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其人内有久寒者。即前方加生姜(半斤) 吴茱萸(二升)上以水六升。
清酒六升。煮取五升。温分五服。
歌曰 三两辛归桂芍行。枣须廿五脉重生。甘通二两能回厥。寒入吴萸(二升。)姜(半
斤。)酒(六升。)烹。罗东逸曰。厥阴为三阴之尽。阴尽阳生。若受寒邪。则阴阳之气不相
顺接。故脉微而厥。然厥阴之脏。相火游行其间。经虽受寒。而脏不即寒。故先厥者后必发
热。所以伤寒初起。见其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不得遽认为寒而用姜、附也。此方取桂枝汤
君以当归者。厥阴主肝。肝为血室也。佐细辛。其味极辛。能达三阴。外温经而内温脏。通
草其性极通。善开关节。内通窍而外通荣。去生姜者。恐其过表也。倍大枣者。即建中加饴
之义。用二十五枚者。取五五之数也。肝之志苦急。肝之神欲散。辛甘并举。则志遂而神悦。
未有厥阴神志遂悦。
厥逆与太少不同治也。若其人内有久寒。非辛温之品不能兼治。则加吴萸、生姜之辛热。更
用酒煎。佐细辛。直通厥阴之脏。迅散内外之寒。是又救厥阴内外两伤于寒之法也。
卷六厥阴方
麻黄升麻汤
属性:治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吐脓
不止者。为难治。此方主之。
麻黄(一两半) 升麻(一两半) 当归(一两)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葳
蕤(十八铢) 石膏(六铢)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芍药(六铢) 桂枝(六铢)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 天冬(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相
歌曰 两半麻升一两归。六铢苓术芍冬根据。膏姜桂草同分两。十八铢兮芩母萎。(一本。
麻
冬。无天门冬。余俱同。)
张令韶曰。伤寒六七日。乃由阴出阳之期也。粗工以为大热不解而大下之。虚其阳气。
故寸脉沉迟。手足厥逆也。下为阴。下部脉不至。阴虚不能上通于阳也。咽喉不利吐脓血。
阳热在上也。泄利不止。阴寒在下也。阴阳两不相接。故为难治。与升麻、麻黄、桂枝以升
阳。而复以茯苓、白术、干姜调其下利。与当归、白芍、天冬、葳蕤以止脓血。与知母、黄
芩、甘草以利咽喉。石膏性重。引麻黄、升麻、桂枝直从里阴而透达于肌表。则阳气下行。
阴气上升。阴阳和而汗出矣。此方药虽驳杂。意义深长。学人宜潜心细玩可也。
卷六厥阴方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属性:治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主之
干姜(三两)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歌曰 芩连苦降藉姜开。济以人参绝妙哉。四物平行各三两。诸凡拒格此方该。
蔚按。伤寒本自寒下者。以厥阴之标阴在下也。医复吐下之。在下益寒。而反格热于上。
以致食入即吐。方用干姜辛温以救其寒。芩、连苦寒降之且以坚之。然吐下之后。阴阳两伤。
胃气索然。必藉人参以济之。俾胃气如分金之炉。寒热各不相碍也。方名以干姜冠首者。取
干姜之温能除寒下。而辛烈之气又能开格而纳食也。家君每与及门论此方及甘草附子汤。谓
古人不独审病有法。用方有法。即方名中药品之前后亦寓以法。善读书者。当读于无字处也
卷六厥阴方
白头翁汤
属性:治热利下重。及下利欲饮水者主之。
白头翁(二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秦皮(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歌曰 三两黄连柏与秦。白头二两妙通神。病缘热利时思水。下重难通此药珍。
蔚按。厥阴标阴病。则为寒下。厥阴中见病。则为热利下重者。即经所谓暴注是也。白
头翁临风偏静。特立不挠。用以为君者。欲平走窍之火。必先定摇动之风也。秦皮浸水青蓝
色。得厥阴风木之化。故用以为臣。以黄连、黄柏为佐使者。其性寒寒能除热。其味苦。苦
又能坚也。总使风木遂其上行之性。则热利下重自除。风火不相煽而燎原。则热渴饮水自
止。
卷六霍乱方
四逆加人参汤
属性:治霍乱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此方主之。
四逆汤原方加人参(一两)
歌曰 四逆原方主救阳。加参一两救阴方。利虽已止知亡血。须取中焦变化乡。(内经
谓中焦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方用人参滋中焦之汁。非取其回阳也。)
蔚按。论云。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无血也。言霍乱既利而复利。其证恶寒。其脉又微。
可
则亡阴之义也。金匮曰。水竭则无血。即为津液内竭。故以四逆汤救其阳气。又加人参生其
津液。柯韵伯疑四逆汤原有人参。不知仲景于回阳方中迸绝此味。即偶用之。亦是制热药之
太过。惟救阴方中乃加之。韵伯此言。可知未尝梦见本草经也。
卷六霍乱方
理中丸
属性:治霍乱病呕吐泄利。寒多不饮水者。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白术(三两) 干姜(三两)
上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为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
四夜一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根据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
去
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
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
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揭衣被。(按与服桂枝汤同法。可知伤寒不忌食也。)
歌曰 吐利腹疼用理中。丸汤分两各三同。术姜参草刚柔济。服后还余啜粥功。
加减歌曰 脐上筑者白术忌。去术加桂四两治。吐多白术亦须除。再加生姜三两试。若
还下多术仍留。输转之功君须记。悸者心下水气凌。茯苓二两堪为使。渴欲饮水术多加。共
投四两五钱饵。腹中痛者加人参。四两半兮足前备。寒者方内加干姜。其数亦与加参类。(足
前
灵胎云。桂枝汤之饮热粥。欲其助药力外散。此饮热粥。欲其助药力以内温。)
蔚按。论云。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
主之。曰霍乱者。呕吐而利也。头痛发热身疼痛者。内霍乱而外伤寒也。热渴者。以五苓散
助脾土以滋水津之四布。寒而不渴者。用理中丸理中焦而交上下之阴阳。盖以上吐下利。不
论寒热。治宜专顾其中也。王晋三云。人参、甘草甘以和阴。白术、干姜辛以和阳。辛甘相
辅以处中。则阴阳自然和顺矣。 此为温补第一方。论中言四逆辈。则此汤俱在其中。又治
大病瘥后喜唾。善读书者。于喜唾二字推展之。凡脾胃虚皆是。便可悟调理之善方矣。
程郊倩曰。参、术、炙草。所以固中州。干姜守中。必假之焰釜薪而腾阳气。是以谷入
于阴。长气于阳。上输华盖。下摄州都。五脏六腑。皆以受气矣。此理中之旨也。
卷六霍乱方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属性:治吐以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脉微欲绝者。此汤主之。
通脉四逆原方加猪胆汁(四合。)通脉四逆汤煎成。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出。
歌曰 生附一枚三两姜。炙甘二两玉函方。(此遵宋本金匮玉函经。坊刻伤寒论甘草三
两炙。)脉微内竭(吐以下断。津液竭于内也。四肢拘急。津液竭于内而不荣乎外也。)资真
汁。(经
汁止半合。)
蔚按。论云。吐以下断者。言阴阳气血俱虚。水谷俱竭。无有可吐而自已。无有可下而
自断也。曰汗出而厥脉微欲绝者。无阳气以主之也。曰四肢拘急者。无津液以养之也。此际
若用四逆汤姜、附之温。未尝不可以回阳。倍用甘草之甘。未尝不可以滋阴。然犹恐其缓而
无济也。若用通脉四逆汤。倍干姜之勇。似可追返元阳。然犹恐大吐大利之余。骤投大辛之
味。内而津液愈涸。外而筋脉愈挛。顷刻死矣。师于万死中觅一生路。取通脉四逆汤以回其
厥。以止其汗。更佐以猪胆生调。取生气俱在。苦先入心而脉复。以汁补中焦之汁。灌溉于
筋则拘急解。辛甘与苦甘相济。斯阴阳二气。顷刻调和。即四逆加人参汤之意。但人参亦无
情之草根。不如猪胆汁之异类有情。生调得其生气。为效倍神也。诸家囿于白通加法。谓格
阳不入。借苦寒以从治之。堪发一笑。按古本只加胆汁。无人尿。张隐庵注有人尿。必有所
本。读其注文。极有见解。张隐庵云。此节重言。以结上文两节之意。上两节皆主四逆汤。
此
内竭。
所谓脉微欲绝之脉。依然如故。此为阴阳血气皆虚。更宜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通脉四
逆汤解见少阴篇。加水畜之甲胆。乃起肾脏之精汁上资心主之血。更加人尿。乃引膀胱之津
液还入胃中。取精汁内滋而血气调和之意。盖风雨寒暑之邪直入中焦。皆为霍乱。若吐利太
过。而生气内伤。手足厥冷。脉微欲绝。皆宜四逆汤主之。无分寒与暑也。何也。正气受伤。
止救
药亦愈。即阴阳汤、黄土汤。皆能疗之。若霍乱里虚。古圣止立四逆、理中二方。为急救正
气之法。有谓藿香正气散治暑霍乱者。亦非也。愚每见暑月病霍乱。四肢逆冷无脉而死。藿
香正气。不过宽胸解表之剂。恶能治之。况夏月元气发泄在外。中气大虚。外邪卒至。救正
犹迟。况疏散之剂乎。夫邪正相搏。有风雨寒暑之分。正受邪伤。止论正气之虚实。入脏即
为不治之死证。非风暑为阳而寒雨为阴也。此为霍乱之大纲。学人宜服膺而勿失。 高子曰。
霍
汁、人尿者。津液竭而阴血并虚。不当但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