP总量的0。3%,在第二产业里边,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占到,它的总量超过90%,第三产业也超过80%。因此说高新技术产业是我们海淀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
  现在我们可能是面对全国来打中关村牌,要对面对全国关注中关村的朋友,作为中关村海淀区的负责人,您有什么特别要讲的?
  我要说的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海淀区的发展,离不开全国各地的支持,同样离不开浦东的支持。
  好,我们待会儿,再就浦东和中关村进行详细地比较。我们再请教中关村管委会的专职委员,刚才王局长非常自豪地讲,说是浦东不是浦东的浦东,不是上海的浦东,应该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浦东。前一段我也见了西城区的区长,他非常自豪地告诉我,中关村的大门,南大门在我西城区。现在看来,全北京,乃至全国,都要打中关村的牌,那么中关村管委会,在打什么样的牌?
  我想中关村首先它确实是不仅仅是海淀的中关村,也不仅仅是北京的中关村,它是中国的中关村,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战略定位下,中央国务院才对中关村以很高重视和支持。
  如果从中关村整个发展,就像您刚才提的问题,它到底优势在什么地方,我想刚才孙区长,提到了很好的一点,在中关村先有企业,后有中关村科技园区。所以这个讲,我想这个是中关村,最明显的一个优势,市场发展在前,市场是主导力量,政府配合着市场的发展,来做推动作用,我想这是它最强的一点的优势,那么这个优势实际上,从1980年开始,一直到1988年开始,中央给它政策以后,加强了这样一个发展的优势,特别是在1999年,国务院给予批复以后,这是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发展阶段呢,能够看出来它是一种,逐渐地从一种自发的发展,到最后形成一种,各方面的合力的发展。我想这个是一个很大的特点。
  我想中关村作为北京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它也是从一个北京全局来管理中关村,因为现在中关村,从空间的布局来讲,叫做“一区五园”。最大的就是在海淀区海淀园,因为这里边集中了最密集的智力资源,我们大量的创新型的企业,也大量地主要诞生在这个地方,但同时呢,在昌平区、丰台区,在朝阳区,还有大兴县,各自又分布着其他的四个园,这四个园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同时还有一些现代制造业,比如说在电子城里边,有很好的一种制造业的基础。
  所以它从北京市这样“一区五园”的发展战略来讲,它又有一个很好的空间的布局,我想这也是一个招商引资,或者叫投资环境的一个优势之一,另外我特别想提到的1999年国务院的批复,对于中关村的定位,是叫做“一区三基地”,一区的概念是什么呢,就是要推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实现我们国家提出来的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这样一个实验区,同时呢,要把中关村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创新示范区,要建成一个立足首都面向全国的技术创新孵化、辐射的基地,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这样一个培养基地。我想从“一区三基地”的定位,也就能回答你刚才提的问题,就是说到底中关村管委会,把中关村放在一个什么位置,那么我理解呢,中关村发展,可能有这几个阶段的优势,最初呢 可能是人们的热情和观念的优势,比如说陈先生呢,就是先到了硅谷,回来就创办了中关村的,第一个民营企业,再后来呢,可能是这种政策和环境优势,有了管委会,各种优惠的政策,再到后来可能是,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