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4-医学真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久病阴虚,荣血内脱也。苔色黑色者,君火虚衰,水色上乘也。须知舌者,火也,火得其色,乃为平人之舌。 
平人五火齐明,如天日光明,阴翳消除,何苔之有?惟伤寒大病,君火不明,至三焦相火乘于君火之位,则 
舌色反常。夫相火之乘于君火也,非相火之有余,乃君火之不足。医者不知救助君火之不明,反 没相火 
之上乘,进以寒凉,则君火愈亏,相火并竭,神志散乱,未有不毙。平人胃气有余,三焦和畅,君火光明,凡五 
味入口,无论酸、咸、甘、苦,皆过而无苔;病则胃气空虚,三焦失职,君火衰微,若五味入口,遇酸、咸、 
甘、苦,则舌上凝滞而苔生矣。人不之信,但观小儿服药,舌上药色凝而不退,大人食酸,舌苔即黑,此其 
征矣。夫黑者,水色也。伤寒苔黑,世有火极似水之说,品方用药,仍议清凉。夫火极似水,所谓物极必反也。 
既极而反,理应从治,不应对治,对治固宜清凉,从治则宜温热矣。奈何认舌,皆以虚为实,以寒为热,不能 
探本澄源,尽是以讹传讹。虽谓舌色反常,亦有实热之证,然舌色反常而实热者,十有二三,此三阳病也;舌 
色反常而虚寒者,十有七八,此三阴病也。舌色反常上有红点,大如芥子,此虚热舌也;舌色如常,上有红点, 
大如芥子,此实热舌 
也。舌上苔黑而热极者,其苔高浮于上,不伤舌之本体,或黑或灰,此犀角、芩、连、石膏之证,乃百中之一 
耳!至大、小承气之证,舌上亦有燥黑者,然必出言壮厉,神气虽昏,而原本之神凝聚于内,承气下之而愈, 
亦百中之一耳!其有散黑而润,四边灰紫者,虚寒舌也。又有凝黑而枯,上如鳞甲者,大虚大寒舌也,并宜参、 
术、桂、附,大忌寒凉。若胃气已绝,满舌如茧,板硬而黄,或板硬而黑,如是之舌,百无一生。余之辨舌, 
不合方书,观者未必能信,如能不弃余言,则杀人亦差少耳! 



咳嗽
属性:语云∶诸病易治,咳嗽难医。夫所以难治者,缘咳嗽根本甚多,不止于肺。今世遇有咳嗽,即曰肺病,随 
用发散、消痰、清凉、润肺之药,药日投而咳日甚,有病之经脉,未蒙其治,无病之经脉,徒受其殃,至一 
月不愈,则弱证将成,二月不愈,则弱证已成,延至百日,身命虽未告殂,而此人已归不治之证矣。呜呼!本 
属可治之病,而坏于凡医之手,举世皆然,莫可如何!余因推本而约言之。《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 
令人咳,非独肺也,是以咳病初起,有起于肾者,有起于肝者, 
有起于脾者,有起于心包者,有起于胃者,有起于中、上二焦者,有起于肺者,治当察其原,察原之法,在 
乎审证。 
若喉痒而咳,是火热之气上冲也,火欲发而烟先起,烟气冲喉,故痒而咳。又有伤风初起,喉中一点作 
痒,咽热饮则少苏,此寒凝上焦,咽喉不利而咳也,或寒或热,治当和其上焦。其有胸中作痒,痒则为咳,此 
中焦津血内虚,或寒或热而为咳,法当和其中焦。此喉痒之咳,而属于上、中二焦也。 
若气上冲而咳,是肝、肾虚也。夫心、肺居上,肝、肾居下。肾为水脏,合膀胱水腑,随太阳之气,出皮毛以 
合肺。肺者天也,水天一气,营运不息。今肾脏内虚,不能合水腑而行皮毛,则肾气从中土以上冲,上冲则 
咳。此上冲之咳而属于肾也。 
又肝藏血,而冲、任血海之血,肝所主也。其血则热肉充肤,澹渗皮毛,卧则内归于肝。今肝脏内虚,不 
合冲、任之血,出于肤腠,则肝气从心包以上冲,上冲则咳。此上冲之咳而属于肝也。 
又有先吐血,后咳嗽者。吐血则足厥阴肝脏内伤,而手厥阴心包亦虚,致心包之火上克肺金。心包主血、 
主脉,血脉内虚,夜则发热,日则咳嗽,甚则日夜皆热,日夜皆咳。此为虚劳咳嗽,先伤其血,后伤其气,阴阳 
并竭,血气皆亏,服滋阴之药则相宜,服温补之药则不宜,如是之咳,百无一生。此咳之属于心包也。 
又手太阴属肺金,天也;足太阴属脾土,地也。在运气则土生金,在脏腑则地天交。今脾土内虚,土 
不胜水,致痰涎上涌,地气不升,天气不降,而为咳,咳必兼喘。此咳之属于脾也。 
又胃为水谷海,气属阳明,足阳明主胃,手阳明主大肠。阳明之上,燥气治之,其气下行,今阳明之气不 
从下行,或过于燥而火炎,或失其燥而停饮,咳出黄痰,胃燥热也,痰饮内积,胃虚寒也。此为肠胃之咳,咳虽 
不愈,不即殒躯。治宜消痰、散饮。此咳之属于胃也。夫痰聚于胃,必从咳出,故《咳论》云聚胃关肺。使不知 
咳嗽之原,而但以清肺、消痰、疏风、利气为治,适害也已! 
外有伤风咳嗽,初起便服清散药,不能取效者,此为虚伤风也,最忌寒凉发散,投剂得宜,可以渐愈。又有 
冬时肾气不足,水不生木,致肝气内虚,洞涕不收,鼻窍不利,亦为虚伤风,亦忌发散,投剂得宜,至春天和冻 
解,洞涕始收,鼻窍始利。 
咳嗽大略,其义如是,得其意而引伸之,其庶几乎! 
咳嗽俗名曰呛,连咳不已,谓之顿呛。顿呛者,一气连呛二三十声,少者十数声,呛则头倾胸曲,甚者手 
足拘挛,痰从口出,涕泣相随,从膺胸而下应于少腹。大人患此,如同哮喘,小儿患此,谓之时行顿呛。顿呛不 
服药,至一月亦愈。所以然者,周身八万四千毛窍,太阳膀胱之气应之,以合于肺,毛窍之内,即有络脉之血, 
胞中血海之血应之,以合于肝∶若毛窍受寒,致胞血凝涩,其血不能澹渗于皮毛络脉之间,气不煦而血不濡, 
则患顿呛。至一月,则胞中之血一周环复,故一月可愈;若一月不愈,必至两月。不与之药,亦不丧身。若人 
过爱其子,频频服药,医者但治其气,不治其血,但理其肺,不理其肝,顿呛未已,又增他病。或寒凉过多, 
而呕吐不食;或攻下过多,而腹满泄泄;或表散过多,而乳肿喘急∶不应死而死者,不可胜计。婴儿顿呛初起, 
但当散胞中之寒,和络脉之血,如香附、红花、川芎、归、芍之类可用;其内寒呕吐者,干姜、吴萸可加∶ 
表里皆虚者, 、术、参、苓可用。因病加减,在医者之神明。苟不知顿呛之原,而妄以前、杏、苏、芩、枳、 
桔、抱龙丸辈,清肺化痰,则不可也。 




属性:疟之不同于伤寒也∶疟为轻,伤寒为重;疟在经络,伤寒在气化。气化者,随六气而化病,有阴阳之传变 
也。经络者,疟邪随经络而沉以内薄,由卫气应乃作也。应者,卫气外出,疟从之而发;卫气内入,疟从之而 
休也。时行传染之疟,邪疟也,邪气相感,但在皮肤络 
脉间,即不服药,三日亦愈。其先寒后热,热时烦渴,汗出即休,此三阳疟也,即不服药,六日亦愈。又日发而 
早,其疟将愈;日发而晏,其疟难已。晏者,卫气虚而循经不入也。疟有阴阳轻重之不同,疟为阳,脾寒为阴; 
疟为轻,脾寒为重。时俗一概混称,医家一概混治,岂知疟与脾寒之不同哉!疟不死人,脾寒能死人。若脾寒 
病,而概以消散寒凉之药,昧昧以治,断未有不毙者也。夫病之发也,寒少热多,六脉均平,能食,而神气如常 
者,疟也;寒多热少,六脉微虚,不能食而烦闷呕逆,神气消索者,脾寒也。夏月皮毛开发,经络外溢,风暑之 
邪,易伤经络,故多疟病。伤络者,疟之轻者也;伤经者,疟之可轻可重者也。治疟之方,当调其气血,和其荣 
卫,疏其络,通其经,察寒热之多少,辨脏腑之虚实,而施治之。欲调气血、和荣卫,如归、芍、红花、柴胡、桂枝 
可用也;疏通经络,如续断、木通、秦艽、银花可用也。寒多者,姜、桂、曲、朴以温之;热多者,柴、芩、知、葛以 
清之;实者,橘、半、枳、朴;虚者, 、术、甘、苓。此疟病通治之法也。 
若干太阴脾脏,则为寒疟;寒疟,犹脾寒也。少阴心脏,则为心疟;心疟,犹瘅疟也。少阴肾脏,则为肾 
疟;肾疟,犹牝疟也。厥阴肝脏,则为厥疟;厥疟,厥不知人也。此数疟者,当用参、 、术、姜、桂、附 
以治之,惟心疟属手少阴,不宜温热,当用参、苓、归、芍、枸杞、枣仁、 
远志、龙眼补心养血之法以治之。此五脏三阴疟,实可生而可死。凡此所以论疟病之重轻,及治疟之常法也。 
而疟之方起、疟之变病、治之禁忌、药之流通,更当悉焉。夏月天暑地炎,无寒风之外感,然而沐浴水寒。 
暮夜凉风,不能无也。人犯之者,不在皮肤,多伤经脉。人身卫气,夜入于阴,日出于阳,因卫气之出,而乍 
然寒热,即疟病也。若昧昧以诊,见有寒热,不曰伤寒,即曰伤暑,不曰中暑,即曰内伤外感。夫其言如是, 
而所用之药,无非发散、消食,及乎寒凉而已。嗟嗟!如是之病,不遭如是之药,虽然成疟,七日可愈。今也 
发散虚其表,消食损其中,寒凉滞其经,而又绝其谷,必至疟不成疟,伤寒不成伤寒,汗虽出而身不凉,至日 
晡而热更甚。须知日晡热甚,原病疟也;汗出不凉,表里皆虚也。无力之家,不延医,不服药,进以糜粥, 
挨延时日而愈;有力之家,屡屡更医,察其根由,医必曰∶虚之极矣。先以人参少许,探而试之,试之相宜, 
则重用之,然后进以糜粥,亦延挨时日而愈。如是之病,夏月颇多,明者视之,深为叹惜,而医与病家,总不 
知也。然延挨而愈者,什之八九,其告殂者,岂无一二?言念及此,宁不悲哉!又有炎暑之时,其人卒然厥逆, 
色苍苍如死状,人必骇曰∶此痧发也。放痧出血,以救一时之困,数日之后,转而为疟。讵知厥逆若死,非 
痧也,乃邪盛于经,经脉一时不能交接,即疟之兆端始发也。徒刺其血,后必病 
疟,疟亦不轻,然此疟乃发于经脉之阳者。更有一时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