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湿
豆利水
奠安太阴。俾病气合于太阴而为黄者。仍助太阴之气。使其外出下出而悉去也。潦水者雨后
水行 地。取其同气相求。地气升而为雨。亦取其从下而上之义也。
卷五少阳方
小柴胡汤方
属性:(本论无方。此方列于太阳篇中。今补其方名。)
论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言少阳之上。相火主之。少阳为甲木。诸风掉眩。皆属于木。
主
论云。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此言少
阳自
论云。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
不和
论云。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
紧者
论云。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此言当
审汗
少阳未列专方。当于太阳阳明篇求之。
卷五少阳方
太阴方
属性:论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心下结硬。
此总
论又云。太阴病脉浮。可发汗。宜桂枝汤。
论云。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此二节。言太阴病
在外
汤
论云。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此言太阴寒证外亦有热
证也
过湿热相并。又为发黄之证。小便自利者不发黄。至七八日。骤得阳热之化故暴烦。阴湿在
内故
也。
论云。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
桂枝
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弱易动故也。此承上节脾家实。宜芍药、大黄以行腐秽。
而脉弱者大便陆续而利出。宜减芍药、大黄以存胃气。甚矣。伤寒之治。首重在胃气也。
卷五少阳方
桂枝加芍药汤
属性:治太阳病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卷五少阳方
桂枝加大黄汤
属性:治太阳病反下之。因而大实痛者。
即前方加大黄。(二两。)
歌曰 桂枝倍芍转输脾。泄满升邪止痛宜。大实痛因反下误。黄加二两下无疑。
述 桂枝加芍药汤。倍用芍药之苦降。能令桂枝深入于至阴之分。举误陷之邪。而腹痛
自止
道。去实满。枣、草助转输。使其邪悉从外解下行。各不相背。
卷五
少阴方
属性:论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此以少阴标本水火阴阳之气。见于脉证者为提
纲也
神
或在于表。或在于里。或在于经。或归于中土。俱明神机枢转上下出入之至理。故其方亦寒
热攻补表里之不同。
卷五少阴方
麻黄附子细辛汤
属性: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此方主之。
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 炮。)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
歌曰 麻黄二两细辛同。附子一枚力最雄。始得少阴反发热。脉沉的证奏奇功。
蔚按。少阴病始得之。是当无热。而反发热。为太阳标阳外呈。脉沉为少阴之生气不升。
恐阴阳内外不相接。故以熟附子助太阳之表阳而内合于少阴。麻黄、细辛启少阴之水阴而外
合于太阳。须知此汤非发汗法。乃交阴阳法。
卷五少阴方
麻黄附子甘草汤
属性: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此方主之
麻黄(二两) 附子(一枚 炮。) 甘草(二两 炙。)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
歌曰 甘草麻黄二两佳。一枚附子固根 。少阴得病二三日。里证全无汗岂乖。
蔚按。少阴病自始得以至二三日。无下利厥逆大寒之里证。又无心中烦不得卧热化之里
证。
解。而又恐过汗以伤心肾之真液。故于前方去细辛。加甘草之补中。取中焦水谷之津而为汗。
则内不伤阴。邪从汗解矣。须知此汤变交阴阳法。为微发汗法。
卷五少阴方
黄连阿胶汤
属性: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者主之。
黄连(四两) 黄芩(一两) 芍药(二两)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
温服
歌曰 四两黄连三两胶。二枚鸡子取黄敲。一芩二芍心烦治。更治难眠睫不交。
男元犀按。少阴病但欲寐为提纲。此节云心中烦不得卧。是但欲寐之病情而变为心中烦。
可
此为少阴热化之证。方中用黄连、黄芩之苦寒以折之。芍药之苦平以降之。又以鸡子黄补离
中之气。阿胶补坎中之精。俾气血有情之物交媾其水火。斯心烦止而得卧矣。此回天手段。
卷五少阴方
附子汤
属性:治少阴病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宜此方主之。又少阴病身体痛。
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宜此方主之。
附子(二枚 生用。)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 生附二枚附子汤。术宜四两主斯方。芍苓三两人参二。背冷脉沉身痛详。
蔚按。论云。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宜此汤。此治太阳之
阳虚
此治少阴君火内虚神机不转也。方中君以生附子二枚。益下焦水中之生阳以达于上焦之君火
也。臣以白术者。以心肾藉中土之气而交合也。佐以人参者。取其甘润以济生附之大辛。又
佐以芍药者。取其苦降以泄生附之大毒也。然参、芍皆阴分之药。虽能化生附之暴。又恐其
掣生附
芍成功之后从小便而退于无用之地。不遗余阴之气以妨阳药也。师用此方。一以治阳虚。一
以治阴虚。时医开口辄言此四字。其亦知阳指太阳。阴指少阴。一方统治之理乎。
卷五少阴方
桃花汤
属性:治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此汤主之。又少阴病二三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
便脓血者主之。
赤石脂(一斤 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内石脂末方寸匕。温服七合。日三服。若一服愈。
余
歌曰 一升粳米一斤脂。脂半磨研法亦奇。一两干姜同煮服。少阴脓血是良规。
张令韶曰。少阴病下利脓血。桃花汤主之。此感少阴君火之热。不病无形之气化。而病
有形
干
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此言二三日至四五日。值太阴主气之期而脾络
不通。则为腹痛。脾络不通不能转输。则为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则水谷不分而为利不止。阴
络伤则为脓血。石脂为山之血脉凝结而成。故治经脉之病。下节言便脓血可刺者。所以申明
病在经脉之义也。
卷五少阴方
吴茱萸汤
属性:治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主之。又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主之
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一升 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歌曰 升许吴萸三两参。生姜六两救寒侵。枣投十二中宫主。吐利头疼烦躁寻。
蔚按。少阴之脏。皆本阳明之水谷以资生。而复交会于中土。若上吐下利则中土大虚。
中土
少阴之气而上交。则为躁。甚则烦躁欲死。方用吴茱萸之大辛大温以救欲绝之阳。佐人参之
冲和以安中气。姜、枣和胃以行四末。师于不治之证。不忍坐视。专求阳明。是得绝处逢生
之妙。所以与通脉四逆汤、白通加猪胆汁汤三方鼎时也。论云。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
萸汤主
之气。为厥阴专药。然温中散寒。又为三阴并用之药。而佐以人参、姜、枣。又为胃阳衰败
之神方。昔贤所以有论方不论药之训也。
卷五少阴方
猪肤汤
属性:治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主之。
猪肤(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
服。
歌曰 斤许猪肤斗水煎。水煎减半滓须捐。再投粉(白粉。五合。)蜜(白蜜。一升。)
熬香服
张令韶曰。此方合下四方。皆以少阴主枢。旋转内外。无有止息。逆则病也。夫少阴上
火下
水火不交则神机枢转不出。故胸满。神机内郁。故心烦。猪为水畜。肤取其遍达周身。从内
而外。亦从外而内之义也。蜜乃稼穑之味。粉为五谷之精。熬香者。取香气助中土以交合水
火。转运枢机者也。
卷五少阴方
甘草汤
属性:治少阴咽痛者。
甘草(二两 生用。)
上一味。以水一升。煮取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歌曰 甘草名汤咽痛求。方教二两不多收。后人只认中焦药。谁识少阴主治优。(后贤
童便
卷五少阴方
桔梗汤
属性:治少阴咽痛。与甘草不差者。与桔梗汤。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斤。去滓。分温再服。
歌曰 甘草汤投痛未瘥。桔加一两莫轻过。奇而不效须知偶。好把经文仔细哦。
述 少阴之脉。从心系上挟咽。二三日乃三阳主气之期。少阴君火。外合三阳。上循经
脉。
壅遏于会厌狭隘之地也。
卷五少阴方
苦酒汤
属性:治少阴咽中伤。生疮。不能言语。声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