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大之父蔡元培 作者:陈军-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快出门时,钱玄同又叫嚷着回转身直奔案头,将那张条幅折好放进了皮包,得意地说:“仲甫的诗,沈二的字,数百年后传给子孙,可能还是件宝物呢。”

  是夜,范文澜在日记上写下如下印象——

  《新青年》同仁提倡白话文,却用文言文写作;

  钱玄同见长兄要行跪拜之礼,却是当今中国最激进,最清醒之人;

  沈尹默当初字极俗入骨,如今仍字外无字;

  陈仲甫革命低潮时诗极好,如今只写政论文,且文风霸悍。

  他将日记拿给傅斯年看,众人都觉得好笑。

  当时这四号宿舍,除傅斯年和顾颉刚外,还有两位怪人。一位是狄君武,当时名福鼎,是个专心研究词章的,有时唱唱昆曲,不大关心政治。另一位信佛,叫周烈业,整日阿弥陀佛地钻研佛经,一心想去名山古刹做方丈。傅斯年鬼点子多,眨眨眼睛说:

  “我看还可以加上一条,蔡孑民中西合壁,满脑子办学新思想,却是位好好先生,很容易被人左右。”

  众人听了一阵哄笑,傅斯年却正色道:“我今后真要给蔡先生提个建议,一是北大应办份日报,把每天的事公布于众,让大家都来关心学校。二是有可能的话,让我们学生也来办份刊物。北大历来有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风气,法国的大学就很重视培根的‘集团研究’。”

  范文澜觉得他说得句句在理,很是佩服,便充满自信地说:“凭蔡先生的胸襟和气局,一定会答应的。”

                  4

  寒夜上空,悬一轮硕大的白月亮。恍如那灵性的上苍,用慈悲之眼,俯视着无数仰天浩叹者的心事。

  蔡元培正伏案在给吴稚晖写信。银色的月辉,洒满了信笺。他仿佛又回到了巴黎,在午夜的咖啡馆,在寂静的乡间小道,与老友娓娓交谈心中之隐。

  写着写着,他无奈地搁下笔。只觉得那颗焦虑的心正满渗出惆怅。来北大已近半月,整日地杂务缠身,许多想办的正事却一筹莫展。他并不是没有思路,又强打精神继续写道:

    大约大学之所以不满人意者,一在学课之凌杂,二在风纪之败坏。救

  第一弊,在延聘纯粹之学问家,一面教授,一面与学生共同研究,以改造

  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救第二弊,在延聘学生之模范人物,以整饬

  学风。近日北大前任学监主任张君坚欲辞职,意欲请先生惠然肯来,屈就

  此职。校中本有言语学概论一科,每周三时,无人担任,并欲请先生主讲,

  兼可于国音统一之义同时研究,渐组织一言语学研究所《文科本有言语学

  一门》,傥亦先生所许可与……

  “敬恒兄真能来 ”

  他恺然地望着窗外的月亮,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吴稚晖长他三岁,为江苏常州人氏,他们可是多年的挚友。记得最早认识他还是在本世纪初叶的日本,蔡元培第一次抵达东京,就碰上了吴稚晖率领的留日自费生与清驻日公使蔡钧的冲突。蔡钧怕他是革命党,拒不保送他们入成城陆军学堂。火冒三丈的吴稚晖就带着二十六人到公使馆请愿,蔡钩也不是等闲之辈,先勾结日本警察厅出动警力弹压,后又请日方将他驱逐出境。孙中山怕日方在海上将他交给清廷发生意外,便请蔡元培设法相送。他毅然中止游历,承担起护送之责。

  以后,他们相濡以沫地在上海从事革命活动。在南洋公学退学风潮中他顶着压力创办爱国学社时,吴稚晖毅然出任学监,并在此时认识了心存大志的李石曾。当《苏报》案中章太炎怀疑因吴稚晖告密,害他和邹容锒挡入狱时,又是蔡元培挺身而出为其辩白,维护了老友的声誉。他是在1907年去德国的,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他和吴稚晖、李石曾可为志同道合的密友。他们曾一起和张继创办《新世纪周刊》,竭力推崇无政府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当武昌起义胜利的喜讯传到莱比锡大学时,蔡元培又频繁地与客居伦敦的吴稚晖通信,分析袁世凯复出后的种种危险,并亲自给中山先生写信,建议在德国购买最先进的火炮装备革命党人。

  辛亥革命胜利归国后,又一起和汪精卫、张继等鼓吹“八不主义”,组织了“进德会”。在“二次革命”中,又商议创办了《公论》报,撰文讨袁。直至前年,他们还共同在法国倡导过勤工俭学。并在去年与法国教育界的社会名流欧乐等成立了华法教育会,他自己亲自出任中方会长。

  “敬恒见真能来北大 ”

  他又在心底喃喃自问,如吴稚晖真能来北大他将如虎添翼。几天来,汤尔和、沈尹默、马叙伦还有远在上海的张元济等一帮浙江同乡,都不断地向他荐人。他也曾为此排过一份长长的名单,这些人中有他在上海教育会和南京教育部时的旧友,如蒋维乔、王云五等。还有与《新青年》关系密切的章士钊和他的《甲寅月刊》同仁,如高一涵、刘叔雅和李守常。但在心底里,他更想引进一些精神领袖式的模范人物,一些曾在本世纪的中国政坛叱咤风云的大学者,他们中自然闪烁着吴稚晖、李石曾和汪兆铭的身影。他是多么留恋昨夜的梦境呵,天亮时还在嗔怪唤醒他的黄仲玉。

  那真是一个令人心醉的大场面,迎着早春的霞光,在一阵喧天的锣鼓声中,他领着上千名师生站在大门口,欢迎刚应聘到校的学监主任吴稚晖和庶务主任李石曾。还有与当今政坛要人关系密切,又精通逻辑和法学的新任图书馆主任兼教授章士钊。在一行长长的新教授队列里,多半都是昔日的革命党人和新派人物。

  头戴白礼帽胸系黑领结的翩翩美男子汪兆铭,拄着文明棍飘逸而来。当年随他在暗杀团制造炸药的钟观光也来 还有帮他在南京教育部独撑门面,治理事务井然有序的蒋维乔,也拖着曾任中山先生秘书的王云五跟在后面。在这队列中,他还欣喜地发现了穿着黑色旧布长袍,前额方正,眉骨突出,个头瘦小的周豫才,正带着精通希腊文学的二弟周作人,迈着他那不太合群的外八步走在后面。对于这位极亲密的小同乡,他一直寄予很大的期望。记得还在日本时,周氏兄弟就编译了《域外小说集》,率先向国内沉闷的文坛介绍西方文学。这次来北京后,他曾暗示过豫才,想请他来北大帮忙,却一直没有明确的表示。瞧!还有那位拖着棕色辫子的辜鸿铭,也孤傲地穿着他前清遗老的奇装异服,乘着自备的包车来 尽管仲甫和一些激进教师可能会很不情愿,但因他的执意坚持,最终还是让这位老古董来教英国诗 但好梦不长,当他满嘴呓语的被夫人摇醒后,等待他的仍是烦闷难眠的长夜。

  吴稚晖、汪兆铭依旧在国外奔波,刚想聘请的章士钊不巧去了日本,蒋维乔和周树人仍在教育部混日子。还有像高一涵、刘叔雅、钟观光等虽一口答应了,却因种种原因一时不能到任。他历来不擅长事务,但这些天,却真被几件事缠得精疲力尽。一是社会活动实在太多,记事牌上排满了应付不完的各界集会、演讲和稿约。二是找上门来的人也实在太多,他又习惯事必躬亲,一一接待答复,自然累得够呛。三是清除积习,改革教育说说简单,真要实施又举步维艰。不说别的,光要解除那两位不称职的英国人克德莱和燕瑞博的合同,就惊动了教育部和外交部。公使馆又是抗议又是恫吓,搞得报界也跟着沸沸扬扬地瞎凑热闹。

  他终于百无聊赖地搁下笔,起身离开了书案,他觉得思绪很乱,需要静下心好好地梳理一番。他突然想起了一个人,嘴角漾出会意的微笑。他喜欢这人的深沉和冷峻,更喜欢他那清澄的目光里的那份大真诚。记得还在教育部时,每当自己举棋不定时,他常会以那过人的清醒帮着拿个主意。这个人自从年初探亲回京后,已来看过他几次,今夜也该去拜访人家 想不到夫人一听说便高兴地催他出门。他知道这位同乡的好古癖,近年来常以抄写碑帖,凝然冷坐地打发时光,便兴冲冲地从书橱摸出早已备好的汉碑拓片,迈上了那辆供他专用的马车。

  冬夜的月光下,传来了他一口浓浓的乡音:

  “快!去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

                  5

  又看见了这白墙黑瓦的旧式院落,他仿佛揣着浓郁的乡情,回到了梦中思念的越中古宅。用一腔游子般的恋情,叩响了锈迹斑斑的紫铜门环。只见白底黑字的木匾依旧高悬在门庭上方,老长班却因吸食鸦片,更加瘦弱 他慢吞吞地举起风雨灯,见是当年常来的翰林爷,忙躬身陪笑引他入内。

  这里原是山阴、会稽两县来京应考的举子和候补京官们的公寓,名山会邑馆。穿过会馆南边的前院,为藤花馆。离此一步之遥,便是为纪念晚明哲学家刘宗周而设的仰蕺堂。刘宗周国讲学绍兴蕺山,弟子如云,世称蕺山先生。遥想当年,那位在同光之际纵横京师的大名士,素有旧文学殿军之称的李慈铭,曾从近二千年的历史中遴选出248位乡贤,精心编订了《越中先贤祠目》,并将他们的牌位供于堂内。绍兴自古有崇尚先贤的传统,每当春秋两次大祭时,在京的乡绅名流都会云集于此。老长班还记得当年的趣事,正当康有为、梁启超在两街之隔的南海会馆策划“公车上书”时,我们这位春风得意的蔡翰林,却在仰蕺堂内宣唱着悠扬的祭文:

    经论云雷,实维大禹。

    服教畏神,礼义之府。

    后王尝胆,任侠竞翘。

    ……

    儒林大师,余姚肇祖。

    千祀不衤兆,授经图谱。

    新昌朴学,翼左程朱。

    良知证人,大启堂庑。

    文苑之英,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