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尤文化神秘之谜-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维伊庙。舞者手中持剑或矛,在鼓乐伴奏下起舞,起初缓慢,逐渐急促。舞
者虽然有蹦跳,踉踉跄跄,好像醉汉一样,但头上的罐子却不会掉下,这正
是迦拉戈舞最精彩之处。

布尔维·阿旦舞,是从古代的焦尔王朝传下来的骑马舞,至今仍很流行。
马是纸糊的,背上留个洞,可套在腰间,一个人踩着高跷驾着纸马,如同骑
在马上一样。“马”通常为二匹,男女各骑一匹,扮演国王和王后。舞者像
马戏演员一样表演各种动作,这种舞只有习练数月,才能熟练掌握。阿旦摩
舞也是泰米尔纳德邦参加国庆游行的传统节目。

比哈尔邦:

比哈尔邦民族众多,土著尤甚,全邦有29 个以上,多属表列种姓。他们
都能善歌善舞,开朗活泼。其舞蹈形式多样,内容广泛,有独舞、集体舞,
也有男女混合舞;有季节性的,宗教性的,也有表现纯洁爱情的。最著名的
舞蹈是杰达——杰丁舞。

杰达——杰丁舞是比哈尔邦姑娘们喜欢跳的一种舞蹈。传说杰达和杰丁
是两个男女青年,二人相亲相爱,后来杰丁姑娘不幸被一个船夫拐走,情人
杰达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找到了杰丁,二人重新团圆。舞中歌颂了二人美
好纯洁的爱情,表现出主人公战胜邪恶势力和自然困难的坚强性格。在雨季
来临,皓月当空,清辉撒满大地的时候,姑娘们三五成群,聚在院中举行杰
达——杰丁舞会,她们用各种动作和表情表演杰达和杰丁的恋爱故事。故事
情节生动,舞姿优美迷人,自始至终有悦耳的鼓乐伴奏,尤其在表演乘风破
浪,船搏激流时,其形象更是生动逼真。

另外,在比哈尔邦,贾拉尔舞、恰德舞、喀拉舞等,也各具特色,深受
人们喜爱。

印度北枕高山,南归大海,人们生活的脉搏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而跳动,
长期以来,他们的舞蹈不断丰富和发展。那富于生活情趣的内容和优美的艺
术风格在亚洲乃至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影响,也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解放后,随着中印文化的交流,印度舞蹈家多次访华,给中国人民带来
了优美的舞蹈艺术。1980 年,印度著名舞蹈家苏拉曼率团在京演出时,我国
著名学者赵朴初在观后曾赠词一首,以示感谢:

挥手片云飞,

顿足群山动。

仨一回眸秋水明,


摇鬓春花弄。
人世乱悲欢,
俯仰千场梦。
凝对恒河不尽流,
兄弟恩情重!


5。魅力无穷的印度音乐
凡看过印度电影或听过印度歌曲的人,都会有个共同感觉,觉得印度的
歌声动听,音乐悦耳,致使不少人对印度电影百看不厌,对印度音乐百听不
烦。印度人认为,音乐是生活所必需的,否则生活便会枯燥乏味,犹如白水
一杯。印度音乐历史悠久,渊源很深。它同其它艺术一样,属于劳动人民的
生活创造,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甚至有些人还以音乐为职业,因此,音乐
也得到不断地提高和发展。早在上古文献《吠陀》中,便有了对音乐的记载。
《梨俱吠陀》赞歌的吟咏,需要有音乐知识,而《娑摩吠陀》更是以歌唱为
目的形成的。一些学者认为,印度音乐是以古代祭仪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
看来不无道理。

印度人认为,音乐的起源是神圣的,而音乐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人们信仰
天神,所以在几千年的音乐发展史中,音乐往往以精神为主导,而艺术则处
于从属地位。据文献记载,在吠陀时代,除唱歌外,已有了不少维拉、喀尔
喀利等之类的弦乐器,以及横笛之类的管乐器。今天流行的不少乐器是古代
流传或由此发展而来的。在两大史诗时期,音乐得到长足发展,史诗中多次
提到与音乐的音阶和乐器有关的事,有人对此作了专门研究,统计史诗中提
到的乐器有20 多种。史诗时期,印度已有了七声音阶,即有了七个基本调式,
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转调体系。不过,在音乐理论方面的著作则当以婆罗
多仙人写的《舞论》为代表,它是音乐理论方面最古的专门文献,约成书于
公元初。在此后,约公元四五世纪时,迦梨陀姿在他的《摩罗维迦与火支王》
剧本中特别谈到了音乐及其理论问题,并提到了一些曲调和乐器,诸如维拉
等各种弦乐、莫里登格(一种鼓)、螺号、铜鼓、喇叭和钟铃等。

但是,应该说音乐的真正出现还是后来的事情。它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全
面发展或至少对它进行系统地研究则是从中世纪开始的。如夏冷格戴沃的《桑
吉德勒纳格尔》(音乐宝库),写于13 世纪,它是古代介绍和研究印度音乐
最详细的专著,书中谈到印度南北音乐的特点,并对音乐、舞蹈和乐器三个
方面的关系做了系统的描述。之后,约17 世纪中叶,阿毫巴罗在他的《桑吉
德巴里贾德》一书中,详细描述了印度音乐的122 个旋律结构,这对了解印
度音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十八、十九世纪时,著名音乐大师穆罕摩德·拉
格的《纳格摩艾阿斯菲》一书出版后,曾轰动一时,一度被誉为是研究、了
解印度音乐的百科全书。

英国统治印度后,印度音乐以其独有的魅力引起了西欧学者的兴趣,许
多学者开始了对印度音乐的科学研究,并先后在孟买、加尔各答等地建立了
许多学校。在某种程度上说,也促进了印度音乐的发展。

印度音乐对我国音乐的发展也曾产生了影响,从汉代开始,它伴随佛教
的传播传入我国。公元3 世纪,我国就已有了梵呗的流行。唐代,唐乐中所
吸收的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西域乐等,都是直接或间接来自印度的音
乐。不仅如此,印度音乐对西亚、欧洲音乐的发展也曾产生过影响,古希腊
的许多文献,都记载了有关印度音乐的情况。

前面提到,印度音乐的出现与宗教有关。音乐为宗教服务,祈祷、祭祀
等离不开奏乐和唱歌之类的活动。印度人普遍信仰宗教,一个人从生到死,
要参加许多名目繁多的仪式,如出生礼、初食礼、剃胎发礼。。以至婚礼、
丧礼等宗教礼仪,它们无不与音乐联系在一起。今天的印度,除了几千年来


流传不衰的古典音乐外,民间音乐更为丰富,如霍利歌、雨季歌、爱情歌等。
同时,流行音乐亦相继传入,迪斯科、摇滚乐已为越来越多的印度青年的喜
爱。

印度人性格活泼,能歌善舞,确名不虚传。不管你走进人潮如海的城市,
信步于大街小巷,还是来到人烟稀落的乡村,漫步于空旷的原野,不是歌声
四起,使人陶醉,就是乐声阵阵,悦耳动听。在这。不管是穿着华丽的富者,
还是衣衫褴褛的穷人,他们对音乐都享有同等权利。劳动之余或茶余饭后,
有些人不是轻声低吟,就是引吭高歌;有的击掌敲盘自奏自演,有的则三五
成群翩翩起舞。那种优美动听的乐声,疲惫的人听了顿时乏去累除,力气倍
增;忧愁的人听了立刻会愁消闷散,心旷神怡;而那些远离亲人的人听了则
会冲淡思乡之愁。可以说,印度人生活离不开音乐,而社会生活又丰富了音
乐的内容,难怪有的外国人说,印度人的生活是在快乐的音乐声中度过的。


6。神秘的瑜伽
练过气功的人一定会知道瑜伽,因为它也曾在中国气功界掀起过不小的
波澜,一度令许多人着迷、入境。。瑜伽一词原义是“结合”、“和谐”和
“一致”。古代印度人修炼瑜伽的唯一目的是希望达到自我同天神的合一,
据说人到了那个境界,便可以获得解脱。所以说,瑜伽实际上是印度教徒追
求解脱的修炼手段。至于用它来锻炼身体,治疗疾病则是近代才有的事。

从印度河文明的遗址里挖掘出来的石刻和印章上,可以见到古人修炼瑜
伽的图案,这说明早在公元前4000 年就已有了瑜伽。

印度古人是怎样修炼瑜伽呢?对此,文献《薄伽梵歌》中曾有这样的记
载:

如果要修习瑜伽,一个人必须找一个僻静的地方,把一些古撒草铺在地上,然后盖

上一张鹿皮或一块软布,座位不应太高也不应太低,位于圣洁的地方,修炼瑜伽的人应

该稳坐着,通过控制心意和器官,净化心灵,将心意集中于一点。。

一个人必须将他的躯体、颈和头竖直,然后凝视着鼻尖。。

遮闭了所有的外在感官对象,将双眼和视野集中于两眉中间。。

谁在进食、睡眠、工作和消遣中有节制,便能够通过瑜伽的修炼,而减少所有物质

的痛苦。。

瑜伽的境界是摒弃五官的活动,将所有的感官门户关闭,将意念集中于心,将生命

固定于头顶上,这样便是处于瑜伽的境界中。。

修炼瑜伽的人,经过瑜伽的修习而使心意超然——没有所有的物质欲望时——他便

可以称得上达到了瑜伽的境界。

读了这些句子,令人仿佛可以看到古代那些苦行僧和隐士们,置身深山
密林,幽洞清泉,整日端坐,排遣杂念,追求心灵上的超脱,达到了忘我的
地步。史诗《罗摩衍那》的作者蚁垤,据说就是在森林中修炼时,蚂蚁筑的
蚁山把他盖没了,他却毫无察觉而因此得名,也可见他修炼的多么专心。

大约在公元450 年以后,有一个名叫波颠阇利的人总结了前人修炼瑜伽
的经验,写了一部《瑜伽经》。它给瑜伽下的定义是“制止思想活动”。修
炼的方法总称为“阿斯当伽”——即所谓的“八支”。它们是:守意(克制)、
持禁(限制)、打坐(坐姿)、调息(控制呼吸)、制感(制止感官活动)、
执持(专注)、禅定(静虑)和神昏(高超境界)。据现代印度瑜伽师看,
这八支中打坐和调息是最主要的,也就是要掌握坐的姿势和掌握好呼吸的方
法。

从《薄伽梵歌》的介绍看,古代瑜伽主要是调息静坐,达到静虑修身的
目的,似乎是越静越好。但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