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阿姜查__为何我们生于此-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而,透过教法之实际应用的佛教护持才是一种最重要的护持。例如:在受戒仪式当天,法师会说一些该被禁止的不当行为。但是,如果你只是经过了受戒仪式而没有去反省戒条的意义,要进步是很困难的,你会无法找到真实的修行。因此,真正的护持佛法必须透过修行的“供养”——培养戒、定和慧来落实;如此一来,你便能知晓佛教是什么。如果你没有透过修行来了解,纵使学了整个经藏,你仍然不会明白。

  佛陀时代,有位知名的比丘,名叫突丘婆提拉。突丘婆提拉学问广博,精通经文;他是那么的有名,致使各地的人都很尊敬他,有十八家寺院在他的管辖之下。当人们一听到“突丘婆提拉”这个名字,无不敬畏;也不曾有人敢对他的教法有任何的质疑,他们对他娴熟的教导非常尊崇。突丘婆提拉是佛陀最博学弟子中的一位。

  有一天,他前去向佛陀作礼,礼敬之际,佛陀说:“啊,嗨!空经法师。”……就只是那样而已!他们交谈了一会儿,直到离开的时候;而后,在他准备告辞时,佛陀说:“噢!空经法师,现在要走啦?”那就是佛陀所说的了!当他来时:“啊,嗨!空经法师。”当他要离去时:“噢!空经法师,现在要走啦?”佛陀并没有多说什么,佛陀给予他的教导就仅有这些而已。突丘婆提拉,这位著名的老师,困惑着:“佛陀为什么这样说呢?他是什么意思呢?”他想了又想,查遍所学的一切,直到最后终于觉悟:“没错,‘空经法师’——一位学而无修的出家人!”当他往自己的内心反省时,他发觉自己与在家人确无不同之处。凡是他们所渴望的,他也渴望;凡是他们喜欢的,他也喜欢。在他的内心里根本没有真实的“沙门(注一)”,没有真实深奥的素养能使他在“圣道”上坚定地建立起来,并且供给真正的平静。

  因此,他决定了要修行。可是,没有地方能让他去,周遭所有的老师都是他自己的学生,没有人敢接受他。通常,人们遇见自己的老师,都会变得胆怯而敬畏,所以没有人敢做他的老师。

  最后,他去见一位已经开悟的年轻沙弥,请求能随他一起修行。沙弥说:”没问题,只要你有诚意,当然可以和我修行。如果你没诚意的话,我便不能接受你!“于是,突丘婆提拉誓做沙弥的弟子。

  接着,沙弥叫他穿上整套的袈裟,当时附近恰好有一个泥沼。当突丘婆提拉整齐地穿上他很昂贵的全套袈裟时,沙弥却说:“好,现在冲进这个泥沼里,如果我没叫你停下来,就不能停下来,如果我没叫你上来,就不能上来。好……,冲!”

  突丘婆提拉,穿着整齐的袈裟,冲向了泥沼。沙弥并没有叫他停止,直到他完全陷覆在泥泞里。最后,他说:“现在,你可以停止了。”因此他停了下来。“好了,上来吧!”于是他爬了出来。

  很明显地,突丘婆提拉已经舍弃了他的自尊,他准备好要去接受教导了,如果他还不准备去学习,他就不会那么的冲进去。身为如此一位有名的老师,他还是做了!沙弥看到这个情形,知道突丘婆提拉很真诚地决心要修行。

  当突丘婆提拉从泥沼中出来时,沙弥给予开示。他用,“一个男人要抓一只躲在白蚁窝里的蜥蜴”的譬喻,教导他观察感官对象,去认识心并认识感官对象。如果蚁窝有六个洞,他要怎么来捕抓他呢?他必须封住五个洞口,然后只留下一个是开放的,接下来,他只须静观其变地等待,守护着洞口,当蜥蜴跳出来时,他便能攫获它了。

  观照心也类似于此,阖上眼、耳、鼻、舌、身,只留下心。“阖上”根门,意思是去约束并平定它们,只观照心。禅坐就好像捕捉蜥蜴一样,我们用“正念(sati)”来觉知呼吸。“正念”便是“有忆持的特质”,如同自问:“我正在做什么?”;“正知(sampaja  nn(~~)a)”就是对“现在,我正在做某事……。”的觉醒。我们以“正念”和“正知”来观照出入息。

  这种“有忆持的特质”是从修行中生起,而不是能从书本中学习到的。知道生起的感觉,这心也许会些微的平静一会儿,而后一个感觉又会生起。“正念”是和这些感觉共同工作、持忆它们的;有“正念”,忆持“我要说话”、“我要去”、“我要坐”等等,如此一来,就会有“正知”——“我现在正在走路”、“我正躺着”、“我正在经验某种的情绪”的觉醒。有了“正念”和“正知”这两者,我们便能够了解在当下的心,也能了解心是如何反应法尘的。

  那个觉知感官对象的叫做“心”,而感官对象“溜进”心中。例如:有一个像电锯的声音,透过耳朵传达到能认知是电锯声的心;那个认知声音的就叫做“心”。

  现在,这颗认知声音的心仍然是非常根本的,它只是一般的心。或许烦恼是在这个认知者的内心生起的,我们必须更进一步地训练“认知者”去变成依循真理的“觉知者”,也就是为人所知的“补哆”。如果我们没有很清楚的依循真理来认知的话,就会被人、车、电锯等等的声音干扰;这只不过是一颗普通的、未曾训练的心,在认知声音的同时,仍夹杂着烦恼。心依随自己的偏好来认知,而不会依随真理;我们必须更进一步地训练心,以“洞察力”——微细的心的力量来认知,致使它认知声音就只是声音。假如我们不去执着声音,就不会有烦恼;声音生起时,知道就好,这就叫做“如实认知感官对象的生起”。如果我们增长“补哆”,清楚地觉知声音只是声音,它就不会来干扰我们了。它是依缘生起的,不是个存在体、个体、自我,“我们”或“他们”;它只是声音而已。让心放下吧!

这种觉知称作“补哆”——清楚和敏锐的认知。有了这种认知之后,我们能让声音就只是声音,它不会打扰我们,除非受到我们想法的打扰:“我不想听见那声音,它很扰人。”因为这个想法,所以痛苦生起。当下就是苦的原因——我们不知道这桩事的真相,我们没有增长“补哆”。我们还未清楚、还未清醒、还未觉醒,这是原始的、未经训练的心;这颗心仍然没有真正地对我们产生利益。

例如:修习禅坐时,我们取一个对象,譬如以出入呼吸作为我们的基础,这样子就变成了我们专注和省思的焦点。我们注意呼吸,注意呼吸意思是以觉醒来追随呼吸,注意它的节奏,它的来和去。我们将觉醒放在呼吸上,追随呼吸的自然进出,并放下其他的一切。安住觉醒于一境的结果,我们的心会变得很有精神。如果我们让心想这、想那,以及其他,就会产生许多觉醒的对象,如此一来,心便不能统一,不能得到歇息了。

  让心停止的意思是,感觉心好似停止了,它不再到处乱跑。那就好像拥有一把锐利的刀,如果我们用这把刀乱砍石头、砖头、草之类的东西,刀子很快地就会钝掉,我们应该利用它来切有用的东西;我们的心也是一样。如果我们让心在毫无价值或用处的念头和感觉之后徘徊,心会变得疲惫而微弱。如果心没有精神,智慧就不会现起,因为没有精神的心就等于是没有“奢摩地(定)”的心。

  如果心没有停下来,你就无法清楚地看到感官对象的真实面目。理解心就是心,感官对象就仅仅是感官对象,这是佛教成长和开展的根源,是佛教的核心。

  我们必须修养这颗心、开展这颗心,以止和观来训练它。我们藉由让心静止而使智慧现起,藉由认知心的本来面目来训练心,使心拥有约束力和智慧。

  你知道吗!我们人类的个性,我们做事的方法,就好像一个小孩子一样。

  小孩子懵懂无知,由一个大人来观察一个小孩的行为,看他游戏和到处乱跳的样子,他的行为看似没什么目的。如果我们的心未受训练,那就像一个小孩一样!我们言而无知,行而无慧;我们可能会毁了自己或造成无以计数的伤害而不自知。小孩子是无知的,他玩得就像小孩子所做的一样。我们无知的心也是如此。

  所以,我们应该要训练这颗心。佛陀教诫要去训练心、教导心。纵使我们以四种必需品来护持佛教,我们的护持是很肤浅的,它只到达树的“树皮”或“白木质”。真正的护持佛教必须透过修行来做,没有别的,就是依循教法来训练我们的身、口和意,这样才会更有成果。如果我们正直、诚实,拥有抑制力和智慧,我们的修行将会带来成功,而不会引起怨恨和争斗。我们的宗教就是这样教导我们的。

  如果我们认定戒律只是种传统,那么,即使师父教我们真理,我们的修行将会有缺失。我们也许可以研习教法并背诵它们,但是,如果我们真的想要了解它们,就必须实践它们。假使我们没有增长修行,这可能会成为一种障碍,使我们累世都无法看透佛教的核心,我们将不能了解佛教的本质。

  因此,修行如同一把钥匙,禅坐的钥匙。如果我们手中拥有一把正确之钥,无论锁有锁得多紧,当我们拿钥匙转开它时,锁便会掉了开来。如果我们没有钥匙就无法开锁,我们将永远无法知道树干里究竟有什么。

  事实上,有两种知。一位觉知法的人不会只说从记忆中来的知识,他会说“真理”。世俗人通常说的都是记忆中的知识,除了这之外,还有什么!他们在说话时,通常也都带着一份虚夸,例如:假设有两个很久没见面的人,也许他们各住在不同的省份或国家有一段时间了,有一天,他们在火车上碰面:“啊,真是个惊喜!我正想着要去看你呢!”事实上并不是那么一回事,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对方,但在兴奋之余他们那样子说,因此这就变成了谎言。是的,那是在毫不留意之下说出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