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桂。恐脉流薄疾。斑黄狂乱作矣。此证但热不虚用白虎。则不宜参、米。恐食入于阴则长
气于阳。谵语腹胀矣。此为解表之剂。若无喘鼾语言难出等证。则又白虎之证治矣。凡治温
病表里之实。用此汤。治温病表里之虚。用白虎加参、米。相须相济者也。若葛根黄芩黄连
汤则治痢而不治喘。要知温病下后。无利不止证。葛根黄连之燥。非治温药。且麻黄专于外
达。与葛根之和中发表不同。石膏甘润。与黄连之苦燥悬殊。同是凉解表里。同是汗出而喘。
而用药有毫厘之辨矣。
卷二太阳方
桂枝甘草汤
属性: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此方主之。
桂枝(四两) 甘草(二两 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歌曰 桂枝炙草取甘温。四桂二甘药不烦。叉手冒心虚已极。汗多亡液究根源。
张令韶曰。此发汗多而伤其心气也。汗为心液。汗出过多。则心液空而喜按。故用桂枝
以保
卷二太阳方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属性:治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此方主之。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 甘草(四两 炙。) 大枣(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
三服
作甘澜水法。取水一斗。置在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歌曰 八两茯苓四桂枝。炙甘四两悸堪治。枣推十五扶中土。煮取甘澜两度施。(程知
本。
蔚按。此治发汗而伤其肾气也。桂枝保心气于上。茯苓安肾气于下。二物皆能化太阳之
水气
神方也。
卷二太阳方
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属性:治发汗后腹胀满。此方主之。
浓朴(半斤 炙。去皮。) 生姜(半斤) 半夏(半升 洗。) 甘草(二两) 人参
(一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 浓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亦须分。半升夏最除虚满。汗后调和法出群。
张令韶曰。此治发汗而伤脾气。汗乃中焦水谷之津。汗后亡津液而脾气虚。脾虚则不能
转输
也。半
而滋生
津液者也。津液足而上下交。则胀满自消矣。
卷二太阳方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属性:治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
者。此方主之。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二两) 甘草(二两 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歌曰 病因吐下气冲胸。起则头眩身振从。茯四桂三术草二。温中降逆效从容。
张令韶曰。此治吐下后而伤肝气也。心下逆满者。心下为脾之部位。脾主中焦水谷之津。
吐
本脉本证。方
金匮所谓知肝之病当先实脾是也。
卷二太阳方
芍药甘草附子药
属性:治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此汤主之。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 炙。) 附子(一枚 炮去皮。破八片)
以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温服。
歌曰 一枚附子胜灵丹。甘芍平行三两看。汗后恶寒虚故也。经方秘旨孰能攒。
男元犀按。各家以此证为发汗虚其表阳之气。似是而非。于病不解三字说不去。且虚故
也三
亦有大汗亡阳明之阳用白虎加人参法。亡少阴之阳用真武四逆法。论有明训也。今但云不解。
可
寒若系阳虚。四逆辈犹恐不及。竟以三两之芍药为主。并无姜、桂以佐之。岂不虑恋阴以扑
灭残阳乎。师恐人因其病不解而再行发汗。又恐因其恶寒而径用姜、附。故特切示曰虚故也。
言其所以不解。所以恶寒。皆阴阳素虚之故。补虚自足以胜邪。不必他顾也。方中芍药、甘
草。苦甘以补阴。附子、甘草。辛甘以补阳。附子性猛。得甘草而缓。芍药性寒。得附子而
和。且芍、草多而附子少。皆调剂之妙。此阴阳双补之良方也。论中言虚者。间于节中偶露
一二语。单言虚而出补虚之方者只一节。学人当从此隅反之。
卷二太阳方
茯苓四逆汤
属性:治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此方主之。
茯苓(四两 一本 六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 生用。) 甘草(二两 炙。)
干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歌曰 生附一枚两半姜。二甘六茯一参当。汗伤心液下伤肾。肾躁心烦得媾(水火交媾
则烦躁定矣。)昌。
张令韶曰。此汗下而虚其少阴水火之气也。汗下之后。心肾之精液两虚。以致病仍不解。
阴
烦。四逆补肾脏以定阴躁。
卷二太阳方
五苓散
属性:治发汗后。烦渴。欲饮水者主之。
猪苓(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
去
上五味。捣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内台。茯苓、猪
苓、
歌曰 猪术茯苓十八铢。泽宜一两六铢符。桂枝半两磨调服。暖水频吞汗出苏。(魏念
庭云
次男元犀按。苓者令也。化气而通行津液。号令之主也。猪苓、茯苓、泽泻。皆化气之
品。
解之。作散以散之。多服暖水以助之。使水精四布。上滋心肺。外达皮毛。微汗一出。而表
里之
烦热两蠲矣。白饮和服。亦即桂枝汤啜粥之义也。
卷二太阳方
茯苓甘草汤
属性:治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此方主之。
茯苓(三两)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生姜(三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歌曰 汗多不渴此方求。又治伤寒厥悸优。二桂一甘三姜茯。须知水汗共源流。
蔚按。此承上服五苓散多饮暖水以出汗。人知五苓之用在汗。而不知五苓之证在渴也。
五苓
为脾不转输。非关胃燥。推而言之。不输于上为渴。不输于中为水逆。不输于下为小便
不利
知中焦水谷之津发泄而伤脾。脾伤则不能输津而作渴。故取五苓散布散其水津。若不渴者。
中焦之液未伤。只用茯苓甘草汤。取茯苓之利水。俾肾水不沸腾而为汗。
卷三太阳方
栀子豉汤
属性: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 者。
栀子(十四枚 生用。擘。) 香豉(四合 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
一服
歌曰 山栀香豉治何为。烦恼难眠胸窒宜。十四枚栀四合豉。先栀后豉法煎奇。
男元犀按。此汤旧本有得吐止后服等字。故相传为涌吐之方。高明如柯韵伯。亦因其说
。惟张隐庵、张令韶极辨其讹。曰。瓜蒂散二条。本经必曰吐之。栀子汤六节。并不言一吐
字。且吐下后虚烦。岂有复吐之理乎。此因瓜蒂散内。用香豉二合而误传之也。愚每用此方
。服之不吐者多。亦或有时而吐。要之吐与不吐。皆药力胜病之效也。其不吐者。所过者化
。即雨露之用也。一服即吐者。战则必胜。即雷霆之用也。方非吐剂。而病间有因吐而愈者
。所以为方之神妙。栀子色赤象心。味苦属火。性寒导火热之下行。豆形象肾。色黑入肾。
制造为豉。轻浮引水液之上升。阴阳和。水火济。而烦热懊 结痛等证俱解矣。原本列于太
阳。主解烦。非吐剂。而有时亦能涌吐也。韵伯移入阳明。只知为吐剂泄阳明之烦热。即此
为仁者见仁。知者见知也。
卷三太阳方
栀子甘草豉汤
属性:治栀豉汤证中若少气者主之。
栀子(十四枚) 甘草(二两 内台。止用半两) 香豉(四合)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升半。去滓。分温二服。
(从
卷三太阳方
栀子生姜豉汤
属性:治栀子豉汤证中若加呕者。此方主之。
栀子(十四枚) 生姜(五两 内台。止用一两)香豉(四合)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升半。去滓。分温二服。
歌曰 栀豉原方效可夸。气羸二两炙甘加。若加五两生姜入。专取生姜治呕家。
蔚按。栀豉解见上。汗吐下后。中气虚不能交通上下。故加甘草以补中。呕者汗吐下后
胃阳
卷三太阳方
栀子浓朴汤
属性:治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此方主之。
栀子(十四枚) 浓朴(四两) 枳实(四枚 水浸去穣。炒。)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二服。(本张氏重订。)
歌曰 朴须四两枳四枚。十四山栀亦妙哉。下后心烦还腹满。止烦泄满效兼该。
柯韵伯曰。心烦则难卧。腹满则难起。起卧不安是心移热于胃。与反复颠倒之虚烦不同。
栀
卷三太阳方
栀子干姜汤
属性:治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主之。
栀子(十四枚)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从张氏。删去二句。)
歌曰 十四山栀二两姜。以丸误下救偏方。微烦身热君须记。辛苦相需尽所长。
张令韶曰。栀子导阳热以下行。干姜温中土以上达。上下交而烦热止矣。
卷三太阳方
附录家严新案
属性:嘉庆戊辰。吏部谢芝田先生令亲。患头项强痛。身疼。心下满。小便不利。服表药。无
汗。
形之太阳也。但使有形之太阳小便一利。则所有病气俱随无形之经气而汗解矣。用桂枝去桂
加茯苓白术汤。一服遂瘥。惟夜间不寐。特告曰。此名虚烦。因辛热遗害。若用枣仁、远志、
茯神等药。反招集其所遗而为孽。病必复作矣。用栀子豉汤。即愈。
嘉庆己巳季春。曹扶谷明府。患头痛项强恶寒等证。自差次回垣后。更增出寒热往来。
欲呕胸满等证。家严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