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94-长沙方歌括-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本 
歌曰 参芩龙牡桂丹铅。苓夏柴黄姜枣全。枣六余皆一两半。大黄二两后同煎。 
内台方议云。伤寒八九日。邪气错杂。表里未分。而误下之。则虚其里而伤其表。胸满 
而烦 
胃 
而除胸胁满。 
以人参、半夏为臣。辅之。加生姜、大枣而通其津液。加龙骨、牡蛎、铅丹收敛神气而 
镇惊 
错杂之邪。共为使。以此十一味之剂。共救伤寒坏逆之法也。伤寒论共十二味。一本无黄芩。 
止十一味也。 

卷三太阳方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属性:治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牡蛎(熬。五两) 龙 
骨 
上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一 
本 
歌曰 桂枝去芍已名汤。蜀漆还加龙牡藏。五牡四龙三两漆。能疗火劫病惊狂。 
张令韶曰。伤寒脉浮。病在阳也。太阳与君火相合而主神。心为阳中之太阳。医以火迫 
劫亡 
枝色赤入心。取之以保心气。佐以龙、牡者。取水族之物以制火邪。取重镇之品以治浮越也。 
芍 
用甘草、大枣、生姜。以资助中焦之气也。病在阳复以火劫。此为逆也。故曰救逆。 

卷三太阳方
桂枝加桂汤
属性:治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冲心。灸其核 
与此方主之。 
桂枝(五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按本论云。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 
两。 
歌曰 气从脐逆号奔豚。汗为烧针启病源。只取桂枝汤本味。再加二两桂枝论。 
蔚按。少阴上火而下水。太阳病以烧针令其汗。汗多伤心。火衰而水乘之。故发奔豚。 
用桂 
核 

卷三太阳方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属性:治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此汤主之。 
桂枝(一两) 甘草(二两) 龙骨(二两) 牡蛎(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歌曰 二甘一桂不雷同。龙牡均行二两通。火逆下之烦躁起。交通上下取诸中。 
蔚按。太阳病因烧针而为火逆者多。今人不用烧针而每有火逆之证者。炮姜、桂、附、 
荆、 
遇阴而烦。阴陷于下。不得遇阳而躁。故取龙、牡水族之物。抑亢阳以下交于阴。取桂枝辛 
温之品。启阴气以上交于阳。最妙在甘草之多。资助中焦。使上下阴阳之气交通于中土。而 
烦躁自平也。 

卷三太阳方
抵当汤
属性:治太阳病热在下焦。小腹硬满。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主之。 
虻虫(三十个 去足翅。熬。) 水蛭(三十个 熬。) 大黄(三两 酒洗。) 桃仁 
(三十个 
上四味。锉如麻豆。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再服。 
歌曰 大黄三两抵当汤。里指任冲不指胱。虻蛭桃仁各三十。攻其血下定其狂。 
张令韶曰。太阳有经与气之分。亦有外与表之别。桃仁承气证热结膀胱。乃太阳肌腠之 
邪从 
阳肤表之邪从胸中而下结于小腹。表气通于胸。故曰。表证仍在。反不结胸。皮毛为表也。 
盖太阳之气。从胸而出入太阳之经。循背膂而下络膀胱。经病外邪从背而入结于膀胱者。详 
于桃仁承气汤方注。而气病表邪从胸而入。不涉于膀胱。故不曰热结膀胱。而曰反不结胸。 
热在下 
亦居小腹。故前章曰小腹急结。此章曰小腹硬满。急结者急欲下通之象。不必攻之。故曰下 
者愈。只用桃仁承气足矣。此曰硬满。全无下通之势。故不曰血自下。而曰下血乃愈。言必 
攻而始下也。非抵当不可。二证之分别如此。又曰。太阳病六七日。正当太阳主气之期。表 
证仍在。脉当浮。今微而沉者。气随经络沉而内薄也。内薄于胸当结胸。今反不结胸者。知 
表邪从胸而下入于阴分。阴不胜阳故发狂。热在下焦故小腹硬满。硬满而小便自利。便知其 
不在无形之气分而在有形之血分也。方用虻虫、水蛭。一飞一潜。吮血之物也。在上之热随 
经而入。 
拒大敌。四 

卷三太阳方
抵当丸
属性:治伤寒有热。小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 
虻虫(二十个 去翅足。熬) 水蛭(二十个 熬。) 桃仁(三十五个) 大黄(三 
两) 
上四味捣。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不可余药。 时当下血。若不下 
者。 
歌曰 卅五桃仁三两黄。虻虫水蛭廿枚详。捣丸四个煎宜一。有热尿长腹满尝。 
陈修园曰。抵当之脉。浮取微而沉取结。按曰微而沉。非沉微也。故又以沉结申之。抵 
当之 
小便自利。非膀胱之气不化。为下焦之瘀不行。以此方之难用。又不可不用。不得不重申其 
义也。然此为抵当汤、丸二证公共之辨法也。师又立抵当丸方法者。着眼在有热二字。以热 
瘀于里而仍蒸于外。小腹又满。小便应不利而反自利。其证较重。而治之不可急遽。故变汤 
为丸。以和洽其气味。令其缓达病所。曰不可余药者。谓连滓服下。不可留余。庶少许胜多 
许。俟 时下血。病去而正亦无伤也。 

卷三太阳方
大陷胸丸
属性:治结胸证。项亦强。如柔 状。下之则和。此方主之。 
大黄(半斤) 葶苈子(半升 熬。) 杏仁(半升 去皮尖。炒黑。) 芒硝(半升) 
上四味。捣筛二味。次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 
钱匕 
如药法。 
歌曰 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苈杏硝调。项强如 君须记。八两大黄取急消。 
蔚按。太阳之脉。上循头项。太阳之气。内出于胸膈。外达于皮毛。其治法宜从汗解。 
今应 
以 
结。 
丸而又纳蜜奈何。欲峻药不急于下行。亦欲毒药不伤其肠胃也。 

卷三太阳方
大陷胸汤
属性:治大结胸证。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 
大黄(六两)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 
升。 
歌曰 一钱甘遂一升硝六两大黄力颇饶。日晡热潮腹痛满。胸前结聚此方消。 
蔚按。大黄、芒硝。苦咸之品。借甘遂之毒。直达胸间之饮邪。不专荡胃中之邪秽也。 
汤与 
味之过而 
以遮上下也。膈能拒邪。则邪但留于胸中。膈不能拒邪。则邪留胸而及于胃。胸胃俱病。乃 
成结胸。如胸有邪而胃未受邪。则为胸胁满之半表半里证。如胃受邪而胸不留。则为胃家实 
之阳明病。皆非结胸也。故必详辨分明。庶无差误。 

卷三太阳方
小陷胸汤
属性: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主之。又治心下结痛。气喘闷者。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 洗。) 栝蒌实(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煎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歌曰 按而始痛病犹轻。(与手不可近大结胸证迥别。)脉络凝邪心下成。(曰正在心下。 
上 
张令韶曰。气分无形之邪结于胸膈之间。以无形而化有形。故痛不可按而为大结胸证。 
结于 
方 
脉络之结热从下而降也。若大结胸证亦用此汤。药不及病。多死。又曰。气无形者也。经。 
有形者也。以无形之邪结于胸膈之内。故用大黄、甘遂辈从有形之肠胃而解。结于脉络之间。 
又用黄连、半夏辈从无形之气分而散。此经气互相贯通之理。 
徐灵胎曰。大承气所下者燥屎。大陷胸所下者蓄水。此所下者为黄涎。涎者轻于蓄水而 
未成水者也。审证之精。用药之切如此。 

卷三太阳方
文蛤散
属性:治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 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 
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 
胸汤。白散亦可服。 
文蛤(五两)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歌曰 水 原逾汗法门。(太阳宜汗而以水 之。)肉中粟起(水在皮肤。)更增烦。(热 
郁而 
男元犀按。太阳病不发汗而以水 之。致在表之阳。反退却于内而不得去。师取文蛤为 
散。 
伯 
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审证用方。则彼用散而此则用汤 
为宜。附文蛤汤。文蛤五两。麻黄、甘草、生姜各三两。石膏五两。杏仁五十枚。大枣十二 
枚。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张令韶曰。前论内因之水结于胸胁而为大陷胸汤证。此论外因之水入于皮肤而肉中粟起。 
或 
解其 
热。或用辛热以散外寒。随时制宜。无不可也。 

卷三太阳方
白散
属性:桔梗(三分) 贝母(三分) 巴豆(一分 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上二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 
必吐 
余于浅注全录之。此照内台方及张氏本节之。) 
歌曰 巴豆熬来研似脂。只须一分(去声)守成规。更加桔贝均三分。(去声)寒实结 
胸细辨医 
蔚按。巴豆辛热。能散寒实而破水饮。贝母开胸结。桔梗开肺气。不作汤而作散。 
取散以散之之义也。进热粥者。助巴豆之热势以行之也。进冷粥者。制巴豆之热势以止 
之也 

卷四太阳方
柴胡桂枝汤
属性: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此汤 
主之。又发汗多。亡阳谵语。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营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柴胡(四两)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 甘草(一两) 桂 
枝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