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尤文化神秘之谜-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婆罗门集团之外的社会各阶层在平等基础上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发挥提供了
新的精神支柱和活跃的政治气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印度奴隶制的发
展。也正是在此形式下,作为早期佛教中心的北印度摩揭陀国在国王腐陀
罗·笈多领导下,以佛教反对婆罗门教的精神力量收揽民心,整军经武,最
后在公元前4 世纪缔造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帝国,即孔雀王朝。孔雀
王朝基本结束了印度半岛的割剧状态,为印度次大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
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这种历史进步无疑同佛教的传播有着某种“因果”
关系。

对佛教推崇备至的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执政期间逐渐抛弃了宗教宽容政
策,导致教派斗争激化;佛教的大众化、偶像膜拜和圣地、圣迹巡礼等形式
主义,一直未能满足某些人对高深的宗教义理的需求,阿育王在大力弘扬佛
法的同时,依靠武功维持统治的作法使得民怨沸腾。所有的这些因素导致宗
教界和思想界在阿育王死后的中央政权瓦解过程中,进入百家争鸣、百花齐
放的新时代,并逐渐产生了新兴的印度教。4 世纪,另一位旃陀罗·笈多一
世以印度教为思想武器,再次统一并领有印度大部分版图,创建了印度历史
上第二个强大帝国即复多王朝。新兴的印度教融合了原有各种宗教的主要内
涵,从而使各种宗教派别的利益在相当程度上得到调和,同时也为社会发展
提供了安定的环境。印度的奴隶制在笈多王朝时逐渐解体,为次大陆迎来了
崭新的封建社会。印度历史的再一次进步无疑也同宗教有着某种“因果”的
关系。


宗教是推动印度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宗教同印度文化的发
展也同样密不可分。它曾为印魔文学、艺术、数学、医学、哲学和天文学作
出了巨大贡献。例如佛教,恩格斯曾称誉说佛教徒处在人类思维的较高发展
阶段,佛教哲学蕴藏了极深的智慧。佛教文化不仅对印度而且对其他国家,
如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中枢和末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
响。

当然,漫长的宗教传播给予印度根深蒂固的影响,绝不止于历史和文化
一端,而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宗教在印度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占有
着重要的支配地位。绝大多数印度人的情感和思维模式被宗教观念紧紧束缚
着,因此,即使是近现代印度资产阶级在发动民族民主革命时,也得借重宗
教的力量。

国大党成立后,民族运动中的温和派醉心于议会参政斗争,民族派的提
拉克为恢复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引导他们参加民族解放运动,开始诉诸于印
度的历史宗教传统。他们认为宗教是民族历史的依托,“是使人民相互接近
和同情的重要手段”。提拉克用《薄伽梵歌》论证民主派政治纲领的合理性,
用对印度教经典的新的积极释义来号召群众,用庆祝宗教节日对群众进行民
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使民主派得以广泛接触群众,初步发动起了民族运
动中的人民大军。在1905—1908 年的革命高潮中,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奥罗宾
多·高士又提出了“精神民族主义”,其核心内容是用宗教精神和热情造成
印度政治复兴的条件。他用宗教论证说,自由是人的本质和神赋的人权,民
族运动是由“不可战胜的、全能全智的、不朽的、不可抗拒的”神指导的,
因而终将获得胜利。杰出的爱国政治家,印度最孚众望的民族领袖莫罕达
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在民族运动中更是全身心地运用宗教的武器。他说,
上帝是支配所有生灵的法则,以手纺手织为标志的“罗摩时代”是印度人民
理想中的以仁爱、苦行和自制为准则的道德社会。他从印度教的坚持“真理”,
戒杀和自制的信条中衍生出了他那脍炙人口的非暴力思想,从基督教的“普
爱”和其它宗教的“仁爱”说中吸取了宗教道德观念。甘地相信,非暴力的
宗教道德力量最终将使本质上热爱正义的英国殖民者改正自己的错误。甘地
从“政治一旦失去宗教也就失去了灵魂”的观念出发,运用他的独特的宗教
学说和反帝思想、策略在民族运动中培养了工农大众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爱国热情、基于宗教道德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不畏强暴的自我牺牲精神。
他的战斗口号一经发出就像符咒一样,举国上下一致响应,即使面对殖民者
的疯狂镇压也毫无退缩之意。

勿庸置疑,宗教在推动印度历史向前发展、繁荣文化和开展近现代民族
解放运动中,确实发挥了不容低估的积极作用。但是,宗教毕竟属唯心主义
哲学范畴,它是“麻醉人民的鸦片”,把人们的认识“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
在那里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因而又给印度社会的进步
带来巨大的保守势力和积重难返的情性。

宗教与村社制度相结合,形成了印度独特的封闭型社会。数千年来,村
社一直是印度社会的基本单位。它有自己的行政人员、民事机构的五人长老
会和萨波议会。每个村社基本就是一个实行政治和经济自治的小王国,而整
个印度则是这些小王国的大集合。只要村落保持完整,村民们对整个次大陆
的政治形势,国家的动荡、分裂,外族的入侵,乃至民族的危亡是毫不关心
的。无论国家政权落入谁手中,村长仍然是税吏、法官和百姓的首领。农民


和手工业匠人仍然要按照《摩奴法典》、《雅吉尼亚瓦尔克亚法典》、《那
烂陀法典》、《政事论》和其它一些宗教典籍所维护并鼓吹的种姓制度、社
会分工制度去种田、纳税。尽管他们备受奴役,但宗教道德却令他们与世无
争、安于现状乃至麻木不仁,与世隔绝。宗教与村社制度结合导致印度在历
史上长期处于封建割据,大小王国互相争雄的分裂状态。即使是在莫卧儿帝
国和英国人统治时期,印度仍然存在着600 余个大大小小的土邦,真到印巴
分治后,印度境内尚有小土邦300 余个,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一方面导致了
印度语言的复杂和极其不一,另一方面,它也使印度社会难以凝聚起抵抗异
族入侵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正因为如此,印度才在历史上累遭外族入侵、
占领和殖民统治,其后果之一是导致印度社会血统混杂、人种繁多、干姿百
态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

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在用反动的国家机器镇压人民反抗斗争的同
时,宗教说教也自然成为作为麻痹人民的思想武器。他们用“轮回”和“造
业”之类的呓语向劳动者兜售进入天国的廉价门票,使他们顺从、忍耐,劝
他们将希望寄托于天国的恩赐上,致使他们放弃在现实社会中做人的权利。
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无疑是印度社会进步的一大障碍。

印度独立后,宗教同样在政治生活中起着消极影响,成为很多政党和社
会团体开展政治斗争的工具。印度独立之初的二十四个主要政党中,半数以
上是宗教团体或教族主义政党。近年来,各种宗教团体和政党更是层出不穷,
目前已达百个,其中仅佛教组织便有200 余个。它们控制着一大批城市中产
阶级、知识分子、市民、工人和农民。这些团体和政党常常在反对种姓制度、
争取民族权利与平等、调停教派纠纷、实施民主政治,以及内政外交和经济
建设等问题上,或彼此发生重大冲突,或干涉并影响政府的施政方针。

长期的宗教信仰,产生了许多与宗教相关的、形形色色的民俗。在某些
方面,宗教习俗具有社会意义,例如对于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印度教诸神
每位都有一种座骑,如牛、鸟、兽等,恒河女神的座骑则是一只硕大的鳄鱼。
印度教、佛教及基督教等“不杀生”习俗和人们对神灵的尊崇,导致教徒们
对鸟类和动物的爱护。印度“爱鸟之邦”的雅号由此而来,很多人即便是穷
困潦倒,无以为生之时,也绝不从鸟类和动物身上打主意,印度市场上极少
有野味出售。这大概便是笃信宗教的结果。当然,此举也会导致偏激情况出
现。

在印度西北部有一个叫德斯诺克的地方,这儿有一座巍峨壮丽的“卡尔
尼·马达庙”,其气派几乎可以同意大利的圣保罗教堂媲美。庙中祭奉的是
鼠类女神卡尔尼·马达。几百年来,她像基督耶稣、佛祖释迦一样受人膜拜。
因为古代德斯诺克上层人相信自己死后将变成老鼠,而当一只老鼠死去时,
就会有一个婴儿降临人间。为了膜拜祖宗后代,德斯诺克人便建起鼠庙来容
纳成千上万只传播死亡与恐怖的老鼠。另外,宗教仁爱说的盛行则助长了印
度行乞之风盛行。仁爱说特别认为施舍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仪式,富人可从中
得到荣耀,常人则认为这是在“修善果,积阴功”,将因施得富。如今,500
万人的行乞大军已经给印度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然而,最严重的社会问
题莫过于印度教圣牛崇拜所带来的政治和宗教冲突。

在印度,牛既是印度教中代表繁殖的象征,又是维持人们生存的基本来
源之一。牛可提供各种奶制品,牛粪还被充作燃料、肥料。某些虔诚的教派
还认为牛粪神圣到足以清除一切污秽与罪恶,饮用牛尿可净化人的肉体与灵


魂。印度教徒要求政府加强和扩大保护牛的法律,而以牛肉为生的伊斯兰教
徒和喀喀拉邦、西孟加拉邦受印度共产党影响较大的非印度教徒,则拒绝执
行不准屠宰健壮牛的联邦禁令。1980 年4 月,84 岁的印度教圣人诺维巴·巴
维为拯救印度圣牛进行绝食,很多非印度教徒则公开举行牛肉野餐会以抗议
诺维巴绝食。印共警告说,诺维巴绝食是“印度教复兴运动”的开端。当时
的总理德赛是位虔诚的印度教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