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晚清十大佬的生存智慧-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曾部长迅速调整情绪,以百倍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中去。十二月,攻陷了田家镇。战果赫赫的曾部长还没来得及写完年度工作总结,事儿又变了,变成了洪盛曾衰。   
  两个月后的一天夜里,洪天王的手下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烧毁湘军战船百余艘。曾部长的座船也被抢走,书信、电报、手稿、文件,等等,全赔进去了。曾部长又怒了,只是这次没了船,不能表演跳水秀。但,到处都是舞台,关键在于演技。当时,部长找来一匹马,要冲过去跟敌人拼命。最后,当然是去不成了,部下会拉住冲动的部长。以往看战争片,都是部下冲动得要去拼命,理智的首长往往充当刹车,到曾氏集团却反过来了。   
  我读史读到这里,就知道曾国藩必成大事!因为他表演冲动秀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一则可以开脱自己的罪责,老子都要自杀了必然是尽力了,谁还好意思对老子的失败说三道四?二则可以激励士气,做老大的都这么勇猛,当小弟的好意思软吗?当然,其他好处各位还可以补充。   
  虽说洪天王主观上是不让曾部长发迹的,并刀枪相见地制止,但是客观上,还是带动了曾氏集团的增长。的确,只要洪天王的生意还在,曾部长总能搞来财政拨款。   
  也正是在与洪氏集团的此消彼长中,曾氏集团慢慢地做大了。   
  终于,翻身的机会来了。半年后,洪天王和主持日常工作的杨副总闹崩了,天王发小弟去砍了杨副总全家。灭门惨案后,又在军内揪了一小撮。结果,太平军元气大伤,令亲者痛,仇者快。   
  曾部长当然高兴了,比学赶超的机会终于来了。两个月后,他募勇组建吉字营入援江西,又是成绩斐然。   
  没隔多久,部长的老父逝世。依照惯例和政策要求,部长得回家待几年。此后几年,都是李续宾、胡林翼和曾国华主持工作,再后来,李鸿章、左宗棠也登上历史舞台了。   
  三年后,守孝完毕的曾部长重出江湖,在洋人的配合下,最终结束了和洪天王的“共同富裕”局面,一军独大了。但与此同时,洪天王灭亡后,没有了强劲的对手,曾的生命也黯淡无光了。 
第3节:玄机重重更显棋高一招     
  (三)玄机重重更显棋高一招   
  从南方战场上凯旋的曾偶像,的确是战功彪炳,声势赫赫,手下良将如云,谋士成群,帐中雄兵数十万,且占据七省地盘,整个南方也由“洪”改姓“曾”了。曾偶像达到了事业的顶峰,这个顶峰的海拔,很多人认为几近皇位。也就是说,人们相信,曾偶像只要扫除了道德障碍,完全可以问鼎紫禁城。   
  那么,是不是此时的曾偶像已具备与满人叫板的底牌,改由自己来坐庄了?是不是此时的曾偶像已是万事俱备,只需一阵东风,便可翻云覆雨,城头变换大王旗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善良的人们解释道,儒家讲究“忠恕”。   
  从忠的角度,他是一个坚定的封建卫道者,对儒家经典、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都有深入研究,并且著书立说。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个实践者。他的日常言行及对子女的教育和对军队的训练,无不体现出他作为实践者的坚强一面。   
  从恕的角度,太平天国大乱甫定,有点社会威望的人,谁也不好意思令天下兵镝之余又被战火。拿出最新的研究成果来看,经过太平天国和清军之间十四年的残酷战乱,中国的人口减少了一亿一千多万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六,而且国力严重虚耗。如再起烽火,不给百姓一个休养生息的时间,又将有多少苍生惨遭不幸。这个大局,作为偶像级人物的曾国藩,不能不顾及。且他做人一贯讲究“以盈满为戒”,让朝廷忌讳的事他是不干的,所以洪杨一平,曾国藩就自请裁撤湘军。   
  这种解释,令长相并不耐看的曾偶像变得含情脉脉、可亲可敬了。   
  遗憾的是,这种解释仍只是推测,谁也没办法去了解一个官场老手内心的真实想法。   
  可是,历史反复告诉我们,有的人是相信王侯将相“兵强马壮者为之”的。比如陈胜、黄巢、李自成,等等,《水浒》里的李逵也是敢于拿着板斧去东京夺鸟位的。那么,果真是曾偶像心软不忍吗?非也。曾剃头的外号可不是白送的。   
  笔者更倾向于相信另一种截然相反的推测,那就是由于曾偶像对成功毫无把握。   
  曾偶像虽然一军独大,但也不是铁板一块。当时,左宗棠与曾国藩二人关系已经恶化,湘军失去一张巨擘;然后郭嵩焘、左宗棠又相互交恶,决策层之间出现严重问题;更严重的是清廷排挤曾国荃,敲山震虎;军事力量上又受损。李鸿章等势力集团未必会起来响应。他们虽不如曾氏集团强大,可毕竟是一个个已自成体系的集团了,必然会争取自己的利益,而最不可能为别人火中取栗。何况,李鸿章决非省油的灯。   
  李鸿章虽然是门生,却也是一个颇有野心和政治抱负的人。战争期间,他溜回老家安徽为自己做打算,仿效曾国藩创立湘军的治军模式,组建了一支新式军队——淮军。随着战争的深入,尤其是淮军在上海等地连战连捷,势力猛增,且军事配备强于湘军,大有取而代之的势头。偶像若是起兵反水,对李鸿章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消息,他可以道貌岸然,可以声色俱厉,不顾师生之情,领兵剿灭“湘寇”,既可以向清王朝邀功请赏,又消除了自己的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何乐而不为呢?   
  带着这样比较现实的考虑,偶像如果把矛头指向紫禁城,李鸿章、左宗棠这些既有实力又有信仰的家伙不会沉默。按照传统的忠奸观,全国上下的老少爷们也会边骂边打,阻止偶像的反水行动。届时,推翻满清未成,汉族势力内部先自相残杀了。不要忘记洪天王在金陵屁股未坐热,多少老兄弟就已倒在自己人的屠刀下了。因此,匆忙起兵,只恐人心不服,导致四分五裂,难以收场。   
  另一方面,紫禁城中的那批爱新觉罗们不会答应。虽说鸦片闹了二十年,洪杨又拆台,清政府衰落得是很快,但是,俗话说得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支撑天朝大厦的石柱上的裂缝还未发展到坍塌的程度。在北方,清廷还有几支军队可以顶一阵儿,比如僧格林沁就不是吃素的。   
  以上的推测无论有多少花样,终归结局是已定的——曾国藩毕竟不是“曾反国”,他是国之藩篱,而不是二五仔。况且,曾在晚清政局中是个决定性人物,但并不是唯一的决定性人物。于是,当左宗棠一纸书信试探曾曰“鼎之轻重,似可问焉”时,曾国藩显得是那么木讷,这其实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最终,曾氏识时务,中央给面子。曾国藩还是选择被封了个侯爵完事,而不是学习平西王吴三桂反水。   
第4节:怎样不战而屈人之兵     
  (四)怎样不战而屈人之兵   
  当时的政府军队,臃懒、涣散,所以战斗力很差。曾国藩对这一点看得很清楚,因此,他要重起炉灶,编练新军。   
  首先,从体制上来了个创新,堪称大手笔。他把世兵制改为募兵制。从兵源上来说,主要招募那些又壮实又憨厚的山野农民,不收小混混,也不要系统内的子弟,更不收奸狡之徒。从军官来说,主要招聘绅士、文生担任,曾国藩还提出湘军军官的几条标准:“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汲汲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可见其选拔很严。从军队组织来看,实行上级选拔下级的层层负责的制度,即统领由大帅挑选,营官由统领挑选,哨官由营官挑选,什长由哨官挑选,士兵由什长挑选。曾国藩认为,这样由上级挑选下级,上下级经常是同乡、朋友、师生等关系,而且下级会感念上级的知遇之恩,这样平时容易团结,有了危难也会相互照应。他说:“带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吾辈带兵勇,如父兄带子弟一般。”这一手,很是凝聚了队伍的向心力,增强了战斗力。   
  其次,搞物质刺激,给大家发钱,涨工资。湘军的每月薪水是绿营兵的三四倍,这样,大家的积极性马上就上来了。看来,老曾不仅是口头教育,也很懂用金钱说话。   
  《曾文正公书札》再次,注意抓军队的教育工作。曾国藩很清楚地看到清军在百姓中口碑很坏,大家都不支持。为了得到民心所向的优势,他搞起了队伍的作风建设。曾国藩作为一位文化型的军事长官,他以理学家的身份,每逢军队操演都要亲自训话,对那些以农民为主体的军人进行儒家思想和精神的教育。他还自撰一首《爱民歌》:   
  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要先爱百姓。   
  贼匪害了百姓们,全靠官兵来救人。   
  百姓被贼吃了苦,全靠官兵来做主。   
  第一扎营不贪懒,莫走人家取门板。   
  第二行路要端详,夜夜总要上账房。   
  第三号令要严明,兵勇不许乱出营。   
  爱民之军处处喜,扰民之军处处嫌。   
  我的军士跟我早,多年在外名声好。   
  如今百姓更穷困,愿我士兵听教训。   
  军士与民共一家,千记不可欺负他。   
  日日熟唱爱民歌,天合地合又人合。   
  曾国藩是知识分子出身,有自己独到的带兵艺术。在他看来,军队不仅要能拼命,更要有信仰。有了信仰,才能产生强大的动力和自觉性,这也是他选兵要选农民,择将要择有文化的人的原因所在。   
  从政治策略上来看,在与太平军的争斗中,曾国藩很注意争取舆论的高地。   
  首先,他妖魔化对手,把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美化成不仅是“保国”,而且是“保教”,《讨粤匪檄》中攻击洪秀全最激烈的一点就在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