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尤文化神秘之谜-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实性。不二论吠檀多哲学解决这个问题时主要依靠的是幻觉的比拟。例如,
仅仅出于无知,某人看到一条蛇,而那里恰恰是一根绳。这种认识无疑掩盖
了认识对象的本质,否定了现实生活;“瑜伽说”,即超越主体、客体、摆
脱时空、因果等外界因素的限制,用内心的冥思苦想、顿悟或亲证去获得所
谓真实的认识,从而产生超自然力量的信念。这种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使被
压迫者在苦修善果的骗术面前“乐从天道的安排,知守性命的分限”,瞩意
在虚幻的瑜伽实践中寻求灵魂的解脱。

印度教的主要经典有四部《吠陀本集》,即《梨俱吠陀》(颂诗)、《娑
摩吠陀》(歌曲)、《耶柔吠陀》(祭祀仪礼)和《阿闼婆吠陀》(巫术咒
语)。此外,还有作为吠檀多哲学来源的数百种《奥义书》、《森林书》,
可视为历史文献的《往世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河婆罗多》),
《薄伽梵歌》和若干宗教圣人传记。印度教在发展过程中,又产生了大量的
经典著作,其中主要包括《正理经》、《瑜伽经》、《弥曼差经》、《吠檀
多变经》和《数论颂》等。在印度近代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一些印度教哲
学家、政治家又撰写了大量著作,对印度教早期经典加以注疏,因而也在一
定程度上丰富了印度教经典。

(二)佛教

佛教历史悠久,它产生于公元前6 至5 世纪的古印度,至今已有2300
多年历史。其创始人为悉达多·乔答摩。

关于悉达多·乔答摩的生卒年月,说法不一,大多数认为,他约生于公
元前566 年,卒于公元前486 年。他属于释迦族,牟尼(即圣人)是释迦族
的酋长,住在迦毗罗卫。乔达摩生于迦毗罗卫(现在尼泊尔王国境内)。年
轻时(据说16 岁)与表妹耶输陀罗结婚,29 岁生了儿子罗睺罗。后弃下娇
妻与爱子出家修行,当时虽受到父母的劝阻,但仍不失决心,毅然至山林冥
思苦修,历时六年之久,终于在最后一夜悟出道,遂巡游各国,进行说法,
终年80 岁。后来他的“道”又经弟子发扬光大,遂成为今天有着世界影响的
宗教——佛教。

佛教,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其基本教义归纳起来可概括为:

1。四谛说:即苦、集、灭、道四谛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苦谛对人生

作出价值判断,认为人生的真实是生、老、病、怨憎会(不愿在一起的确偏
在一起)、爱别离(愿在一起的又不得不分离)、求不得苦和五阴盛苦的总
和。其中的“五阴”又称五蕴(五种集合)。佛教宣称,世界和人体由色(物
质现象)、受(感受)、想(观念形态)、行(意志)、识(意识)等五种
生灭变化的因素组成。“五阴盛苦”即人生的一切身心痛苦。集谛是探求苦
的原因或根据,故而又称因谛。灭谛是讲解脱,最彻底的解脱是没有任何痛
苦的涅槃境界。道谛是讲实现佛教理想中的最高境界所应遵循的手段和方
法,即持戒、禅定和教理学习等。道谛中还包括了早期佛教提出的“八正道”,
即寻求达到最高理想境界的八种正确途径:正信仰、正思维、正言语、正作
业、正生活、正努力、正思念、正禅定。其中的“正信仰”提倡对人生应持
中庸之道的正确观念。它是佛学的基础,强调宗教道德义务,强调个人要对
自己的行为负责,认为人生觉悟的过程就是“从染转净”,“从愚及贤”,
“去恶向善”的过程。这种主张的意义和作用是复杂的,需要作全面的、历
史的,具体的分析。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四谛的核心在于讲世界是一个无
边的苦海,只有皈依佛祖才能寻找到摆脱苦海的彼岸。佛教无意于宇宙观的
不切实际的探索,认为解脱人类的痛苦才是当务之急。所以,佛教理论可以
看作是一种有关人生哲学的体系。但是,作为一种宗教,它不可能把社会原
因造成的痛苦提到应有的位置上,也没有把法理与社会现象造成的痛苦加以
区别。虽然佛教的全部理论集中于人生的痛苦及其解脱,并作出独特的价值
判断,提供了有趣的设计方案,却无法开出改造社会的良药,只能给人们以
精神的希望、慰藉、满足与寄托。

2。“十二因缘说”。佛教在分析人生之苦及其成因时,提出了十二因缘
说,认为世上各种现象的存在都依赖于彼此互为条件或因果联系的十二种因
缘:无明(愚昧无知)、行(意志)、识(意识)、名(身体精神)、色(肉
体)、六入(眼、耳、鼻、舌、身、心)、受(感受)、爱(贪爱)、取(对
外界事物的求取)、有(生存环境)、生和死。其中心是说人生的痛苦均由
“无明”所引起,只有消除无明,才能获得解脱。
3。“三世两重因果说”。这是佛教在发展过程中,把十二因缘说和其他
佛教理论结合起来后提出的教义之一。佛教宣称,一切生灵均有三世(过去、
现在、未来),都在不断的轮回中生活。轮回有六条道路:天、人、魔鬼(阿
修罗)、畜生、饿鬼和地狱。一个人只有今生的行为符合佛教之“法”,才
能免却轮回之苦,否则将永远在轮回中在劫难逃。这种说教的核心在于宣传
“因果报应”和“人生轮回”,并以此证明只有皈依佛教,消除“无明”,
才能摆脱苦海,进入极乐世界的天堂。
4。“三法印说”。佛教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把自己的主要教义概括
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体系。其中心是说,包括人
的精神与肉体在内的万物处在不断的生无变化之中;世上并不存在宇宙的精
神“我”和个人的精神“我”,即“法无我”和“人无我”。涅槃寂静是说
佛教徒追求的终极目的应该是与现实物质世界相对立的、绝对安静而神秘的
精神状态。三印说的要害在于鼓吹世界上的万物虚幻无常,引导人们去逃避
现实的社会斗争。
当然,今天佛教的这些教义,与释迦牟尼初创时所宣扬的,已相去甚远。
这与其作为“麻醉人民的鸦片”这一作用是分不开的。每一种宗教,自其产
生后,都不可避免地为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巩固自己统治的工具,佛教也


当不例外。乔达摩在宣传“众生平等”思想的同时,又打出邱度教生死轮回
的思想旗帜,并使之进一步发展与巩固,以图束缚人们的思想与行动,安定
社会秩序,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便于统治者很好地统治。难怪他的理论一出
来,便得到国王们的支持和帮助,无论乔达摩在世时,还是逝世后,国王们
对传播他的佛教、思想给予了很大合作。阿育王就是个突出例子。

阿育王于公元前256—226 年统一印度,这位皇帝为人残暴,杀人成性。
可是他一统印度之后,也懂得安定民心与巩固统治的关系,“放下屠刀,立
地成佛”,对佛教异常重视,将其宛为国教,并派大批使臣到国外大力宣传,
致使佛教一度盛行,教徒众多。佛教所以有如此发展与传播,显然同各国国
王的支持有关。其实,“阿育王”并不是专心一志地皈依佛教,对其它宗教
他也崇拜。只要对他的统治和经商有利,什么宗教他都信仰。古今中外所有
剥削阶级的统治者,在宗教信仰方面,都是实用主义者,阿育王也不例外。

佛教在印度的产生与流传,尤其是初期,对社会发展,确有积极意义。
到后来,由于热衷于偶像崇拜,一般人染上了虚无色彩,民族健康大受其害。
从公元八九世纪以后,印度教在统治阶级的支持下,得到迅速发展。尤其到
后来,伊斯兰教传入印度以后,印度佛教受到了致命性打击。到13 世纪初,
佛教在印度趋于消灭。19 世纪以后虽又有所复兴,有一定恢复,但至今佛教
徒的人数也不算多。

在佛教的历史上传说有过几次佛教大结集,这对佛教的发展和佛典的形
成有重要作用。第一次是在佛陀去世几年后(地点在王舍城),就他的教义
作了整理并编辑成经典,即所谓的三藏,第一部分为律藏,记载佛教僧侣的
戒律及佛寺的一般清规;第二部分为经藏,是佛陀的说教集;第三部分为论
藏,包含佛教哲学原理的解说。第二次佛教大结集是在佛陀逝世的一世纪左
右,于吠舍里举行。这次结集,分成了几派,谴责了一些异教,佛教徒修订
了佛经。第三次结集是由阿育王亲自主持的,在华氏城举行,分了十八派,
会上为佛经的最后定型作了努力。自从阿育王时代后,佛教是印度的主要宗
教,在迦腻色迎时期举行了第四次大结集,这次结集为经典作了权威性的注
释。迦腻色迦是佛教史上仅次于阿育王的人物,有些人认为他登位的年代是
公元78 年。印度独立后,佛教又有所发展,于1954 年在缅甸迦巴阿约举行
了会议。会上讨论了用巴利文出版三藏经典和在宗教的各方面有关修改问题
进行了讨论。1956 年10 月14 日,印度政府利用佛陀涅槃2500 年庆祝活动
之机,组织了活动,吸收了500 万“贱民”加入佛教。自此以后,一直为宣
传佛教而不断努力,据统计,1971 年佛徒人数又有大量增加,已有3000 万
“贱民”改信了佛教。

从前,佛教强调独身,但是现在也讲结婚了。佛教界妇女的情形有了改
善,对她们的教育也受到重视。今天印度的一些表列种姓的人们为了改善自
己的境况大量皈依了佛教。实际上,这些人改信佛教以后,各方面的处境变
化并不大,有些地方又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

佛教自其产生后,便开始向外传播,约在公元1 世纪左右,已有印度和
尚来到中国。如公元179 年有竺佛朔;公元197 年有竺大力;公元3 世纪有
释迦跋澄、释迦提婆;5 世纪有求那跋陀罗;6 世纪有真蒂。到隋唐时,来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